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61集:养蚕新法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61集:养蚕新法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桑绿:蚕农新法兴秦丝

咸阳城外三十里的渭水村,晨雾还没散尽,李伯的身影就出现在村东的蚕室前。他枯瘦的手抚过蚕室木门上的裂痕,眉头皱得比沟壑还深——去年秋蚕病死了大半,家里过冬的口粮全靠变卖仅存的几筐蚕茧,如今春桑刚抽芽,若再出岔子,一家五口怕是要饿肚子。

“李伯,您又来瞅蚕室啊?”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是村里的年轻媳妇阿青。她肩上挎着竹篮,里面装着刚采的嫩桑叶,“我家那口子说,您前几日总往县丞府跑,是不是有啥好法子了?”

李伯叹了口气,推开蚕室门。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墙角的蚕匾里,刚孵出的蚁蚕像撒了把碎芝麻,蔫蔫地趴在桑叶上。“县丞大人说,上月有个陈博士从蜀地来,带了新的养蚕法子,可咱老骨头哪懂这些?”他指着蚕室顶上漏光的破洞,“你看这蚕室,漏风又漏雨,去年就是梅雨季一到,蚕全染了病。”

阿青放下竹篮,蹲下身仔细看蚁蚕。她嫁来渭水村三年,跟着婆婆学养蚕,却总赶不上邻村的收成。“我听说陈博士在县郊搭了新蚕室,要不咱今天去瞧瞧?”她眼里闪着光,“我家阿福说,那边的蚕室不用泥糊,还能调温度呢!”

两人说走就走,揣了两个麦饼便往县城方向赶。刚到县郊的试验田,就见一片崭新的蚕室立在桑林旁。不同于村里的土坯房,这些蚕室用竹篾编墙,外面糊着一层油纸,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还留着整齐的通风口。几个穿着短打的工匠正围着一个戴方巾的中年人说话,那人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时不时在上面写写画画。

“那就是陈博士!”阿青拉了拉李伯的衣袖。

李伯快步上前,拱手作揖:“陈博士您好,我是渭水村的蚕农李老根,想跟您学学新法子。”

陈博士抬起头,温和地笑了笑:“老乡客气了,这养蚕新法本就是要教给大家的。”他引着两人走进蚕室,一股干爽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村里潮湿的蚕室截然不同。蚕室两侧摆着多层木架,每层都放着蚕匾,蚕匾里的蚕宝宝白白胖胖,正大口啃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您看这蚕室,”陈博士指着墙壁上的通风口,“竹篾墙透气,油纸能挡雨,屋顶的茅草能保温。最关键的是这温度和湿度,”他从怀里掏出一个铜制的小器物,“这叫‘温湿度计’,铜球里装着水银,温度高了水银就上升,低了就下降。蚕宝宝最喜二十五度左右的温度,湿度要保持在六成,这样才不容易生病。”

李伯凑过去细看温湿度计,铜杆上刻着细密的刻度,水银柱正停在中间的红线处。“可咱村里没这物件,咋测温度呢?”

“简单。”陈博士拿起一片桑叶,“你们可以看蚕的状态,要是蚕宝宝趴在桑叶上不动,就是温度太低;要是到处爬,桑叶没吃完就干了,就是太干燥。另外,我还带了新的蚕种,”他从竹篮里拿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几颗淡黄色的蚕卵,“这叫‘金珠种’,比普通蚕种抗病性强,结的茧又大又白。”

阿青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那这新蚕室搭起来贵不贵?咱农户能负担得起吗?”

“花不了多少。”陈博士笑着说,“竹篾、油纸都是咱本地能找到的材料,县里还会给每户补贴半贯钱。等下我让工匠给你们画个图纸,你们回去照着搭就行。”

两人揣着图纸和几包金珠种,满心欢喜地回了村。消息一传开,村里的蚕农都围了过来,李伯把陈博士的话一五一十地说给大家听,众人当即决定,每家出个人手,先帮李伯搭新蚕室做示范。

接下来的半个月,渭水村热闹非凡。男人们上山砍竹、编竹篾,女人们则忙着糊油纸、晒桑叶。阿青的丈夫阿福是村里的木匠,主动承担了做木架的活儿,他按照图纸,把木架做得高低错落,既节省空间,又方便给蚕喂食。李伯则每天往县城跑,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陈博士,回来再教给大家。

新蚕室搭好那天,陈博士特意来了渭水村。他帮李伯把金珠种孵出来,又教大家如何控制蚕室温度——白天把通风口打开,让阳光照进来,晚上则关上通风口,在蚕室里放一个小火盆,不过火盆上要盖一层铁板,避免温度太高。湿度不够时,就往地上洒点水;太潮湿了,就多开一会儿通风口。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蚕室里的蚕宝宝长得飞快。普通蚕种要二十天才能吐丝,金珠种只需要十五天,而且吐的丝又粗又亮。李伯每天都守在蚕室里,看着蚕宝宝从黑蚂蚁变成白胖子,再到吐出金灿灿的丝,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可就在蚕宝宝快要结茧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连阴雨。村里老王家的旧蚕室漏了雨,蚕宝宝开始拉肚子,没几天就死了一半。老王急得直跺脚,跑到李伯家求助。

李伯赶紧把老王带到新蚕室,“你看咱这蚕室,油纸挡雨,通风口又高,一点都没漏。”他让阿青拿了些干燥的桑叶给老王,“你把剩下的蚕移到我这儿来,先在旁边的空架上养着,等雨停了再搭新蚕室。”

老王感激涕零,连忙把自家的蚕搬到李伯的蚕室。陈博士听说后,也带着药粉赶来,教大家如何给蚕消毒。在众人的帮忙下,老王剩下的蚕总算保住了。

雨停后,村里的蚕农都加快了搭新蚕室的进度。陈博士又派人送来更多的金珠种,还教大家如何缫丝——把蚕茧放进热水里煮,待蚕丝散开后,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再绕在纺车上。新蚕种结的茧,一个能缫出比普通茧多一倍的丝,而且丝的质量更好,县城里的绸缎庄都抢着要。

这年秋天,渭水村的蚕茧收成比往年翻了三倍。李伯家卖了蚕茧后,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债务,还买了两亩桑田;阿青家则用赚来的钱,给儿子买了新衣服和书本;老王家也搭起了新蚕室,还娶了儿媳妇。村里的蚕农们都乐开了花,大家商量着,明年要把全村的旧蚕室都换成新的,再多种些桑树。

消息传到咸阳城,郡守特意派人来渭水村考察。看到整齐的新蚕室和雪白的蚕茧,郡守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在全郡推广新的养蚕法子,还任命李伯为“蚕农教头”,让他去其他村子教大家搭新蚕室、养金珠种。

李伯不负众望,带着阿福和几个有经验的蚕农,走遍了郡里的各个村子。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搭一个示范蚕室,再教村民们如何养蚕、缫丝。遇到贫困的村子,李伯还会把自己家的蚕种分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没过两年,整个郡的养蚕业都兴旺起来。绸缎庄的数量越来越多,不仅在秦国境内销售丝绸,还通过商路卖到了楚国、赵国等国家。商人们带着丝绸走南闯北,又把各地的货物带回秦国,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渭水村的村民们也跟着沾了光,村里开起了缫丝作坊,妇女们不用再只靠养蚕赚钱,还能在作坊里缫丝、织绸,收入比以前更高了。

这年冬天,李伯受邀去咸阳城参加郡守举办的表彰大会。会上,郡守亲自给李伯颁发了一块“蚕业能手”的牌匾,还赏赐了五十贯钱。李伯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激动地说:“咱老百姓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陈博士的新法子,靠官府的支持。我希望明年有更多的村子能用上新法子,让咱秦国的丝绸,卖到天下的每个角落!”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陈博士坐在台下,看着李伯,欣慰地笑了。他想起自己当初从蜀地来秦国时,只是想把家乡的养蚕技术传出去,没想到能在秦国生根发芽,还带动了这么多百姓致富。

散会后,李伯拿着牌匾和赏赐,高高兴兴地回了渭水村。村口早已挤满了村民,大家放着鞭炮,敲着锣鼓,迎接他回来。阿青抱着儿子,笑着对李伯说:“李伯,您现在可是咱秦国的名人了!明年春天,我想跟着您去其他村子教书,让更多的人学会新的养蚕法子。”

李伯点点头,把牌匾举起来,对大家说:“这牌匾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咱全村人的!明年咱还要多种桑、多养蚕,让渭水村成为全秦国最好的养蚕村!”

夜色渐浓,渭水村的蚕室里还亮着灯。阿福和几个年轻人正在给蚕室加固木架,准备迎接明年的春蚕;阿青则在灯下缝补桑叶袋,嘴里哼着村里新传的歌谣:“秦桑绿,蚕儿肥,新室暖,丝满筐。百姓富,国家强,丝绸香飘万里长……”

月光洒在新蚕室的油纸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远处的渭水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小村庄因养蚕新法而发生的巨变。而在秦国的大地上,越来越多的蚕室正在搭建,越来越多的蚕农正在收获,一根根雪白的蚕丝,正编织着秦国繁荣富强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