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20章 从浙江衢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信号处理专家杨小牛

院士出生地

杨小牛院士,1961年6月17日出生于浙江衢州,籍贯浙江省龙游县。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浙、皖、赣、闽四省交界处。

衢州南接福建省南平市,西连江西省上饶市,北邻安徽省黄山市,东与省内金华市、丽水市、杭州市三市相交。

衢州历史悠久,夏、商、西周三代,这里属于越之地,春秋初为姑蔑国,后为越国西部姑蔑地。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析太末置新安县,衢县自此而建。

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年)一度置信安郡,为衢地设领县建制之始。

1949年到1955年是浙江省衢州专员公署驻地,1985年建为省辖市。1994年衢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衢州人文底蕴深厚,北宋靖康之乱后,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带领族人随宋高宗南迁,被赐家于衢州,衢州成为儒学文化在江南的传播中心,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

衢州围棋文化源远流长,“王质遇仙,观弈烂柯”的故事发生在衢州境内的烂柯山,这是我国围棋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衢州也成为声名远扬的围棋文化发祥地。

衢州地处闽、浙、赣、皖交界之处,兼容并蓄了吴越文化、徽派文化、八闽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名人辈出,毛人凤,1898年到1956年,衢州江山人,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密局局长。

金庸,1924年到2018年,当代着名作家,1941年到1942年就读于衢州中学,他自称半个衢州人。

华岗,1903年到1972年,衢州市龙游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学家。

戴笠,1897年到1946年,衢州江山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被美国克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

出生地解码

浙江衢州对杨小牛院士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杨小牛可能自幼就受到传统文化中勤奋、进取、求知等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为其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奠定了精神基础。

比如,南孔文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治学、担当等理念,或许激励着杨小牛追求知识、勇攀科学高峰,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衢州重视教育,拥有一定的优质教育资源。

杨小牛毕业于龙游县湖镇初级中学,这所学校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和师资力量,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可能在早期就激发了杨小牛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引导他走上科研之路。

衢州地处浙西,当地人民有着勤劳质朴、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这种地域性格融入到杨小牛的成长过程中,使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

就像他在攻克低截获概率信号处理等世界性难题时,凭借着这股子韧劲,废寝忘食地查资料、做实验,最终取得突破。

衢州相对宁静的成长环境,能让杨小牛在年少时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

同时,家乡的山水人文也给予他情感上的滋养和归属感,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当他取得成就时,也会想着为家乡争光,这种情感纽带促使他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10月,杨小牛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无线通信专业本科,1982年7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5年9月,杨小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习通信工程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1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杨小牛院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在本科阶段,杨小牛系统学习了无线通信专业知识,掌握了通信工程的基本原理、电路设计等基础知识,为他后续深入研究通信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硕士阶段,他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进一步深造,更深入地探索通信工程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如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与编码等。

这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科和硕士期间,杨小牛参与了学校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课程,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他学会了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科研环节,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在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合作中,他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复杂的通信技术难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对杨小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求学过程中,他养成了勤奋刻苦、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这种精神品质贯穿于他的科研生涯,使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推动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如图书馆藏书、学术期刊、科研设备等,为杨小牛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他在求学过程中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同学和校友。

这些人脉资源不仅在学术交流上给予他帮助,也为他日后的科研合作和项目开展提供了便利。

在西电的学习经历,让杨小牛接触到了通信领域的众多杰出学者和先进技术,激发了他对无线通信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志向,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促使他长期致力于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为国防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8月起,杨小牛大学毕业在三十六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工作。

1988年1月起,杨小牛在三十六研究所总体室工作。

1991年1月起,杨小牛在三十六研究所,先后担任第七研究室副主任、第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总师办主任、所办副所长、科技委主任。

2013年,杨小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杨小牛院士在三十六研究所的从业经历,对他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杨小牛院士在三十六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工作,期间他摸索着进行单片机的应用开发,成功提出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制出tmS320c25\/c30信号处理开发系统,攻克了低截获概率信号接收的重大技术难题。

以上这些成果为他后续在通信信号处理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杨小牛院士进入总体室工作,他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科研项目,了解系统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为承担更重要的科研任务积累了系统工程经验。

杨小牛院士担任多个领导职务,如第七研究室副主任等,使其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精进,还在团队管理、项目规划、资源协调等方面得到锻炼。他具备了带领团队攻克重大科研难题的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各方力量,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首次研制采用多信道并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技术的宽带数字接收机,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中,以他为核心技术研制的某国防电子信息系统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后来他又有诸多“首次”创新,如首次提出低截获概率信号拼接解调方案等,这些创新成果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为成为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码。

杨小牛院士担任科技委主任等职务,使他能够站在行业前沿,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提出引领业界的新思想、新概念。

例如,他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的新一代体系结构和“软件星”概念等,推动了军事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也确立了他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杨小牛院士在通信信号处理与分析、软件无线电等领域成果丰硕。

20世纪90年代初,杨小牛首次研制采用多信道并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技术的宽带数字接收机,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以该接收机为核心技术研制的某国防电子信息系统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1世纪初,他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套综合电子信息控制系统,取得显着的军事和经济效益,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小牛荣立个人一等功。

作为某领域首颗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总指挥,他针对原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体制的多通道互为备份的侦察测向一体化新方案。该方案被卫星总师系统采纳,使卫星载荷可靠性大大提高,在评审会上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该卫星系统成功发射并超期在轨正常运行,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有力推动了特种军事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提出了诸多引领业界的新思想、新概念,如“电磁环境利用”“软件星”、特种通信新一代体系结构、盲源分离侦察新体制、比特战等,并通过开展预先研究不断探索和实践,有力推动了军事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

-杨小牛院士出版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网络杀手》《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等多部专着。

其中《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被多所院校用作教材,引用3000余次,具有广泛影响力。

科研之路解码

杨小牛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个方面助力他成为院士。

他首次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主持研制国内第一套综合电子信息控制系统,提出并实践多功能一体化卫星载荷新体制等。

这些成果解决了国防信息安全领域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展示出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功底,是其当选院士的重要技术支撑。

杨小牛院士率先提出军事电子信息系统新一代体系结构,以及“电磁环境利用”“软件星”等创新思想。

这些思想推动了装备技术体系变革,引领军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和体制转型,在行业内产生深远影响,确立了他在通信对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地位。

杨小牛院士出版《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等多部专着,其中部分专着被广泛用作教材且引用率高,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杨小牛院士凭借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这些奖项是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也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码。

后记

浙江衢州作为杨小牛的出生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他勤奋求知的品质,激励他踏上科研之路。

求学阶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习经历为杨小牛筑牢根基;硕士阶段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深入探索,培养了他扎实的专业能力、科研思维与创新精神。

杨小牛从业于三十六研究所,他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担任多个重要领导职务,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还锻炼了团队管理、项目规划等综合能力,使他能够从系统层面推动科研项目进展。

在持续不断的科研探索中,杨小牛提出并实践了诸多创新成果,如综合电子信息控制系统、多功能一体化卫星载荷新体制等,这些成果推动了行业发展,奠定了他在通信对抗领域的权威地位。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