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59集:民间戏曲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59集:民间戏曲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声初啼:咸阳西市的晨光刚漫过夯土围墙,李老三的铜锣就“哐”地响了一声。卖胡饼的张二搓着手探出头,见那穿粗麻短褐的汉子正将一面破旧的布幡往木杆上绑,幡角绣着歪歪扭扭的“讲古唱事”四个字,边角还沾着去年雍城庙会的泥点。

“老三,今个又唱啥?”张二的吆喝引来了几个挑着菜筐的妇人,布幡下很快围了圈人。李老三拍了拍身边的木案,案上摆着两块竹板、一个缺了口的陶鼓,还有个用红绳系着的木偶——那是他去年从一个逃荒匠人手里换来的,木偶脸用炭笔描了眉眼,虽粗糙,倒也有几分神采。

“今个不唱老秦人的狩猎曲了,”李老三拿起竹板,“咱说段‘穆公赎百里’的故事,再配上点动作,让大伙看得明白。”

人群里顿时起了阵骚动。百里奚相秦的事,咸阳百姓多是听老人口口相传,可从没见过有人“演”出来。李老三清了清嗓子,竹板“嗒嗒”敲了两声,陶鼓也跟着“咚”地一响,原本喧闹的集市瞬间静了下来。

“话说那年头,晋献公拿五张黑羊皮,就把咱秦国的百里大夫从楚国赎了回来……”李老三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老秦人的苍劲,他一边说,一边慢慢直起身,左手背在身后,右手微微抬起,模仿着大夫拱手的模样。讲到百里奚在楚国放牛时,他又弯下腰,双手做出牵牛的动作,脚步慢悠悠的,活像个真在田埂上走的老者。

人群里的妇人忘了手里的菜筐,卖胡饼的张二也停了揉面的手。有个穿粗布长衫的书生模样的人挤进来,手里还拿着竹简,听得入神时,竹简都忘了翻动。李老三见人越聚越多,索性把那木偶拿了出来,用红绳吊着,让它随着台词动作:讲到秦穆公亲自出城迎接,木偶就微微弯腰;讲到百里奚献策定邦,木偶的手臂就轻轻挥动。

“穆公握着百里大夫的手说:‘先生一来,秦国才有了盼头啊!’”李老三故意捏着嗓子,模仿秦穆公的语气,引得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那笑声刚落,他又恢复了沉稳的语调,竹板和陶鼓的节奏也快了些,“打那以后,百里大夫治农桑、整军队,咱老秦人终于不用再受晋国的气……”

日头升到半空时,李老三的故事才讲完。人群里的掌声比集市上的吆喝还响,有个穿短打的少年挤到前面,递上半块胡饼:“李大哥,明天还来不?我还想听‘孟明视雪耻’的事。”

“来!”李老三接过胡饼,咬了一大口,“明个咱就唱这个,再叫上我那口子,让她帮着搭把手,多弄两个木偶。”

人群渐渐散去,那书生模样的人却没走。他走到李老三身边,拱手道:“在下是稷下学宫来的,方才见先生的‘唱事’,把史书里的事演得活灵活现,实在难得。”李老三挠了挠头,他这辈子没跟读书人打过交道,只知道自己这些“瞎比划”能让百姓喜欢。

“先生过奖了,”李老三把竹板收进布包,“咱老秦人没读过多少书,可就爱听这些老故事。我把故事编成这样,也是想让大伙听得明白,记得牢。”

书生点了点头,又问:“下月雍城有庙会,先生可愿去?那里人多,或许能让更多人看到你这‘唱事’。”

李老三眼睛一亮。雍城是老秦的旧都,庙会比咸阳西市热闹十倍,他早就想去,可又怕自己这点“本事”登不上台面。如今有读书人举荐,他顿时来了底气:“去!咋不去!我这就回去准备,再多编两段故事。”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老三没再去咸阳西市。他把家里的破布翻出来,让妻子剪成小人的衣裳,又找木匠补了补木偶的胳膊;晚上就坐在油灯下,琢磨着怎么把“孟明视雪耻”的故事编得更热闹——他想起去年在栎阳听过的民间小调,便试着把台词改成押韵的句子,再配上简单的调子,唱起来比光说更顺口。

妻子一开始还笑话他:“你这又是唱又是跳的,跟个疯子似的。”可等李老三完整唱了一遍“孟明视率师渡黄河”,她竟看红了眼:“没想到这故事还能这么讲,比听老嬷嬷说古还让人揪心。”

到了雍城庙会那天,李老三夫妻俩推着一辆旧木车,车上装着木偶、竹板和陶鼓,天不亮就出发了。雍城的庙会果然热闹,卖丝绸的、耍杂耍的、占卜算卦的,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李老三找了个靠近戏台的角落,刚把布幡支起来,就有几个孩子围了过来。

“要听故事不?”李老三拿起竹板,“今个唱‘孟明视雪耻’,还有新做的木偶哩!”

孩子们的吆喝引来了更多人。李老三让妻子拿着木偶,自己则站在前面,竹板一响,就开口唱道:“黄河水,浪滔滔,孟明将军领师朝。渡了河,沉了船,不打胜仗不回朝……”他的调子是老秦人的民歌调,简单又有力,路过的人听到熟悉的调子,都忍不住停下脚步。

唱到孟明视被晋军打败,独自逃回秦国时,李老三故意放慢了节奏,声音也沉了下来,妻子手里的木偶也耷拉着脑袋;等到秦穆公不仅没降罪,还亲自到城外迎接,他的声音又亮了起来,木偶也重新挺直了“腰板”。人群里有个老汉抹了抹眼睛,低声跟身边的人说:“当年我爹就跟着孟明将军打仗,可不是这样嘛!”

戏台那边原本正演着乐舞,见李老三这边人越聚越多,乐师都忍不住探出头来看。有个穿锦缎衣裳的贵族子弟,让仆从拨开人群挤进来,看了一会儿,竟让人给李老三送了一块银子。

“这不是‘讲古’,也不是乐舞,”贵族子弟笑着说,“倒像是把故事‘演’活了,有意思。”

李老三这还是第一次拿到这么多赏钱,他把银子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心里却有了个念头:原来这“唱事”不仅百姓喜欢,贵人也爱看。

从雍城回来后,李老三的“讲古唱事”在咸阳出了名。常有百姓找他,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告诉他——有讲村里姑娘勇斗豺狼的,有讲老工匠巧造农具的,还有讲当年商鞅变法时,普通百姓怎么靠垦荒发家的。李老三把这些故事都记下来,编成新的“唱事”,每次表演前,都要先跟妻子演练好几遍。

过了半年,咸阳西市又多了几处“讲古唱事”的摊子。有个曾跟着李老三学过几天的汉子,竟自己编了段“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还加了个敲梆子的帮手;还有两个妇人,专唱民间的爱情故事,用的是女子的细嗓,比李老三的调子更柔,引来了不少姑娘媳妇。

李老三见了,非但不生气,还常去帮他们出主意。有次那汉子编的故事里,商鞅的动作总显得别扭,李老三就教他:“商鞅是变法的大夫,说话做事得有底气,腰要直,手要稳,这样才像个能定规矩的人。”

这天,李老三又在集市上表演,刚唱到“商鞅在城南立木,百姓围观不敢动”,就见之前那个稷下学宫的书生走了过来,身边还跟着个穿官服的人。书生介绍说,这是负责掌管秦国乐舞的官员,听说咸阳有了新的“唱事”,特意来看看。

官员站在人群后,从头到尾看完了表演。等李老三唱完,他走过来问道:“你这‘唱事’,既能讲历史,又能说民间事,百姓还爱听,可有名目?”

李老三愣了愣,他从来没想过给这“唱事”起个名字。倒是旁边卖胡饼的张二喊道:“这是咱老秦人的‘戏’!又唱又演的,比乐舞好看多了!”

官员点了点头,笑着说:“‘戏’这个名字好。往后,你们这些‘戏’,不仅能在集市、庙会演,要是编得好,还能进宫给大王演呢!”

人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李老三看着身边的妻子,又看了看那些围过来的同行,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半年前,自己只是个在集市上混口饭吃的“讲古人”,如今竟有了“戏”这个名字,还有可能进宫表演。

那天晚上,李老三没睡。他坐在油灯下,翻着自己记故事的竹简,突然想起白天官员说的话——这“戏”不仅能让百姓开心,还能把老秦人的故事传下去。他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秦戏”两个字,又在后面添了一句:“说民间事,演秦人魂。”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竹简上,也落在李老三满是皱纹的脸上。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可能编不出多复杂的“戏”,可只要还有百姓愿意听、愿意看,他就会一直唱下去。而这刚在秦国土地上萌芽的“秦戏”,也会像渭水的支流,慢慢汇聚,终有一天,会成为流淌在秦人血脉里的声音。

后来,咸阳的集市上,“秦戏”的摊子越来越多;雍城的庙会上,“秦戏”的调子越传越远。有孩童跟着学唱,有匠人照着木偶做新的道具,还有读书人把“秦戏”里的故事编进书里。没人知道,这最初由一个“讲古人”开创的“戏”,会在千百年后,演变成流传四方的戏曲艺术。可每个听“秦戏”的秦人都知道,这“戏”里唱的,是他们的祖辈,是他们的土地,是刻在骨子里的秦人风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