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308章 一视同仁

医女的大唐恋歌 第308章 一视同仁

作者: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12 13:40:29

\"脉象稍缓了。\" 苏瑶搭过脉,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加刺内关穴,护住心气。\" 王庚应声照做,银针入手时,竟没了往日的颤抖。他知道,这份镇定不是凭空而来 —— 是无数次在师父身边观摩急症处理,是把医案上的 \"中风急救\" 背得滚瓜烂熟,更是错把 \"瓜蒌\" 当 \"天花粉\" 后,师父那句 \"记住这次慌,下次才不慌\" 的教诲。

午时的阳光穿透云层时,老者终于睁开了眼睛。村民们围着王庚连连作揖,他却转身对苏瑶道:\"师父,刚才我只顾着急救,忘了问老人家有没有高血压病史。\" 苏瑶笑着摇头:\"能在慌乱中护住根本,已是进益。回头补上问诊便是。\"

一旁的李念看得心潮澎湃。他想起自己上月诊错的那个咳嗽患儿,当时以为是风寒,师兄却指出是肺热,师父并未斥责,只是让他把患儿的饮食、作息重新梳理。如今看着师兄从容应对急症的模样,他忽然明白,所谓 \"波澜不惊\",不是天生的镇定,是把每次失误都酿成了往后的底气。

暮色降临,药香与饭菜香在医馆交织。弟子们围坐在一起,王庚正给师弟师妹们讲今日的病例,讲到关键处,苏瑶便接过话头,用更通俗的比方拆解病机:\"就像疏通河道,不能只清表面的浮萍,得找到淤塞的根源。\"

窗外的月光洒在医案上,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弟子的错处与进步。王庚看着那些字迹,想起师父常说的 \"医道如织锦,错的线头若能巧妙织进去,也能成纹样\"。此刻,他忽然觉得,医馆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药材,更在每个人心里织就了一张网 —— 那张网由知识、经验、勇气编织而成,能接住所有的慌乱,也能托举起每个生命的重量。

晨露还凝在窗棂的雕花上时,张思贞已将诊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案上的脉枕晒过太阳,带着淡淡的艾草香,他指尖抚过《伤寒论》的泛黄纸页,目光落在 \"风寒束表,宜辛温解表\" 那一行,心跳比往常快了半拍 —— 今日是师父特意安排的 \"独立诊期\",第一位患者是昨夜预约的风寒感冒书生。

竹帘轻晃,书生抱着书卷走进来,青布长衫沾着些微湿气。\"先生,我这几日总咳嗽,夜里头疼得睡不着。\" 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鼻音,不时抬手捂住嘴轻咳,袖口磨得发亮的补丁在晨光里格外分明。张思贞想起自己初来医馆时,也是这般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衣,手心不由得微微发热。

\"请坐。\" 他努力让声音平稳,像师兄王庚教的那样,先看舌苔,再问起病。\"咳嗽时痰是什么颜色?\"、\"有没有流清涕?\"、\"怕不怕风?\" 一连串问题问下来,额角已沁出细汗。书生一一作答,说痰是清白的,一吹凉风就打寒颤,张思贞在纸上记下 \"恶寒、清痰、脉浮紧\",笔尖在 \"麻黄汤\" 三个字上悬了悬。

搭脉时,他指尖感受到书生的脉象浮而有力,却比寻常男子弱了几分。抬头见对方颧骨微陷,手腕细得仿佛一折就断,忽然想起师父说的 \"因人施治\"。沉吟片刻,他在药方上添了 \"生姜三片,大枣两枚\",又将麻黄的剂量减了半钱 —— 这书生看着文弱,想必不耐猛药。

待写下 \"三剂,水煎温服\",张思贞才发现手心的汗已浸湿了纸角。他将药方递过去,仔细叮嘱:\"药要趁热喝,喝完盖被发点汗,莫要吹着风。\" 书生接过药方,连连道谢,脚步轻快了些,仿佛药香已先一步驱散了病气。

\"不错。\" 苏瑶从角落的竹椅上起身,阳光透过她鬓边的银丝,在药方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指着 \"麻黄三钱\" 那处,语气温和却带着分量:\"你能想到他体质瘦弱,已是用心。但这书生虽瘦,脉象尚有力,若再减两分红花,加一钱杏仁,既能宣肺止咳,又不耗气,会不会更稳妥?\"

张思贞凑近看,师父用朱笔圈改的地方,像突然点亮的灯。麻黄的发汗之力,配上杏仁的降气,确实比单纯减剂量更贴合 \"解表不伤正\" 的道理。他望着案上的药方,忽然明白,所谓 \"斟酌\",不是畏首畏尾,是在 \"医理\" 与 \"人情\" 之间找那个最妥帖的平衡点。

\"弟子记下了。\" 他躬身应道,声音里带着被点醒的清明。窗外的蝉鸣渐起,张思贞将修改后的药方仔细誊抄在医案上,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在心里刻下新的注解 —— 医者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笃定,是在 \"对\" 与 \"更对\" 之间,一次次打磨出的精准。

隆冬深夜,寒风裹挟着细雪扑打窗棂。医馆早已落闩,内室的油灯却还亮着。苏瑶就着昏黄的光晕批改医案,忽然听见前院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披衣开门,只见两个家丁架着个浑身酒气的公子哥,锦袍下摆沾满泥浆:“苏神医行行好!我家少爷宴会上突然腹痛如绞!”

王庚和张思贞闻声赶来,见那公子瘫在竹榻上,额角青筋暴起,呻吟声断断续续。家丁忙不迭掏出银锭:“只要能治好,重金酬谢!” 苏瑶却眉头微蹙,伸手去探患者脉搏 —— 指下脉象滑数有力,混杂着酒气的呼吸中还带着酸腐味。

“他这是暴饮暴食,食积化热。” 苏瑶转身对弟子们说道,声音盖过公子哥的痛呼,“取山楂、神曲、莱菔子,再加三钱大黄。” 张思贞正要抓药,却见那公子突然挥手打翻药碗,金镶玉的扳指擦过他手背:“什么破药!本少爷要的是千年人参!”

医馆内气氛瞬间凝固。家丁们面面相觑,王庚握紧了拳头。苏瑶却不慌不忙,重新倒了碗温水:“公子可知,人参虽补,此刻却如火上浇油?您这是脾胃被山珍海味堵住了,得先清后补。” 她的语气平和,像在哄哭闹的孩童,“喝了这药,明早保准能吃下热粥。”

那公子将信将疑地饮下药汁,苏瑶便守在榻边,时不时为他揉按足三里穴。子夜时分,公子突然起身干呕,吐出的皆是未消化的鱼肉,秽物溅在苏瑶裙裾上。她却只是抽出手帕擦拭,温声道:“吐出来就好了。”

东方既白时,公子的腹痛已消。他望着为自己端来醒酒汤的苏瑶,又看看她沾着污渍的衣摆,脸涨得通红:“在下... 实在无礼...” 苏瑶摆摆手:“你既知暴饮暴食伤身,往后便要节制。” 说罢,将写好的养胃方塞进他手里,“这方子里的山药薏米粥,比人参管用。”

送走公子,张思贞看着师父换下脏衣,终于忍不住问:“他这般无礼,师父为何还...”“医者眼里只有病痛,没有无礼的患者。” 苏瑶拧干帕子,水珠滴落在青砖上,“若因他的态度而不用心诊治,那才是失了医德。”

王庚忽然想起数月前那个浑身恶臭的乞丐。同样是深夜求诊,同样是污秽满身,师父也是这般不急不躁。此刻晨光穿过窗纸,照在苏瑶鬓角的白发上,他突然明白,师父说的 “一视同仁”,不是刻意的宽容,是将每一个生命都看得同等珍贵。

初夏的雨刚停,医馆青石板上还汪着水洼。那乞丐挪进来时,带起的泥点溅在光洁的地面上,像泼洒的墨滴。他一条腿不太灵便,每走一步都要扶着墙,破洞的草鞋里露出的脚趾冻得发紫,混杂着雨水的酸腐气息漫开来,候诊的妇人下意识捂住了孩子的口鼻。

苏瑶正低头整理医案,听见响动便抬起头。她没看那污迹斑斑的衣衫,只望见对方紧蹙的眉头和干裂起皮的嘴唇,当即放下笔起身:“来,这边坐。” 声音比檐角滴落的雨声还要柔和。

乞丐显然没受过这般对待,愣在原地,枯瘦的手在衣襟上反复擦拭,像是怕弄脏了诊室的竹椅。苏瑶却已搬过凳子,用自己的帕子擦了擦凳面 —— 那帕子绣着兰草,是她女儿出嫁时送的,平日里宝贝得很。“坐吧,看病要紧。” 她扶着乞丐的胳膊,指尖触到的皮肤像老树皮般粗糙,却稳稳托住了他摇晃的身子。

张思贞站在药柜后,看着师父半蹲下来为乞丐脱鞋。那只脚布满冻疮和裂口,沾着的泥块蹭在师父素色的裙裾上,她却像没看见似的,用温水一点点化开污垢:“疼吗?” 乞丐嗫嚅着摇头,浑浊的眼泪却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往下淌。

诊脉时,苏瑶的眉头微微蹙起。“你这风寒入体太久,脾胃又空得厉害。” 她一边说,一边让药童去厨房取馒头,“寻常治风寒的药太猛,你受不住。” 提笔开方时,她特意将麻黄换成了紫苏,又添了炒麦芽:“紫苏温而不燥,麦芽既能解表,又能帮你开胃。”

煎药的铜炉在廊下冒起白汽时,苏瑶搬了张竹凳坐在炉边。她用长柄勺搅着药汤,对围过来的弟子们细细讲解:“他这身子,就像久旱的田,猛灌水会冲坏土埂。用药得像细雨,慢慢渗进去。” 火苗舔着锅底,映得她鬓角的银丝发亮,“你们看这药色,要熬到琥珀色才正好,太浓伤胃,太淡没用。”

药熬好时,馒头也热透了。苏瑶把药碗放在石桌上晾着,先掰了半块馒头递过去:“先垫垫肚子,不然药伤胃。” 乞丐狼吞虎咽时,她就坐在旁边看着,时不时递过茶水,像在看自家晚辈吃饭。待药温刚好,她舀起一勺吹了吹,送到乞丐嘴边:“慢点喝,小心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