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18章 从四川平昌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航天工程专家吴伟仁

院士出生地

吴伟仁院士,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

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地处川陕渝交界处,东接万源市、宣汉县,南抵达州市、渠县,西邻营山县、仪陇县,北连通江县、巴州区。

平昌历史悠久,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平州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更名“同昌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归仁县”。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归仁县入曾口县。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建小宁、新德州。

元朝初年改属保宁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阆中县。

明朝无县建置,隶属巴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江口分州。

民国2年(1913年),巴州更名巴中县,分州随之更名为江口分县。1933年6月川陕苏维埃置江口县。1946年成立平昌设治局,1948年升为平昌县。

1950年2月属川北区达县专区,1993年10月属四川省巴中地区,2000年12月巴中撤地区设巴中市,属巴中市管辖至今。

平昌人文底蕴深厚,白衣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秦汉,镇内有大量明清古建筑。

此外,米仓古道文化底蕴深厚,汉中古道、长安古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平昌名人辈出,南宋牟子才,晚年隐居平昌境内的龙台山(今平昌灵山一带),是着名理学家、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学识渊博,着有《存斋集》等。

出生地解码

平昌的人文、教育等因素,在吴伟仁院士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平昌县位于大巴山深处,艰苦的山区环境培养了吴伟仁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从小就懂得生活的不易,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顽强的毅力和决心,为日后在科研道路上攻克重重难关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同时,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勤劳朴实,也让他深受感染,培养了他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作风。

尽管当时平昌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吴伟仁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学习。他从山村小学到山城中学,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功课,成绩出类拔萃。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和上进心,使他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最终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的知识殿堂。

家乡平昌是吴伟仁的根,无论他走到哪里,家乡的山水和亲人的牵挂都始终是他内心深处的温暖港湾。

这种家乡情怀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归属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他也积极捐资助教,先后将获得的“钱学森最高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约200万元捐赠给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四川平昌中学,希望能够鼓励莘莘学子。

院士求学之路

1975年9月至1978年11月,吴伟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遥测遥控专业学习,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4年至1997年期间,吴伟仁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1998年至2008年期间,吴伟仁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电子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吴伟仁院士的求学之路呈现出跨学科深耕、系统性积累、实践导向鲜明的特点,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成为航天领域领军人物奠定了多维度基础。

正值恢复高考初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汇聚了一批历经磨砺、求知欲强烈的学子,形成“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学风。

吴伟仁选择无线电系遥测遥控专业直接关联航天测控技术,它是卫星、导弹等航天器的“神经中枢”。

这一选择使吴伟仁早早接触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方向,如信号传输、自动控制等,为日后从事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任务埋下专业伏笔。

科大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无线电实验、测控系统设计),培养了他“从原理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思维。

这在他后续负责嫦娥探月工程的轨道设计、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尤为重要。

吴伟仁在航天领域工作多年后(曾任航天部测控通信系统设计岗位),选择中科院深造硕士研究生,体现了他从“技术执行者”向“战略研究者”的转型。

中科院的科研资源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他的研究可能涉及航天系统工程、先进测控技术等前沿领域,促使他从单一技术思维转向“系统工程思维”。

他学会将遥测遥控技术与航天器总体设计、任务规划等结合,为后续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所需的全局统筹能力奠定基础。

中科院的学术平台让他接触到航天领域顶尖专家,拓展了学术视野和行业资源,为其后来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科研协作(如嫦娥工程涉及航天、天文、地质等多领域)积累了人脉与经验。

吴伟仁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工程攻读博士阶段,他聚焦通信与信息系统、航天电子技术等方向,可能涉及卫星导航、深空通信等关键技术的底层研发。

这一阶段的研究使他对航天测控的核心技术(如抗干扰通信、高精度定位)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成为他后来解决嫦娥探月“地月距离通信延迟”“复杂光照环境下设备可靠性”等技术难题的知识储备。

航天工程本质是“技术 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

管理科学博士阶段的学习(如项目管理、系统优化、创新战略),让他掌握了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方法论。

他学习如何协调科研团队、优化资源配置、把控技术风险等。

这直接体现在他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时,成功统筹全国数十家科研单位、数万名科研人员,实现“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精准实施。

电子工程(硬技术)与管理科学(软能力)的交叉,塑造了他“技术预见 管理落地”的复合能力。

例如,在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任务中,他既需从技术层面解决中继卫星“鹊桥”的通信方案,又需从管理层面协调发射窗口、测控资源分配等复杂流程。

这种能力正是其求学阶段跨学科积累的集中体现。

吴伟仁的求学轨迹始终与国家航天战略紧密联动。

70年代,他选择无线电测控,呼应我国早期卫星(如东方红一号)的测控需求。

90年代,他在中科院深造,契合航天技术从单一型号向系统工程升级的趋势。

21世纪初,他双博士攻读,直接服务于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技术 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这种“需求驱动学习”的模式,使他知识结构始终保持前沿性与实用性,最终在嫦娥探月、火星探测等工程中实现技术突破,成为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推动者。

总的来说,从本科到博士,吴伟仁院士始终围绕航天测控技术纵向深入,形成“领域专家”的技术厚度。

他在管理科学的学习,使他具备“总师型”人才的全局视野,能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工程实践。

多阶段求学跨越30余年,这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科研品格,这与他在航天领域持续突破(如2020年牵头论证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精神一脉相承。

简言之,求学之路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技术洞察力 工程领导力 战略前瞻性”的全方位塑造,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式贡献。

院士从业之路

1978年11月起,吴伟仁在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工程组长\/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

1997年8月起,吴伟仁在航天工业总公司建华仪器厂 担任厂长\/研究员。2008年8月起,吴伟仁在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11年起,吴伟仁兼任探月工程二期总设计师;2015年起,兼任嫦娥四号工程总设计师。

2013年11月,吴伟仁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5年10月,吴伟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7月 13日,吴伟仁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首任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吴伟仁院士的从业经历丰富且连贯,在不同岗位上的积累和成长,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工程组长到副所长,吴伟仁在运载火箭、卫星测控通信等科研工作中不断深耕。

他负责具体工程任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积累了扎实的测控通信技术经验,为后续探月工程中关键测控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吴伟仁担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管理职务,让他学会了如何领导团队、协调资源和推动项目进展,培养了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对日后统筹探月工程这样的大型复杂项目至关重要。

吴伟仁担任厂长期间,他需要从企业整体运营的角度考虑问题,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

这使他的管理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待航天工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升了他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负责制定探月工程的总体战略和技术路线。

他提出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主持论证探月工程三期实施方案等,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这些决策推动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等多项世界首次,使中国无人月球探测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在国际航天领域赢得了广泛赞誉。

这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宇航界的地位,也为他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吴伟仁担任院长,他可以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为航天领域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促进了航天学术生态的繁荣。

后记

四川平昌是吴伟仁院士的故乡,那里的艰苦环境塑造了他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品性,为他日后面对科研难题时坚持不懈奠定了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无线电、电子工程及管理科学等专业基础。

从业之路上,他从基层工程组长做起,在多个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成长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在航天领域成果丰硕。他组织领导了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任务,推动中国深空探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远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S频段近地空间到x频段深空的重大跨越。

他提出嫦娥二号对多目标探测方案,开辟中国深空探测新领域。

作为主要设计者,他提出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方案,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他带领团队实现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等多个首次,推动中国无人月球探测迈向领跑。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