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四合院:开局傻柱拒绝道德绑架 > 第335章 与娄氏集团之间的真实差距

“娄氏集团?”浦韦士的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结,眼中闪过一丝警惕的精光,“他们有意要进入港城银行业?”这个名字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三位银行家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

他们太清楚娄氏集团的份量了。

这个由传奇商人娄半城一手缔造、如今由其继承人何晓执掌的庞大财团,业务遍及地产、航运、零售、能源等多个领域,资本雄厚得令人咋舌。

更重要的是,何晓本人,以其远超年龄的沉稳、深不可测的城府和勃勃野心闻名于香江商界。

如果他真的决心染指银行业,以其财力和手段,绝对有能力对汇丰在港的统治地位构成颠覆性的威胁。

在浦韦士、沈弼这些老牌英资大班眼中,英吉利对港城的控制,其核心支柱无非四根:掌控金融命脉的汇丰银行、垄断贸易与仓储的怡和洋行、象征着上流社会身份与社交的马会,以及代表殖民权力的港督府。

这四根支柱,共同维系着大英帝国在远东这颗明珠上的影响力。

而何晓,这个年轻的华商领袖,其目光所向,似乎正是要撼动这根基最深、影响最广的金融支柱——汇丰。

更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的是,恒升银行旗下的恒生指数,作为港股乃至亚洲市场的重要风向标,其象征意义巨大。

如果连这个以英资控股银行命名的指数最终也落入纯粹的华人资本手中,那无疑将是英资影响力在港城加速衰退的最有力证明,其政治隐喻将震动伦敦。

沈弼回想起刚才与何晓会面的情景。

在娄氏集团总部那间可以俯瞰整个中环的宽大办公室里,何晓气定神闲地坐在宽大的皮椅中,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沈爵士,局势已经很明朗了。

你们汇丰现在面临的是流动性危机,急需大笔现金输血。

而放眼整个港城,乃至伦敦,能在短时间内、且愿意接手恒升银行这个烫手山芋,并给出合理报价的买家,除了我们娄氏,还有谁?”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锐利如鹰隼,“你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只能在让价15%的基础上,把恒升银行按照原本的股票价格卖给我们。

这是唯一能解你们燃眉之急的方案。”

当沈弼试图试探娄氏集团未来的战略意图,特别是是否会大举进军银行业时,何晓只是报以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与傲然:“沈爵士,关于娄氏集团未来的具体发展路线,这是我们的商业机密,恕我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回复。

”那一刻,何晓心中掠过一丝不屑。

他何须向一个洋人保证什么?娄氏的未来,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沈弼代表的汇丰,早已不是那个可以颐指气使的绝对权威了。

面对何晓近乎最后通牒的条件,沈弼强压怒火,只能以需要“回去与汇丰高层商议”为由暂时搪塞。

此刻,在汇丰大厦内,他内心的愤怒与挫败感再也无法掩饰:“简直是狮子大开口!他就不怕我们破罐子破摔,来个釜底抽薪,豁出去砸盘吗?恒升银行的股价一旦暴跌,对他也没好处!”

浦韦士同样感到棘手无比,他烦躁地用手指敲击着桌面:“Fake!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把恒升银行卖给他们,等于是自断臂膀,主动削弱我们汇丰银行在零售市场的影响力!恒升的品牌、它的网点、它背后的恒生指数,这些都是我们花了巨大代价才整合进来的核心资产!”

他环视在座的董事,“港城现在华资银行是不少,东亚、永隆、永亨……但哪一家能有恒升这样的历史底蕴和市场号召力?当年收购恒升,是我们汇丰腾飞的关键一步!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存款,更是一种难以替代的市场信任和影响力!现在拱手让人?”

浦韦士的声音里充满了不甘。

庞约翰则显得更为务实,他忧心忡忡地补充道:“主席,沈爵士,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现在的资金状况确实非常紧张。

银行的命脉就在于现金流,就像人体的血液。

现在我们的‘血液’循环已经出现了阻滞,存贷比亮起了红灯,同业拆借的成本也在飙升。

如果不能尽快引入大笔资金缓解,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不在我们这边。

”他摊开双手,语气沉重,“何晓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沈弼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作为经验丰富的银行家,他深知庞约翰所言非虚。

他当机立断:“争论无益。

马上去跟伦敦那边报告吧!把我们的困境、何晓的条件,原原本本汇报给首相阁下和财政部。

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出售恒升银行,那么,就请他们想办法帮我们弥补这巨大的资金缺口!否则,我们汇丰上哪里去变出这笔天文数字的救命钱?”他的目光扫过浦韦士和庞约翰,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浦韦士沉重地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我亲自起草报告,立刻发往伦敦。

希望首相阁下能理解我们的苦衷,或许……或许财政部能挤出一些特别援助?”尽管他口中说着希望,但眼神深处却是一片黯淡。

作为与伦敦高层保持密切联系的银行家,他比在座任何人都更清楚大英帝国母体如今的窘境。

庞约翰和其他几位在场的董事脸上也勉强挤出一丝希冀。

他们内心深处或许还残留着一丝幻想,认为伦敦方面不会坐视汇丰——这个帝国在远东最重要的金融堡垒——陷入危机。

他们盘算着,或许可以内部再想想办法,东挪西凑,或者寻求其他财团的短期拆借,也许能暂时顶住压力,耗过何晓的逼迫?

然而,沈弼的内心却是一片冰凉。

他不需要等待伦敦的回音,就已经预知了答案。

因为他太了解当下的英吉利了。

那个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早已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高通胀、低增长、高失业,这三重诅咒死死地缠绕着赢国经济。

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成为了压垮财政的沉重负担。

1976年,福利支出占到了赢国政府总支出的63%!巨额的财政赤字如同无底洞,1976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高达-5%,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在1979年也达到了55.2%。

同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974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例达到-3.9%。

高福利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生产的积极性,加剧了经济的僵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铁娘子于1979年上台,开始了其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核心理念就是缩减福利开支、削减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巨额补贴,推行激进的私有化政策。

在撒切尔的主导下,赢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出售电信、航空、钢铁、能源,即何雨柱买下的英吉利石油,等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甚至连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也未能幸免。

这些私有化浪潮为赢国国库带来了数百亿英镑的巨额收入,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企业推向市场,旨在通过引入竞争提高效率,激发经济活力,最终目标是重塑赢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彻底摆脱沉重的财政包袱。

到了1987年,撒切尔内阁对财政纪律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苛程度。

政府内部达成强硬共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停止并结束官方长期以来的财政赤字状况!其施政宗旨明确转向“低支出、强市场、控福利”。

在这种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氛围下,指望伦敦方面为远在港城的汇丰银行提供巨额资金援助?沈弼深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希望渺茫,渺茫到近乎绝望。

诚然,历史证明,撒切尔的改革在经历阵痛后确实取得了成效。

到了1988年年底,赢国政府终于实现了自197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盈余,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然而,历史的关键在于“时点”。

现在是1987年年底,不是1988年年底!1987年的赢国,官方财政依旧深陷赤字泥潭,失业率仍高达10.3%。

在这个节骨眼上,撒切尔政府自身都在为平衡预算焦头烂额,国库空虚,哪里还有余力去填补汇丰在港城遭遇的流动性窟窿?即使有心,也绝对无力。

残酷的现实如同冰冷的潮水,渐渐淹没了会议室里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

庞约翰关于现金流紧张的警告,如同丧钟般在每个人心头敲响。

汇丰银行,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金融帝国,此刻发现自己真的已无路可退。

要想从眼前的资金困局中脱身,避免更严重的危机,他们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向那个年轻的华商对手——何晓——低头妥协。

因为何晓手中掌握的现金实力,远超汇丰的预估。

这个继承了娄半城庞大商业帝国的年轻人,其财富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达到了足以让汇丰这样的老牌银行都感到心悸的地步。

他并非虚张声势,而是确确实实拥有随时调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港元的能力。

这才是他敢于开出如此苛刻条件、逼迫汇丰就范的最大底气。

最终,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下,在伦敦方面爱莫能助的沉默中,汇丰银行艰难地做出了决定。

他们接受了何晓的条件,以折价15%的价格,将恒升银行的控股权以及相关资产,悉数转让给了娄氏集团。

这笔交易,对汇丰而言,如同剜肉补疮,虽然暂时缓解了迫在眉睫的现金流危机,得以“劫后余生”,但其核心资产和象征性影响力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汇丰在港零售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消息传出,震动香江。

有人惊叹于何晓的魄力与手腕,有人感慨于英资的衰落,也有人嗅到了新时代的气息。

而在众多复杂的目光中,最感到不爽和失落的,或许当属另一位以眼光毒辣、善于把握时机着称的华商领袖——李超人。

他或许也曾觊觎恒升这块肥肉,或许有更深的布局因何晓的捷足先登而被打乱。

无论如何,在这场巅峰对决中,笑到最后的是年轻的何晓。

他用一句看似市侩却道尽商场本质的话,诠释了这场收购的核心逻辑:“没理由跟钱过不去。”

冰冷的雨滴敲打着中环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声响。

李超人独自伫立在长实集团顶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维多利亚港朦胧的雨景。

窗外繁华依旧,但他的内心却如同这阴霾的天气,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寒意与不甘。

他刚刚得到确切的消息——汇丰银行,这个他一度视为坚实盟友的金融巨擘,竟然绕过他,私下与何晓达成了协议,将手中持有的恒升银行控股权拱手相让。

这感觉,无异于在他于商海前线奋力搏杀、与娄氏集团激烈交锋之际,被最信任的伙伴从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

汇丰的背叛,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刺痛和屈辱。

“为什么?”他低声自问,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汇丰的临阵倒戈,不仅意味着他在与娄氏集团的这场金融狙击战中失去了最重要的资金后盾,更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之境。

没有汇丰源源不断的信贷支持,他手中那点资金,在娄氏集团那庞大的资本洪流面前,简直杯水车薪,连维持长实的股价防线都显得捉襟见肘。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精心构筑的帝国根基正在悄然松动。

然而,一丝苦涩的庆幸也随之而来。

何晓在接收了汇丰转让的长实股权后,并未如他预想般乘胜追击,在公开市场上大肆扫货,一举将他逐出长实。

相反,何晓的动作戛然而止,仿佛对长实这块肥肉失去了兴趣,将他晾在了一边。

这种被忽视的感觉,虽然避免了最坏的结果——长实易主,李氏家族基业旁落,却也让他心头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庆幸长实依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氏的旗帜尚未倒下;另一方面,这种被对手“放过”的处境,却像一根无形的刺,深深扎进了他骄傲的自尊里。

他缓缓坐回宽大的皮椅,思绪翻飞。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何氏父子面前感到挫败了。

当年,面对何雨柱,他未能如愿拿下和记黄埔,那场失利曾让他耿耿于怀多年。

如今,风水轮转,面对何雨柱的儿子何晓,他竟再次落了下风。

这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娄氏集团之间的真实差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