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48章 从江辽宁锦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采矿专家金智新

院士出生地

金智新院士,1959年11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

锦州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渤海北岸、“辽西走廊”东端,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

锦州北依松岭和医巫闾山山脉与朝阳市、阜新市接壤,东隔绕阳河同沈阳、盘锦、鞍山等市毗邻,南临渤海辽东湾和营口市、大连市对望,西靠虹螺山与葫芦岛市相连。

锦州历史悠久,锦县沈家台杏树沟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夏禹时,这里属冀州地,商周属古孤竹国地,春秋属燕地,战国属燕辽西郡地。

辽代分属中京道和东京道辖,“锦州”之名始于此时,金代属北京路辖,元代分属大宁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清康熙元年并广宁中、左、右、三屯卫为锦县。

1949年锦州为辽西省省会城市,1954年辽东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锦州市为省辖市,1968年专区撤销后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至今。

锦州人文底蕴深厚,这里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大广济寺始建于辽代,在元、明、清三代多次毁于天灾和兵祸,又多次重建。

奉国寺也是千年古刹,体现了锦州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辽沈战役在这里打响,辽沈战役纪念馆是锦州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锦州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锦州名人辈出,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建立者慕容皝,曾在锦州境内建立前燕国,立都棘城,对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萧太后,她的祖籍在锦州义县,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元末明初道教大师张三丰,相传其出生于锦州黑山,他所创立的武当派对中国武术和道教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抗日爱国将领李杜,出生于辽宁锦州义县,在抗日战争中积极抗击日军,展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出生地解码

金智新是采矿工程技术和安全工程管理专家,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出生地锦州在文化氛围、资源环境等方面,对他的成长和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

锦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

这里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四大宗教活动场所并存,还有千年古刹奉国寺等文化古迹。

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金智新院士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使其在学术研究中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锦州地处辽西走廊东端,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重要通道,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当地煤炭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能使金智新院士自幼便有更多机会接触煤炭行业,对煤炭开采等相关领域产生兴趣,为其日后从事煤炭开采技术研究和煤炭开发工程管理埋下了伏笔。

锦州是辽宁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期的工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了重视工业技术、强调实践与创新的社会氛围。

这种环境促使金智新院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煤炭行业的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

他攻克了生产建设中的诸多重大技术难题,为老矿区协调可持续跨越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锦州名人辈出,历史上有萧太后等杰出人物。

这些名人的事迹和精神在当地广泛流传,形成了一种激励后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可能激励着金智新院士追求卓越,以家乡名人为榜样,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刻苦钻研,最终取得卓越成就,成为家乡的骄傲。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金智新就读于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0年9月—1993年7月,金智新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2006年,金智新就读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金智新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专业知识积累、科研能力培养、学术视野拓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智新在阜新矿业学院攻读采矿工程学士学位,系统学习了采矿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其从事煤炭行业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他对煤炭开采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了深入了解,为日后在该领域的深耕细作提供了支撑。

他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深造,获得采矿工程硕士学位。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注重科研能力培养,他有机会参与更多科研项目,接触到行业前沿理论和技术。

这锻炼了他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后来主持多项大型煤炭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以及在煤炭开采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成果奠定了基础。

金智新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这一跨学科的学习经历,让他跳出单纯的技术范畴,从管理角度审视煤炭行业发展,拓展了学术视野。

这使其能够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在后来的工作中提出“时空协同优化”工程哲学思想。

他首创“煤矿 工业园区”一体化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新模式,为老矿区协调可持续跨越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在不同高校的求学经历,让金智新院士结识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人脉资源。

这些资源有助于他及时了解行业动态,获取前沿信息,为其开展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更多帮助,也为他在行业内树立声誉、开展合作研究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8月—1985年6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矿务局云冈矿综采队、技术科矿压组长。

1985年7月—1993年8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矿务局生产技术处采煤科副科长。

1993年8月—1997年2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矿务局生产技术处高级工程师。

1997年3月—2000年8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高级工程师。

2000年8月—2001年4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2001年5月—2007年6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科协主席、教授级高工。

2007年6月—2008年4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生产。

2008年4月—2010年2月,金智新担任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2010年2月—2019年1月,金智新担任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 总经理。

2010年7月—2010年7月,金智新代理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长。

2010年7月—2012年1月,金智新兼任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长,西山煤电股份公司董事长。

2015年12月,金智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金智新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从基层起步,逐步走向管理高层,在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金智新在大同矿务局云冈矿担任矿压组长,深入基层一线,直接参与煤矿开采现场工作,积累了大量关于矿压监测与控制的实际经验。

这为其后续开展采矿工程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之后,他在大同矿务局生产技术处和马脊梁矿担任高级工程师,进一步深化了他对煤炭生产技术的理解。

他能够熟练掌握各种采煤技术和工艺,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了实践支撑。

金智新担任大同煤矿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等职务,在此期间,他有机会整合企业技术资源,主持开展科研项目。他主持完成了塔山井工矿井及配套绿色循环经济型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的总体设计等多项重大项目。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科研组织能力,还促使他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他提出的“时空协同优化”工程哲学思想等,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他担任大同煤矿集团副总经理、副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山西焦煤集团相关高层职务期间,负责企业整体运营和管理,需从战略层面规划企业发展方向。

他主持制定大同煤矿集团总体发展战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等。

这些经历培养了他的战略眼光和综合管理能力,使他能够从行业发展大局出发,思考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为老矿区转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符合工程院院士在工程管理领域的能力要求。

在长期从业过程中,金智新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还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参与编写科技着作。

同时,他在多个学术团体兼职,积极参与行业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这些成就和贡献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金智新院士长期从事煤炭开采技术研究和煤炭开发工程管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在理论创新方面,他首创安全结构理论体系与安全结构管理模式,提出对安全本质的新认知。

他提出“改性弱化”、采场“支撑扰动承载”及预防煤炭自燃“活性基团惰化”等创新理论。

他首创化石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净剩能量观理论,提出能量是隐藏在货币之后的客观本质。

在技术突破方面,他主持高硫煤有机硫脱除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攻克高硫煤高效脱除有机硫的世界性难题。

他长期致力于煤矿复杂开采条件下的安全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攻克了煤矿开采中的“两硬”“超厚”、自燃火灾及瓦斯灾害严重等条件下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难题。

在工程实践方面,他主持千万吨级矿井、循环经济园区等重大工程项目群建设,建成世界最大的单井口井工矿井及我国第一个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园区。

他提出并实施了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性开采战略,实现了由企业规范、行业自律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与标准。

他组织建设了西山矿区五大循环经济园区示范工程,创建区域大循环经济科学体系。

在平台建设方面,他组织建设了联合国框架下的中国国际卓越煤矿瓦斯治理中心、稀缺炼焦煤保护性开采与清洁利用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及煤炭行业首批工程研究中心等。

他发表论文72篇,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着6部。

科研之路解码

金智新院士的这些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理论创新方面,他提出的多种理论为煤矿安全和能源开发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提升了行业理论研究水平。

技术突破方面,他解决了行业内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如高硫煤脱除等,对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意义重大。

工程实践成果方面,他直接推动了煤炭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平台建设方面,他为行业培养了人才,促进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

后记

金智新院士出生于辽宁锦州。

锦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他勤奋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为其成长奠定文化基础。

求学上,他先后就读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系统学习采矿工程等专业知识,为科研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从业方面,他在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任职二十余年,主持众多重大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科研上,他专注煤炭开采技术与工程管理,取得多项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如首创安全结构理论体系等。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