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19章 从浙江绍兴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机器人专家徐扬生

院士出生地

徐扬生院士,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

绍兴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朝时,这里属古越国之地,春秋时越国在此建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称霸。

战国时越国被楚灭,划入楚国版图。

秦朝实行郡县制,绍兴属会稽郡管辖,境内设诸暨、山阴两县。

北宋这里属两浙路越州。

南宋改越州为绍兴府。

新中国成立后,设绍兴专区。

此后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最终形成现有的绍兴市行政区划。

绍兴人文底蕴深厚,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兰亭、大禹陵、越国贵族墓葬群、府山文种墓等众多古迹。

绍兴是中国书法圣地,王羲之在此写下《兰亭集序》。

绍兴还有丰富的戏曲文化,绍兴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闻名。

绍兴有独特的水乡民俗文化,如乌篷船、社戏等。

绍兴名人辈出,越王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君主,卧薪尝胆,成就霸业。

王羲之以《兰亭集序》被誉为“书圣”。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九千多首诗作。

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创立阳明心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批判精神。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被尊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为推翻清朝统治做出重要贡献。

出生地解码

徐扬生院士的出生地浙江绍兴,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这里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学术传统。

王羲之、陆游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

徐扬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幼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为其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绍兴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传统。

徐扬生中学就读于绍兴一中,蔡元培曾担任过该校校长,鲁迅、徐锡麟等近代文化名人也曾在此任教。

这种深厚的教育底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徐扬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

在名师的教导和榜样的激励下,他得以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绍兴人具有坚韧不拔、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地域性格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绍兴人民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精神特质也融入到徐扬生的性格中。

在科研道路上,他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持之以恒地追求科学真理,为取得卓越的科研成就奠定了性格基础。

徐扬生出生在绍兴的一个书香家庭,家庭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家风,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人注重教育,培养了他热爱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对学术研究的尊重和追求。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1月,徐扬生就读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1982年1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1月,徐扬生就读于浙江大学精密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10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11月,徐扬生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89年6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徐扬生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大影响。

徐扬生在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浙大机械工程专业,恰逢中国科技复兴初期。

他得以在传统工科体系中接受严格的机械原理、制造工艺等基础课程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工业现代化需求迫切,浙大作为“理工科强校”,注重理论与生产结合。

这使徐扬生早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埋下“科研服务社会”的种子。

硕士阶段,徐扬生从机械工程转向精密机械,首次涉足跨学科领域,为日后在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交叉研究奠定基础。

浙大非常注重“理论创新 实验能力”。

例如在精密机械的误差分析、动态建模等方向,导师培养了他严谨的科研方法论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硕士期间,他发表论文,参与项目,初步建立学术自信心,并明确“将机械工程与前沿技术结合”的研究方向。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他从机械到机器人学的跨越式转型。

20世纪80年代,美国正处于机器人研究爆发期,宾夕法尼亚大学的GRASp实验室是全球顶尖平台。

徐扬生在此接触到机器人动力学、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实现从“传统机械”到“智能机械”的认知跃迁。

西方学术体系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原创性研究。

例如在博士论文中需要独立设计机器人控制算法,这培养了他挑战权威、开拓新领域的勇气。

留学期间,徐扬生接触到全球顶尖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为日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机器人实验室、推动产学研结合提供战略眼光。

80年代末,美国已开始探索“机器人与人类交互”“自主导航”等方向。

徐扬生在此期间的研究,使其敏锐捕捉到机器人智能化、自主化的未来趋势。

这成为他后来在仿生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徐扬生在求学之路,体现出中西教育的“融合优势”。

中国教育的“扎实根基”,如浙大阶段培养他的工程实践能力与集体协作精神。

这使他更擅长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如后来研发的爬壁机器人、智能轮椅等。

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培养的原创性思维与学术领导力,使他在国际学术界具备话语权,为当选香港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国际学术地位。

徐扬生院士的求学之路,是时代机遇与个人选择的“共振”。

1978年高考恢复,使徐扬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80年代赴美留学,恰逢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得以接触最前沿技术。

90年代后回国,赶上中国机器人产业崛起,实现“学术报国”。

在机器人研究尚处小众时,他坚定选择该领域,并持续深耕40余年,体现出他的学术定力与技术预判力,这正是院士级学者的核心特质。

总的来说,徐扬生的求学轨迹揭示了成为顶尖学者的关键要素。

在机械工程领域建立“金字塔式”知识体系,从基础到前沿逐层突破。

通过跨学科学习,把握科技融合趋势。

在关键历史节点,他选择最优学术平台,实现“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共振。

这种路径不仅塑造了他的学术成就,更成为中国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本土化贡献”的典型范式。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6月至1989年11月,徐扬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系从事科研工作。

1989年12月至2003年1月,徐扬生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工作。

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徐扬生担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空间机器人实验室主任。

1997年8月至2004年7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系主任。

2006年1月至2017年4月,徐扬生担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6年至2008年,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

2007年,徐扬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

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徐扬生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2013年8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徐扬生院士的从业经历丰富且多元,每个阶段都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扬生院士在宾大计算机系,他能接触到计算机领域前沿技术和理念,这利于他将计算机技术与机器人研究相结合,为后续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发提供技术思路。

在世界顶尖高校的科研环境中,他与不同领域专家交流合作,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为解决机器人复杂问题提供新思路。

徐扬生院士在卡大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专注空间机器人研究。

期间他在空间机器人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研制等方面取得成果,为当选院士积累了核心科研成就。

徐扬生院士担任空间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锻炼领导和管理能力,他能带领团队开展大型科研项目,提升他在国际机器人领域影响力,为成为院士所需的学术领导力奠定基础。

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系主任,推动香港中文大学在相关领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他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引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利于自身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也为其学术传承和创新提供平台。

徐扬生担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促进深港两地科研合作,整合资源开展前沿研究。

徐扬生通过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协理副校长、副校长等职务,提升了他在学校管理和学术事务中的影响力,推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也为自己科研工作争取更多支持和资源。

徐扬生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他参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管理和建设,拓展科研平台,聚集优秀科研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

这提升了他在中国科研领域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当选院士增加重要砝码。

徐扬生院士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注重教育与科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在领导学校发展过程中,他推动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学科发展,提升了学校在相关领域国际影响力。

这为他自身科研工作提供更广阔平台和支持,也体现其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综合领导力,符合院士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的要求。

后记

徐扬生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和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扬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书香世家。

绍兴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视教育的传统,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氛围的影响。

这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求学之路影响:在浙江大学,他打下了扎实的机械工程和精密机械专业基础,严谨的学术训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他的科研能力和钻研精神。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科研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为其在机器人与智能控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从业之路影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研工作,让他在空间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在香港中文大学,他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了科研合作与交流。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使他能够整合资源,开展前沿研究,提升了他在中国科研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国相关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当选院士增加了重要砝码。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