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49章 从山西五台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采矿工程专家康红普

院士出生地

康红普院士,1965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建安乡张家庄村。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与河北省以太行山脊为界,北起峨岭,与繁峙、代县为邻,南至牛道岭,与盂县为界,西至济胜桥,与定襄、原平接壤。

五台县历史悠久,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远古时期为戎狄所属。

西周时,这里属并州北地,鲁昭公元年归于晋,韩、赵、魏三分晋地后归赵。

秦统一中国后,隶属太原郡。西汉置虑虒县,属太原郡。

北魏太和十年复置县,改名“驴夷”。隋大业三年改名五台县。

1949年属忻县专署,1959年属晋北专署,1961年复归忻县专署,1985年后隶属忻州市。

五台县人文底蕴深厚,境内的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寺庙建筑68处。

县境内有文保单位达112处,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到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全县都有分布,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五台县名人辈出

徐继畲,五台县东冶镇人,晚清名臣、学者,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

他突破华夷观念,编着《瀛寰志略》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地理、政治制度等,推崇西方科技与民主,客观评价华盛顿,打破了“天朝”观念,对清末洋务运动、维新派及日本明治维新都产生了影响。

阎锡山,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五台县人。他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

胡润,明嘉靖年间人,五台县陈家庄乡东峪村人,被称为“元宝财神”。

他少年家贫,长大后勤俭致富,润达不吝,积极为寺观庙宇修路等积德行善,帮助接济贫困人家,乡人感其功德,将其塑像于陡寺福田寺大佛殿内东隅。

杨梦弼,明朝万历年间人,刚直不阿,为民请命,被明神宗御书褒奖为“天下清官第二员”。

出生地解码

五台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对康红普院士的成长及成就取得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台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清代翰林大学士徐继畲、民国时期政治人物阎锡山、着名爱国将领续范亭等都是五台人。

这样的文化环境营造了崇尚知识、重视人才的氛围,激励着当地青年奋发向上,康红普院士或许受此影响,从小树立了远大志向,渴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五台县所在的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种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康红普提供了天然的研究土壤和实践场所。

他长期从事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山西众多的煤矿为其提供了大量实地调研、试验的机会,便于他深入了解煤矿巷道的实际情况,积累实践经验,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五台地处山西内陆,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可能相对艰苦。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了康红普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

煤矿巷道支护研究工作需要经常深入井下,工作环境复杂且具有一定危险性。

他能3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该领域,走遍30多个矿区,在煤矿一线搞试验和指导工作,离不开这种从小养成的坚毅性格和吃苦精神。

虽然五台县地处内陆,但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为康红普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他得以考入山西矿业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开启了采矿工程专业的学习之路,之后又深造获得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9月—1985年7月,康红普就读于山西矿业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7月,康红普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导师为侯朝炯,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9月—1991年7月,康红普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导师为陆士良,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康红普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山西矿业学院的学习,让康红普开启了采矿工程专业之旅,掌握了采矿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根基。

随后康红普在中国矿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侯朝炯、陆士良等专家,得以在采矿工程领域深入钻研,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体系,为他从事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知识储备。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矿业领域的知名高校,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康红普在攻读硕博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锻炼了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这对他后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发明煤矿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方法与仪器,开发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求学过程中,康红普不仅从导师那里获得指导,还结识了众多同行和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人脉。

这些人脉资源为他日后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他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获取更多科研合作机会,对其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有积极作用。

从本科到博士,康红普始终专注于采矿工程领域,特别是煤矿巷道支护相关研究,长期的学习让他明确了研究方向,并坚定了在该领域深入探索的决心。

这种专注和坚持,使他能够在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不断深耕,最终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推动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为其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起,康红普先后担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

2008年—2012年,康红普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所所长。

2012年—2013年,康红普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科研副院长。

2013年,康红普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

2015年12月,康红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康红普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康红普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工作,承担“采准巷道组合锚杆支护技术”等课题。

他常深入几百米井下做现场试验,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和实践经验,为锚杆支护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此后他针对不同矿区深化研究,2005年后重点攻关深部与复杂困难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

他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取得诸多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多个矿区,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是其成为院士的重要支撑。

康红普访问英国诺丁汉大学,接触先进支护技术,回国后引进软件和仪器,带领团队开发出我国第一套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等,形成潞安矿区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即“潞安模式”。

从业过程中,他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水平,在行业内树立了权威,为当选院士赢得了声誉。

从课题组长到研究室主任、所长,再到科研副院长等,康红普逐步承担更多科研管理工作。

这锻炼了他的团队领导、项目规划与组织协调能力,使他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这也让他从更宏观的角度推动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对其学术成就的取得和院士当选有积极影响。

在从业过程中,康红普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多个学术职务,还担任多种期刊编委。

这有助于他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力,也为其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对其当选院士起到了推动作用。

康红普从1999年开始带硕士,2002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四十多名相关方向研究生。

他通过人才培养,为行业输送了专业人才,也组建了优秀的科研团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传承与创新氛围,为持续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持。

这也体现了他在行业内的引领作用,是其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院士科研之路

康红普院士长期从事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果,推动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变革与发展。

在研发测试方法与仪器方面,康红普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开发出煤岩体地质力学原位快速测试方法与仪器。

他们研究了煤矿井下地应力、地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建立了估算煤矿井下地应力的公式,为矿井开拓、巷道布置及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参数。

康红普院士提出支护应力场、综合应力场等概念,以及高预应力支护理论。

针对破碎围岩巷道,康红普院士团队将注浆与锚固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注浆锚杆与锚索;针对坚硬顶板与高应力围岩,开发出定向水力压裂技术与设备。

康红普院士团队开发出高强度、高刚度锚杆与锚索支护材料,形成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康红普院士提出巷道围岩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理论,开发出高预应力、高强度、高延伸率、高冲击韧性锚杆与锚索支护技术,高压劈裂注浆围岩改性技术,水力压裂卸压技术。

康红普院士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成功研制了煤矿巷道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试验系统。

该系统具备三向六面加载功能,主体框架采用键板连接,发明了蜂窝加载壳结构。

同时,他们开发了适用于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模拟的低强高脆相似材料,实现了煤矿巷道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试验模拟,填补了国内外相关试验仪器空白。

康红普院士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我国煤矿多个矿区。

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出版专着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科研之路解码

康红普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康红普发明了煤矿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方法与仪器,开发出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体系。

这些成果解决了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提升了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水平,使他在采矿工程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为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康红普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40多个矿区广泛应用,简化了煤矿生产系统,提高了煤矿安全度与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这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

基于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康红普院士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等众多奖项。

这些荣誉是对其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当选院士积累了重要筹码。

他出版多部专着,发表120余篇论文。

学术论着的发表传播了其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扩大了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助于同行对其研究的了解和认可,对当选院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记

康红普院士的出生地山西五台县,其地域文化赋予他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其成长奠定精神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在山西矿业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系统学习采矿工程知识,师从名家,打下坚实学术根基。

从业过程中,他从课题组长逐步升至所长、副院长等,积累了丰富科研与管理经验,提升了自己团队领导能力,并且成果广泛应用产生巨大效益。

科研之路上,他专注巷道支护技术,取得众多创新性成果,解决行业关键难题,凭借其卓越科研成就赢得行业认可。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