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四合院:开局傻柱拒绝道德绑架 > 第336章 恒生指数的诞生

曾几何时,他自信满满地认为,长实集团、包钰刚的环球航运以及娄氏集团,是港城华商财团中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他李超人与娄氏集团掌门人何晓,理应在同一个梯队里平起平坐。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彻底撕碎了这层看似和谐的假象。

娄氏集团所展现出的雄厚资本实力和雷霆手段,让他清晰地认识到,两者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对方只需轻轻挥手,便有足够的资金撬动长实的根基;而他想对娄氏集团发起挑战,却如同蚍蜉撼树,除非对方连续犯下致命错误,否则他几乎看不到任何胜算。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何雨柱为娄氏集团打下的坚实基础。

那位传奇人物以其独到的眼光和铁腕手段,为集团构筑了庞大而稳定的现金流来源,覆盖了地产、零售、能源、乃至新兴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使得何晓甫一接手,便拥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底气,可以在商海中纵横捭阖,大展拳脚,无需为资金掣肘。

而李超人深知,自己虽被称为“超人”,但长实的根基远不如娄氏那般深厚宽广,尤其是在现金流储备和多元化布局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更让李超人感到一丝寒意的是,他隐约听闻何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布局远比想象中更为深远和激进。

做空美股、在倭国“广场协议”后的房地产泡沫中精准收割、甚至可能正在酝酿针对倭国经济的更大规模做空行动……这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操作,每一次成功都将为娄氏集团带来难以估量的巨额收益回报。

这些收益,无疑将进一步夯实何晓的资本实力,拉大与长实之间的距离。

李超人虽无法确切知晓何晓能从这些行动中攫取多少财富,但他明白,那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窒息。

那么,何晓为何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有对长实赶尽杀绝,反而选择“放过”他呢?李超人绝非天真之人,他深知商场如战场,没有无缘无故的仁慈。

他反复思量,最终得出了一个既现实又冷酷的结论:何晓此举,并非心慈手软,而是深谙“养寇自重”之道。

在何晓的棋局中,他李超人,这位曾经的“超人”,如今已被定位为一个有价值的“对手”,或者说,是一面“挡箭牌”。

留下他,至少有三个层面的考量:其一,可以避免娄氏集团一家独大,成为众矢之的。

一个存在竞争的市场格局,总比垄断更符合各方利益,也能减少来自其他势力和监管层面的压力。

其二,任何后来者若想在港城商界崭露头角,挑战娄氏集团的龙头地位,必然要先过他李超人这一关。

他和他掌控的长实集团,无形中成为了娄氏集团的一道外围屏障。

其三,新兴势力崛起,其首要目标往往是抢占市场份额,而像长实这样体量庞大但相对“孤立”的目标,无疑比直接挑战根深蒂固、在金融和实业领域皆有精密布局的娄氏巨无霸要容易得多。

娄氏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已经固化,新玩家与其硬碰硬,不如先蚕食长实的份额。

想通了这一点,李超人心中既有被利用的愤懑,也有一丝棋逢对手的复杂感慨。

他明白,自己成了何晓精心设计的一枚棋子,一个被豢养起来用以平衡各方、转移火力的“寇”。

何晓的“放过”,本质上是一种更高明的控制。

他这位昔日的“超人”,如今竟成了别人棋盘上的重要一环,这种认知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与一丝自嘲。

他端起桌上的冷茶,一饮而尽,苦涩的滋味在口腔中蔓延开来。

无论李超人内心如何翻江倒海,汇丰与何晓的交易已成定局,木已成舟。

在汇丰银行总部那间象征着权力与财富的会议室里,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股权转让协议正式签署。

娄氏集团斥巨资,成功收购了汇丰银行持有的恒升银行62%以上的股权,一举成为这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银行的新任控股股东。

恒升银行,这家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曾寄托了无数华商梦想的本土银行,在历经英资汇丰长达数十年的掌控后,终于重新回到了华资手中。

为了迎接这位年轻而权势滔天的新任大股东兼董事局主席何晓,恒升银行现任执行董事长利国韦早已做好了准备。

利国韦,这位出身于港城显赫利氏家族的银行家,其家族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港城发展的缩影。

他的祖父利文奕,与港城四大家族之一利希慎家族的创始人利良奕是亲兄弟;他的父亲利树裴,与那位名震香江的“铜锣湾地王”利希慎是堂兄弟。

虽然利国韦与另一位家族名人、中华煤气公司原始股东利泽韦也是同族兄弟,但双方关系并不密切,各自在商海中沉浮。

利国韦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恒升银行紧密相连。

1946年,在恒升银行元老何添的引荐下,他加入了当时还是“恒升银号”的这家机构,从一名普通的会计做起。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敏锐嗅觉,他很快在银行内部崭露头角,深得包括何善珩在内的几位创始元老的器重。

1983年,当恒升银行创始人之一、德高望重的何善珩以高龄荣休后,利国韦众望所归地接过了董事长的重担,成为这家银行新一代的掌舵人。

此刻,在恒升银行总部顶楼那间庄重典雅、能俯瞰中环全景的董事长会议室里,气氛肃穆而微妙。

主位之上,端坐着年轻却气场强大的何晓,他神情平静,目光深邃,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而身为现任执行董事长的利国韦,则谦逊地坐在侧位,他的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眼神中却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有对新东家的恭敬,有对银行重回华资怀抱的欣慰,也有一丝对未知未来的审慎。

“何生,您好!”利国韦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真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恒升银行重新回到我们华人手中。

恒升,恒升,恒久昌盛……这名字本身就寄托着创办者对我们民族金融业崛起的期望。

如今,它终于不负几位元老创办时的初衷,回到了它应有的归属。

”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银行历史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何晓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悬挂的几位创始人画像,然后落回利国韦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利生,你好。

娄氏集团此次接手恒升银行62%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我今天来,首要目的就是向你和恒升的管理团队表明我们的态度:娄氏集团对于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具体业务决策,将秉持‘控股不控权’的原则,绝不进行不必要的干涉。”

他顿了顿,环视在场的高管们,继续说道:“这是我们娄氏集团一贯的投资理念。

我们对注资的企业,尊重其原有的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和经营策略。

我们提供的是资本支持、资源协同和战略背书,而非取代。

恒升银行在你们的管理下,多年来稳健发展,成绩斐然。

董事会原有的决策机制和权力结构将保持不变,我们充分信任并尊重董事会做出的所有决定。

”何晓的开场白直截了当,清晰地划定了边界,给在场的恒升管理层吃了一颗定心丸。

利国韦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在得知娄氏集团入主后,他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了娄氏集团的投资风格。

正如外界所传,娄氏集团在控股多家大型企业后,确实极少干预具体运营,更多扮演着“赋能者”和“战略投资者”的角色,不仅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还利用其庞大的商业网络为被投企业拓展业务提供便利。

这种“只搭台、不唱戏”的模式,对于希望保持独立运营和品牌特色的恒升银行而言,无疑是最理想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娄氏集团是根正苗红的华资财团!这个身份,对于利国韦以及许多恒升的老员工、老客户而言,意义非凡。

恒升银行诞生于华人自强不息的时代,却在1965年的挤兑风波中,为了生存不得已委身于英资汇丰集团。

几十年来,虽然汇丰给予了恒升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一台高效的“赚钱机器”,但“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存在,那份“华资银行”的初心也仿佛蒙上了一层尘埃。

如今,银行重回华资怀抱,这不仅是对现任管理层的肯定,更是对何善珩、何添、梁植伟、盛春霖等已故或退休的创始人最好的告慰。

利国韦甚至可以想象,若何善珩老先生泉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了。

何晓似乎看穿了利国韦以及在场高管们内心的波澜,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中带着理解与共鸣:“利生,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汇丰当年将恒升纳入麾下,其核心目的,无非是看中了恒升在本地市场强大的零售网络、深厚的客户基础和无可替代的品牌影响力。

他们利用恒升作为触角,深入港城社会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汲取利润。

本质上,恒升成为了汇丰在远东,特别是在港城这个‘东方之珠’的一台高效‘印钞机’。”

他的声音变得有些深沉,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这种模式,汇丰早已驾轻就熟。

远在旧上海滩时代,他们就用类似的手段‘投资’华资企业,美其名曰合作共赢,实则将华族资本和企业家视为他们攫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和附庸。

英吉利本土的汇丰银行,其年均利润率不过10.6%,但在华业务的平均利润率却高达15.3%以上!如果他们能够控制更多像恒升这样拥有稳定现金流的优质资产,其利润空间只会更加惊人。”

何晓的分析一针见血,揭示了汇丰在港城黄金时代的运作逻辑。

二战结束后的港城,直至回归前夕,堪称汇丰银行的“黄金时代”。

它不仅享有港币的发钞权,其发行的港币又与英镑挂钩,而英镑又与美元挂钩,这使得汇丰在港城金融体系中拥有近乎垄断性的地位和绝对的话语权。

港城作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英吉利正是通过牢牢掌控汇丰这家银行,进而掌控了港城的金融命脉,并以此辐射整个亚洲的金融格局。

因此,坊间一直流传着“汇丰大班权力堪比港督”的说法,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权力结构在金融资本层面的真实映射。

事实上,何晓本人对汇丰银行的发展模式及其在港城金融史上的地位,有着相当客观甚至略带欣赏的评价。

他深知,即使在汇丰控股恒升之后,恒升银行在利国韦、何善珩等华裔精英的领导下,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并未完全沦为汇丰的附庸。

一个最显着的例子便是恒生指数的诞生。

1969年,在利国韦和何善珩的远见卓识和大力推动下,恒升银行决定编制一个真正属于港城人自己的股票指数,以取代当时由英资主导的指数体系,这便是后来影响深远的“恒生指数”。

他们希望打造港城的“道琼斯指数”,让本地市场拥有自己的晴雨表。

这项重任落在了恒升银行研究部主管关仕光的肩上。

起初,恒生指数仅仅是作为恒升银行内部监测股市走势的一个参考工具。

然而,其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和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很快得到了验证,它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市场的整体状况和趋势。

基于其出色的表现,恒升银行决定将其推向市场。

恒生指数的公开发布,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更极大地提升了恒升银行的专业形象和市场影响力,成为港城金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利国韦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在1972年,他凭借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市场号召力,成功推动恒升银行在港交所上市。

当时市场反应异常热烈,股份获得了近29倍的超额认购,轰动一时,这不仅为恒升注入了宝贵的资本金,也使其公众形象和市场地位得到了质的飞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