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46章 从江西清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汽油储运专家黄维和

院士原籍地

黄维和院士,1957年11月28日出生,原籍江西清江。

江西清江原为清江县,1988年撤县改市后为现在的樟树市。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交通便捷,浙赣铁路、京九铁路、沪昆高速、昌樟高速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赣江水运也十分便利。

清江历史悠久,早在南唐昇元二年(938年),洪州萧滩镇升格为清江县,割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及新喻的崇学乡为其县域,因县治濒临赣江,水质清澈而得名。

清江县在历史上曾辖清江、新喻、新淦、峡江四县。

明代成化年间,赣江改道,樟树镇逐渐崛起,成为江西四大镇之一。

1949年解放后,清江县治迁至樟树镇。

1988年,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

清江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丰富,境内有合皂山、筑卫城、吴城、樊城堆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以及古吴平、治平县城址等50余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清江至今仍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清江古宅等典型的赣派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清江宗教文化兴盛,这里有始建于唐朝的清江寺等宗教场所,寺内钟声悠扬,香火旺盛,是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清江名人辈出,三国吴将聂友,是清江县历史上有记载的早期名人之一,为吴国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北宋王安石,虽然他是江西临川人,但他出生于临江军(今樟树市临江镇),父亲王益当年在此担任判官。

宋代刘敞和刘攽兄弟,均为北宋时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在经学、史学等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杨廷麟,是明朝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坚决抗清,展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出生地解码

黄维和院士原籍江西清江,这一原籍地对他的成长和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潜在影响。

江西清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传统,这种文化传承可能赋予了黄维和勤奋、坚韧、进取的精神品质。清江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激励着他在学术和工作道路上不断努力,为他克服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重重困难提供了精神动力。

虽然他出生在上海,但原籍地的教育理念和早期教育资源可能对他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清江重视教育的传统,或许促使他的家人注重对他的教育培养,让他在早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渴望,为他日后在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清江的地域文化往往塑造出当地人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性格特点。

这种性格特质可能在黄维和院士的身上有所体现,使他在油气储运工程的实践和研究中,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同时又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提出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行业的发展。

当然,黄维和院士取得卓越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他自身的天赋、努力以及在油气储运工程领域长期的专注和积累,同时也离不开他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机遇和资源。

但原籍地的文化、教育和地域性格等因素,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黄维和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系储运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3年—1996年6月,黄维和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5年1月,黄维和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储运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黄维和院士的求学经历,在多个方面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科阶段,黄维和在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储运专业的学习,他掌握了油气储运工程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包括管道设计、油品储存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科期间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培养了他严谨的工程思维能力,使他能够从实际工程问题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在他日后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硕士阶段,他在华中理工大学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他接触到了管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油气储运工程问题,将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提升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系统思维能力。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黄维和学会了如何从系统的角度规划、组织和协调油气储运工程项目,提高了项目管理和运营效率,为他在大型工程实践中担当重要角色奠定了基础。

博士阶段,黄维和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储运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他在油气储运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他能够聚焦于该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如在管道安全、油气输送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他成为油气储运工程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博士阶段的学习培养了黄维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方面。

这些能力使他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解决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黄维和院士在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不仅使他在油气储运工程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还通过跨学科学习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

这些都为他日后在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当选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8月—1993年6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勘察设计院工艺室技术员、工程师。

1993年6月—1994年3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勘察设计院工艺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4年3月—1997年2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勘察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7年2月—1998年12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兼副局长

1998年12月—2000年10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副局长。

2000年10月—2002年5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管道分公司总经理。

2002年5月—2006年2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总经理。

2002年12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总经理。

2008年5月,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

2013年12月,黄维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黄维和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黄维和在管道勘察设计院担任技术员、工程师期间,他深入参与工艺室的基础工作,从管道工艺设计的细节入手,积累了大量一线实践经验,熟悉了油气储运工程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为后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维和开始担任工艺室主任,到后来担任设计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他逐渐走上管理岗位。

这使他学会了从宏观角度规划和组织项目,协调团队成员,合理分配资源,提升了项目管理和运营效率,为他日后领导大型油气储运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管理支持。

黄维和担任中国石油管道分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等多个重要分公司的总经理,他负责领导了一系列重大油气储运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等。

这些大型项目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工程规模大。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他在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质量把控、安全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他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技术水平。

黄维和在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总经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等职务期间,他在油气储运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他能够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制定战略规划,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标准的完善,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他为提升我国油气储运工程的整体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赢得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黄维和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管理中不断提升、在领导大型项目中不断成长的道路。

这些经历使他在技术、管理、行业影响力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撑。

院士科研之路

黄维和院士是油气储运工程专家,他在油气储运工程管道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成果丰硕。

西气东输工程相关成果。

黄维和院士在技术创新上,采用x70高钢级管材,确定干线断裂控制指标和螺旋管改进路线,研发适用钢管并形成技术标准,提高管道强度和安全性,降低成本。

他还创建以数字化设计、自动焊接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管道建设技术,提升了工程设计精准度、施工效率与质量等。

在工程管理方面,他打破传统串行工程模式,推行并行工程,实施设计标准化等“四化”,实现全过程受控。

他提出“1 N”开放协同式自主创新体系,联合国内近百家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海外管道工程建设成果。

他主持建设苏丹原油管道工程,18个月完成1500km建设任务,展现卓越工程组织能力。

作为我国第一条海外Epc总承包管道项目,积累了丰富海外Epc项目管理经验。

针对苏丹当地条件,他率领研究团队研发和应用一系列适应性技术,确保管道稳定运行。

该项目展示了中国管道工程建设实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能源工程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国际管道技术交流与融合。

科研之路解码

这些研究成果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技术层面上,这些成果解决了大口径、高压、高强钢输气管道断裂控制和易凝高粘原油输送等行业难题,提升了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的技术水平,使我国高钢级、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输气管道的设计建设达到世界领先,奠定了他在油气储运技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在工程管理层面上,他率领研究团队构建了管道工程协同创新模式,创立了我国大型油气管网基于信息化的安全管理系统,推行并行工程等管理方法,全面提升了油气管网运营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率,体现了他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为我国油气管网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行业影响力层面,他通过领导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以及海外管道工程等,建立了我国现代油气管网体系,优化了油气地缘格局,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同时,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管道工程实力,他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能源工程领域的话语权,对我国油气储运行业发展贡献巨大,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这些都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

后记

黄维和院士的原籍地江西清江,培养了他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品质,为其成长奠定了人文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在华东石油学院、华中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构建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科研和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业之路中,他从基层技术员逐步走向管理岗位,在多个重要职位上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提升了项目领导与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攻克了油气储运领域诸多技术难题,建立现代油气管网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行业内影响力巨大。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