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四合院:开局傻柱拒绝道德绑架 > 第337章 打着灯笼都难找

此后,在他的领导下,恒升银行又成功取得了在地铁车站开设分行的专营权,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也拓展了服务网络。

进入八十年代,恒升银行的发展步伐并未停歇。

1984年,它果断出手收购了陷入困境的永安银行,此举不仅挽救了这家老牌华资银行,也大幅扩充了恒升自身的本地分行网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零售银行市场的领先地位。

更具前瞻性的是,在1985年,当内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南粤大地时,恒升银行便率先在鹏城设立了代表处,成为最早进入内地市场的港资银行之一,为日后在内地的业务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纵观恒升银行在汇丰旗下这几十年的发展,其经营风格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

这得益于利国韦等管理团队稳健的经营理念。

恒升银行的经营杠杆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其资本充足率始终高于10%,远高于当时的监管要求,堪称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典范。

它的业务重心一直聚焦于港城本土市场,深耕零售银行、商业银行业务,建立了庞大的分行网络和坚实的客户基础。

汇丰作为控股股东,在具体的业务管理和战略方向上,确实给予了恒升银行管理层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得恒升能够延续其原有的企业文化和发展路径,最终成就了其“稳中求进”的独特发展轨迹。

何晓深知,恒升银行这份“稳”的特质,正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他收购恒升,看中的不仅是其庞大的零售网络和品牌价值,更是其稳健的经营团队和成熟的管理体系。

正如老一辈金融人所说:“在港城,所有的资本都要按照汇丰的工具办事。”

何晓在一次高层会谈中严肃地指出:“他们说谁能够入场上港城上流社会这张牌桌,谁就能上来。他们一直是掌握着主要地位。”他口中的“他们”,正是指以汇丰为首的英资财团。“而现在,”何晓继续说道,“娄氏集团也要在港城银行业出手了。未来我们必定与他们形成掎角之势。”

利国韦闻言点头,语气沉重地补充道:“自汇丰银行收购恒升银行以来,他们便完成了对港城银行业的实质垄断。更可怕的是,他们掌握着港元和英镑的发钞权,拥有几乎无限的现金流支持。这些年来,任何想要从他们手中分一杯羹、甚至只是争取一点股权的尝试,都难如登天。”

他进一步解释道,自从恒升银行被汇丰收购后,港城华资银行的影响力便一落千丈。“除了些普通的信贷业务外,华资银行再也难以在核心金融业务上有所作为。我们在港城金融领域失去了话语权,汇丰和渣打两家英资银行完全垄断了高端金融市场。”

汇丰银行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港城金融霸权,除了发钞权这一核心优势外,还拥有一项特殊权利:在银行发生挤兑或其他危机时,它可以担任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这个特权让汇丰在危机时刻既能自救,也能决定其他银行的生死。

1965年汇丰成功收购恒升银行,便是这种特权运用的典型例证。当时汇丰先以大股东身份进入恒升,随后逐步挤压创始人的股份,将私人股份转为公共股份,最终彻底将其转变为英资银行。原恒升银行的管理层如何善珩等人,不得不接受现实,成为英资财团的职业经理人。

面对汇丰这样与港城经济方方面面都紧密相连的庞然大物,华资银行几乎无计可施。这座金融大山看似无可撼动,直到多年后,年轻的何晓出现。

何晓收购恒升银行的计划,源于他对娄氏集团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他计划将娄氏打造成多元化发展的商业巨头,而银行业无疑是这个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何晓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港城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若要在港城立足,必须拥有自己的银行业务,这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更是在金融领域谋取话语权的关键。

“恒升银行重新由华人公司控股,娄氏集团收购恒升银行62%股份。”这则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港城金融界大地震。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华资大银行重现,华人掌握港城金融市场?”“娄氏集团扩展银行业,为港城市民朋友提供更好服务”等标题占据头条。

虽然汇丰入主恒升银行多年,但恒升在市民心中始终保持着华资银行的色彩。许多老一代港人仍然记得,恒升曾经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民族银行。因此,当娄氏集团收购恒升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市民纷纷将存款从汇丰和渣打银行转至恒升。

恒升银行背靠娄氏集团这棵大树,让市民看到了华资银行重新崛起的希望。而大规模的资金转移,立即引起了汇丰高层的警觉。

庞约翰统计完数据后,急忙向浦韦士报告:“老板,仅仅一周时间,我们的现金储备就被提取了三千多万元。美元和英镑存款也在持续减少。照这个趋势下去,将对我们的流动性造成严重冲击。”

浦韦士怒不可遏:“混蛋!我就知道这小子收购恒升银行没安好心。刚接手就给我们制造这么大的麻烦!”庞约翰站在一旁,不敢多言,静待上司的决策。

浦韦士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港城回归大局已定,英资银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压制华资;另一方面,若放任恒升银行发展,汇丰的垄断地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西环——港城华商最集中的区域,恒升银行总部重现往日辉煌。当年英资银行不屑于从事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正是恒升起家的根本。多年来,恒升银行的职员始终保持亲切的服务态度,甚至能够走出柜台,与熟客闲话家常。

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方式,让恒升银行在港城中小企业和市民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娄氏集团收购恒升后,更是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吸引大量华人储户前来存款。

如今恒升银行各个网点前都是门庭若市,排起长龙的市民等待将钱存入这家重新回归华资的银行。

“您好,麻烦帮我存港元。”一位华人老太太递上钞票。

“好的,马上为您办理。”恒升银行的柜员熟练地清点钞票,放入点钞机过数后,微笑问道:“阿婆打算存多久?”

“三年吧,你们这里的利息高,我特地过来存钱。”老太太满意地说。

望着营业厅内排起的长队,不难想象恒升银行每日的资金流入量有多么惊人。

“业务已经办好了。我们恒升银行正在做活动,存5000港元一年定期,就赠送屈臣氏便利店50元代金券。这是您的赠券。”柜员将存款凭证和代金券一并递给老太太。

“这个……不会是从我的利息里扣的吧?”老太太有些担心地问。

“您放心,这是银行给支持我们的客户的回馈,与您的利息无关。到期利息会全额存入您的账户。”柜员耐心解释。

老太太惊喜地发现还有这等好事,连忙追问:“5000港元送50元代金券,那我存港元,是不是能拿到500港元的代金券?”

“是的,您可以清点一下。欢迎介绍亲友来存款,都是按这个标准赠送,上不封顶。但必须存满一年定期,中途取款的话我们需要从利息中扣除相应金额。”柜员详细说明政策。

50元代金券在当时的港城具有相当吸引力。恒升银行的这个促销举措一经推出,立即口耳相传,市民纷纷告知亲友同事:现在把钱存在恒升银行最划算,既有可观利息,还有实用赠券,这等好事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近日,港城金融市场上演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银行业格局变动。

一系列消息接连在多份主流报刊发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

“汇丰银行存款大幅下滑,资金流动性或面临压力,可能需向部分贷款企业收回信贷,进一步收紧对企业放贷政策,以维持银行日常运营所需的现金流。”

“恒升银行董事局大股东透露,未来将大力拓展内地金融业务,服务更广泛人群,开拓更广阔市场。”“恒升银行近期推出高息存款活动,除具有吸引力的利率外,更赠送重磅礼券——屈臣氏便利店现金券。存款金额越高,回馈越丰富……”

这些报道密集发布,一时间舆论哗然,市场普遍表达了对汇丰银行前景的忧虑,同时对恒升银行的发展寄予厚望。许多评论甚至以“反客为主”形容恒升——这家昔日汇丰的子公司,如今正以挑战者的姿态撼动市场。

更令公众惊讶的是,汇丰这一长期以来被视为不可动摇的金融巨擘,竟会遭遇如此广泛的质疑。

在港城市民心中,汇丰的地位远超其他企业,就连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都难与其相提并论。而今,市场竟首次传出不看好汇丰的声音,实属罕见。

受此影响,汇丰银行股价显着下跌。作为恒生指数33只成分股中的权重股,其股价波动直接拖累大盘表现,导致恒生指数出现明显震荡。与此同时,市场上关于恒升银行的利好消息层出不穷。

《港城商报》更直接将两家银行的服务进行对比,指出:“汇丰不仅存款利率低于恒升,服务亦有所不及,普通客户甚至难以达到开户门槛。”

“汇丰极少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居高不下,而存款利率却处于行业低位,利润空间极大,可谓‘两头赚钱’。”

“汇丰每日早晨十点半方始营业,而恒升银行九点准时开门,中午及周六日均不休息,极大方便了市民办理存取款业务。”不少市民愤慨表示:“汇丰实在是店大欺客!”“如今恒升回归华人掌控,我们理应将财富留在自己的银行。”“作为华人,存款于洋人银行,终究不如支持本土企业。”

在盛世传媒旗下报刊、杂志,以及丽的电视和tVb新闻有意识的舆论引导下,不论是为了更高的存款利息,还是出于民族情感,越来越多市民选择将储蓄存入恒升银行。

恒升派发的代金券迅速风靡全港,无数市民踊跃排队存款,银行业务量激增,员工不得不加班处理。恒升银行亦未亏待员工,按规定发放加班奖金,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员工士气。

当时,能在提供现金利息之外还额外赠送实用福利的银行实属凤毛麟角。恒升银行推出的便利店代金券覆盖日常所需用品,适用性高、实用性强,深受市民欢迎。

反观汇丰等英资银行,若存款金额未达50万港元,甚至会收取账户管理费。而恒升银行推出的“5000港元存额即赠50元券”活动,吸引了许多大额储户。

有人一次性存入50万港元,即获5000元代金券,若将这些券转手变现,实际可获得3500至4000港元的额外收益。这种“实惠感”促使大客户成为恒升的忠实支持者。

与此同时,和记黄埔旗下的屈臣氏便利店也因该促销活动业绩大涨;而怡和洋行控制的牛奶国际(旗下拥有7-11便利店)则销量下滑。

显然,市民在屈臣氏已可满足购物需求,自然减少光顾7-11。零售业务一直是怡和洋行重要的现金流来源,尤其当下该公司正面临“港城债王”的压力,对现金周转需求极为迫切。

市场更有传言称,汇丰已开始向负债累累的怡和暗示催收贷款、收缩信贷。

近年来,怡和旗下置地公司在中环抢购多幅优质地块,但因华资企业崛起,英资企业以往的土地竞争优势不再,只能依靠高价竞标。

高地价策略使得置地公司当前负债高达150亿港元,加之全球股灾的冲击,怡和及置地总资产也仅为150亿港元,资产负债表极度紧张。汇丰基于风险控制考量,已不得不加强风控审查。暂未立即抽贷,据传是受伦敦方面及港府的压力影响。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