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47章 从浙江宁波鄞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机械工程家黄震

院士原籍地

黄震院士,1960年8月6日出生,原籍浙江宁波鄞县。

鄞州县,现为浙江宁波所辖的一个行政区,它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东接北仑港区、宁波保税区,西部与海曙区接壤,南部紧邻奉化区,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县隔海相望,北部与江北区、镇海区隔江相望,是宁波市中心城区之一、宁波市政府所在地。

鄞州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末期到夏朝初期,“鄞”已成为确定地名。

春秋时属越国,战国中期属楚国。

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鄞、鄮、句章三县,属会稽郡。

西汉时先属荆国,后属吴国,吴地削藩后复属会稽郡。

1927年,划出鄞县县城及城郊设宁波市,鄞县、宁波市均属省辖。1931年,撤销宁波市建制,并入鄞县。

1949年,从鄞县析出城区及近郊设宁波市。

2002年,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有“东南佛国”之称,拥有众多佛教寺庙,如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宗教活动场所达900多处。

鄞州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如跑马灯、请龙神等,还有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鄞州素有“诗书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崇文重教,文化氛围浓厚,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画等文化作品。

鄞州名人辈出,南宋时期的楼璹,绘制了《耕织图诗》45幅,生动描绘了农夫、蚕妇的辛勤劳作场景。

还有理宗嘉熙二年进士戴埴,着有《鼠璞》。

近现代名人沙耆是着名画家,1937年从徐悲鸿先生学画,后赴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深造。

原籍地解码

黄震院士原籍浙江宁波鄞县,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才氛围等,对他的成长及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鄞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天童寺等千年古刹以及走马塘古村等众多古建筑,文化氛围浓厚。

北宋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推行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等改革措施,宋代大儒王应麟着有《三字经》。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鄞州形成了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传统。

黄震院士虽生于上海,但祖籍地的文化底蕴仍可能通过家族传承等方式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促使他从小树立起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的追求。

宁波被誉为“院士之乡”,有120余位两院院士,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如童第周、贝时璋等。

鄞州作为宁波的重要区域,这种人才辈出的局面,营造了浓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氛围。

家乡众多院士的成功案例,为黄震提供了榜样力量,激励他在学术道路上奋勇前行,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像前辈们一样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

黄震院士与家乡鄞州血脉相连,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始终关注家乡鄞州的发展。

这种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一方面让他感受到家乡人民的期望与支持,化为其科研动力。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为家乡争光,回馈家乡的培育,从而促使他在动力机械工程领域不断钻研,取得优异成果。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黄震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8月,黄震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12月,黄震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黄震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的求学经历,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黄震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进行了长达10年的系统学习。

本科阶段让他构建了内燃机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硕士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专业方向,博士阶段则专注于前沿课题。

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他在该领域积累了深厚且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后续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在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黄震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他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逐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日后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学术传统,汇聚了一批内燃机领域的专家学者。

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黄震能够接触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灵感,也让他树立了更高的学术追求和目标。

10年的求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黄震需要面对各种学习和科研上的困难与挑战。

但他坚持不懈,努力克服重重难关,这种在求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在日后的科研道路上能够不畏艰难,勇于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持续推动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院士从业之路

1988年12月至1991年10月,黄震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讲师。

1991年10月至1993年3月,黄震在日本群马大学读博士后。

1993年3月起,黄震在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动力机械工程系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

1997年5月起,黄震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

2002年1月起,黄震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

2009年6月起,黄震在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能源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2019年11月,黄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黄震院士的从业经历丰富且扎实,对他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黄震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讲师,之后在不同岗位上不断深耕。

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同时 这也促使他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这种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让他能够从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又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震在日本群马大学做博士后期间,黄震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国外先进的科研设备、严谨的学术氛围以及多元化的学术交流环境,使他能够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了解全球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他的科研竞争力,对他后来在相关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黄震担任了多个学院和机构的领导职务。

在这些领导岗位上,他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科研工作,还需要统筹规划学院或机构的发展方向、组织科研团队、争取科研资源、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使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学科发展,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动力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

这也为他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科研合作、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创造了条件,有助于他在学术领域取得更显着的成就,进而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院士科研之路

黄震院士长期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石油替代途径与新能源汽车、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果。

在发动机燃烧领域,黄震院士创建了发动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阐明了燃料特性与着火、燃烧、排放和热效率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

他基于燃油溶气雾化现象,提出气爆雾化新概念,解决了均质压燃着火控制与负荷范围拓展的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新型智能燃料发动机,推进了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发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石油替代技术领域,针对我国发动机节能减排和燃料多样化需求,黄震院士带领团队开展二甲醚、天然气等代用燃料发动机研究。

他发明了系列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他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使我国二甲醚汽车在专利、标准和产业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际清洁燃料成就奖。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黄震院士提出了发动机缸内燃烧到大气pm2.5形成的全历程分析研究方法,揭示了燃油特性、燃烧过程对颗粒相关特性的影响规律。

他还提出了基于喷射管理的发动机颗粒物排放控制新技术,应用于移动源pm2.5治理。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通过提案建议国家关注pm2.5,促进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完善等。

科研之路解码

黄震院士的研究成果在技术创新、产业推动、社会贡献等方面成就卓着,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震创建了发动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解决了均质压燃着火控制与负荷范围拓展的技术难题,开发出新型智能燃料发动机。

该成果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认为燃料设计已成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的通用方法。他因此被授予国际燃烧学会Fellow。

这极大提升了他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也为其当选院士积累了重要的学术资本。

黄震院士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这些奖项是对他科研成果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权威认可,是衡量其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在院士评选中,优秀的科研奖项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码。

针对我国发动机节能减排和燃料多样化需求,黄震带领团队发明了系列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并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使我国二甲醚汽车在专利、标准和产业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体现了他的科研价值和社会贡献,符合院士应具备的推动科技与产业进步的要求。

黄震提出了发动机缸内燃烧到大气pm2.5形成的全历程分析研究方法,提出基于喷射管理的发动机颗粒物排放控制新技术,应用于移动源pm2.5治理。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基于研究成果提出环保提案,促进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完善。

这种关注社会重大需求,运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做法,展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担当,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对其当选院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黄震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3项,出版专着3部,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项。

丰富的学术论着和专利成果,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持续创新能力,是他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在院士评选中具有重要优势。

后记

浙江宁波鄞州是黄震院士的原籍地,其地域文化或许赋予他勤奋、坚韧等品质,为其成长奠定精神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本硕博连读,系统深入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从业后,在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海外经历还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科研上,他在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等领域成果丰硕,创新研究方法、推动技术产业化、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提升了学术地位,赢得广泛认可。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