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865章 皇极门公审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65章 皇极门公审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6:02

第865章 皇极门公审

朱翊钧也是一名读书人,会试要考什么,怎么考他一清二楚,贡院一阵折腾,终于在宵禁之前,完成了皇帝陛下的要求,换衣服、换考篮、换考题。

贡院没人敢公然抗旨,因为缇骑已经把贡院给围了。

夏宗尧被叫到了贡院重新入场的时候,人都有点懵,他真的是被陷害的,虽然历年夹带者少有是旁人陷害,但他真的不想夹带,有人把他的蜡烛换掉了。

考生要自带蜡烛入考场,而夏宗尧购买了蜡烛放在了书箱之后,就再没管过,他真的不知道何人何时调换了他的蜡烛,被扔出贡院的时候,他非常的愤怒。

可是要到衙门敲冤鼓,就需要真凭实据,他没有任何证据,甚至连猜测的方向都没有。

夏宗尧入考场的时候,才看到,现场有十多个人被叫了回来,都是今年被搜检官扔出贡院的学子,按旧制就该被革除功名了,但被叫了回来,显然是一起沾了熊廷弼的光。

所有人换了新衣服,私人物品写上了名字,都放在了贡院的偏房之内,离开后领取,考篮也换成了御制的考篮。

二月九日是入考场的时间,二月十日开考,分为了四场一共为十二日。

第一场为经义题,考四书五经,也就是八股文,这次是皇帝亲自出题,三经厂封闭印刷,直接送往了贡院,答卷的标头还印着注意事项。

“四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五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夏宗尧看到了第一场考试的内容,眉头紧蹙,作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士子,他看到这两句有些迷茫。

因为陛下出题,实在是太简单了!一眼就看明白了。

四书选的是《孟子》,五经选的是《尚书》,都是完整句子。

夏宗尧平日里练习的题目,非常非常的难,比如:君夫人阳货欲。

君夫人是论语第十六篇的结尾三个字,而阳货欲下一篇的开头三个字,这就很难破题,因为主考官将其出到一起,就是不希望你分开讨论,但是两篇说的不是一个事儿,牵强附会的凑到一起去,就非常难写了。

比如:及其广大草。

原句出自中庸曰: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可是出题的人,别出心裁无视句读,把前后两句话硬给扯到一块去,就很难写,当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间做腾挪,苦不堪言。

所以,陛下这两句,都是完整的句子,而且没有任何的歧义,这就非常好写了,陛下实在是太友善了。

当夏宗尧准备起笔的时候,有些犹豫,他盯着标点符号,陷入了沉思,陛下出这么简单的题,难不成是这些标点上有问题?

夏宗尧是完全的传统读书人,他陷入了既定的思维定式,认为标点符号也是题目的一部分。

而熊廷弼一看这两句,就知道皇帝在问什么。

熊廷弼对陛下非常熟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其实问的是是吕宋、旧港、金池总督府的迁徙过去的百姓,还是不是大明人的问题,也就是万宗伯所言的不可避免的本地化;

而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实就是讨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熊廷弼刚要起笔,忽然眉头一皱,盯着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看了半天,这两句,皇帝确实有深意,其实也在问大明的主体究竟是君,还是民。

大明开海以后,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国家,前任礼部尚书万士和,还专门修了好多卷的海外番国志书,来记录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毫无疑问,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才是万邦的主人。

有一次,皇帝到全楚会馆蹭饭,就和先生讨论到了这句话,说到了尼德兰人的誓绝法案,皇帝认为这代表了民意,这种方式是不错的,是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张居正认为,这是被西班牙总督惨无人道的欺辱,或者更直接的说蹂躏后,才形成的共识,北同盟的誓绝法案是基于尼德兰社会风貌、地理因素、产业、人文等等的最终结果,南联盟(比利时)就不想顽抗到底,因为在西班牙总督统治期间,南联盟是统治阶级,是既得利益者。

生搬硬套只会水土不服,就像大明的条条块块、郡县制,费利佩想学,但是学不会。

哪怕是学个官吏逢进必考,都十分的困难,按照大明的理解,现在西班牙还处于商周时期的邦国,看似是一个整体,实际上还是小邦联合。

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制度只有最适合自己国家的,没有什么四海皆准,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熊廷弼不打算写那么深入,因为这其实是斗争卷的内容,熊廷弼研读过斗争卷,听陛下和先生讨论,他知道陛下在想什么,但这是贡院考场,先生说过,斗争卷只能看、只能用,不能公开讨论。

若是真的回答这个问题,在熊廷弼看来,陛下坐在龙椅上,就是代表了万民的民意在裁决,大明最多的就是农夫,而陛下就是农夫。

谁家皇帝农活儿干的比大师傅还利索?农事上,满朝文武,没一个人能糊弄得了陛下。

熊廷弼打好了腹稿,开始动笔,他写完之后,开始修改,反复斟酌推敲后,开始誊抄。

袁可立也看到了这题目,在他看来,这两个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要写简单,但要写好极难,因为这是陛下亲自出的题目,现在袁可立要揣测的不是主考官的意思,而是陛下的意思了。

考虑到万历维新的当下,他迟迟无法动笔,因为在他看来,万历维新没有完全成功,大明朝廷看到的是贵金属在流入、大量的货物被生产,但袁可立觉得维新的风,从来没吹到乡野之间,甚至因为出海,导致了人口外流,人力不足,土地抛荒。

河南,是人口流出的大省。

立场不同,看到这两句话各不相同,袁可立迟迟未曾动笔,几经易稿,终于完成了经义卷,他写了两份,歌功颂德和针砭时弊,最终袁可立选择了后者。

考场中人,面对这些题目,反应各有不同,两天后,主考官收走了答卷,开始糊名。

第二场是诏诰表判,考的是实务文书写作。

夏宗尧直接看到题目只觉得天塌了,因为要写的四篇,他一篇也不会写。

诏:《谕吕宋总督府教化夷人诏》;诰:《授吕宋总督府都统制诰》;表:《贺东征九胜奏捷表》;判:《金池商民违禁拓殖案》。

夏宗尧根本不了解这些情况,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动笔,他倒是想看杂报,但是老师、父母都不准,只让他一心读圣贤书。

正在他绝望的时候,他一翻开后面的每一页试卷,发现都有材料可供参考,这让他喜出望外,陛下果然体恤学子。

大家读书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万历维新里的新事儿,他真的没练过,没材料两眼一抹黑,有材料,也不是不能写。

“要是考不中,我这举人身份,还能去吕宋做个官。”夏宗尧看到了诰题的材料,发现个事儿,按照诰的材料,吕宋、旧港、金池总督府缺读书人,举人到那里,真的是横着走,发宅、发佣、发地、发仆,只要去就有。

一望无际的黄金海岸、大别墅、椰树林、看不到头的种植园,就是汉乡镇。

夏宗尧想了想,收起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心思,海外不安全,错非迫不得已,否则没有几个读书人愿意前往,要不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原来大明会典大明律拓殖中明文规定:凡海外无主之地,汉民插标为业者,掠抢者打死勿论,免罪。”夏宗尧看到了第四篇判的时候,有些惊讶,原来大明律是这样规定的。

违禁拓殖,主要说的是有些害群之马,自己不开拓,专门抢他人开拓好的地,这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开拓是极其辛苦的,自己不肯出力,还要抢,那就别怪主人家,打死勿论了。

夏宗尧第一次觉得写诏诰表判,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因为这四件事都是国朝大事。

熊廷弼看到题目的时候,略微有些心虚,因为他经常写这些东西,非常熟练,别人可能不熟悉,但他再熟悉不过,张居正经常让他写诏诰表判,有的时候,张居正甚至直接拿着他写的,就去廷议了。

因为熊廷弼看到过写的诏,一字没改被刊登在邸报上,显然是张居正没改、司礼监没改,陛下也没改。

东征九胜奏胜表,他就写过两份,是张居正联合礼部沈鲤要修《东征记》和《英豪传》,就让熊廷弼写了两份。

关于这些政策,熊廷弼完全没有反对的概念,因为他接受的教育和道理告诉他,理当如此。

袁可立非常非常喜欢这四个题目,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在很逼仄的考试房里,走来走去,他有些兴奋。

他相信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

穷不是穷困,而是穷途末路的穷,万历维新之前的大明,已经有些命不久矣的征兆了,已经走到了尽头了,他看到的大明是地方兼并成风、衙门贪腐横行**无能、士林斯文败坏、乡贤缙绅如狼似虎、朝中争斗不休但全然不是江山社稷,而是私门小利。

他不知道大明的出路在哪里。

他写过很多的诏诰表判,但每次写都十分的烦躁,因为他看不到一点的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新的道路可走,这是让他最辗转反侧的。

士人要弘毅。

袁可立心怀天下,哪怕他穷的连堪舆图,都不舍得买,但他仍然希望大明可以从腐朽中挣脱,昂扬向上,因为覆巢之下无完卵,大明要是倾颓,对于万民而言,就是天崩地裂,他十分的有毅力,否则就不会走到这贡院来了。

而这四个题目,全都是变化!

大明在海外开拓;大明在海外建立秩序;

大明在破除祖宗之法的不征之国,外交政策不再是柔远人,而是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丰臣秀吉敢袭击大明使团,大明军就会对等报复,夺取出云、石见、长门三国,给倭人还以颜色;

大明在争夺新的生存空间。

这些年袁可立通过各种方式,买到了很多的杂报,其中就有历年的《格物报》,格物院格物博士所写,格物博士在检测北方四十三个地方,从卧马岗到河南的气温和降水量。

从十七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气温在不断降低,降水在减少,这个检测消息,每年都会刊登,每次看,袁可立觉得自己脚心都是凉的。

大明再不改变,这该死的天气,会让北方大面积减产,结果就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

袁可立真的很害怕,他害怕大明生于大义,亡于不齿。

大明太祖高皇帝出身卑微,父亲、母亲、兄长相继饿死,胡人窃据百年,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大明在一片废墟中建立,以穷民苦力揭竿而起夺得天下,这是生于大义,若是亡在百姓手中,就是亡于不齿。

袁可立越想越兴奋,写完之后,睡了一觉,才察觉自己兴奋过头了,写的过于夸张,赶忙又重写了一遍,折中了一下,才交了卷。

第三场是策问,就是五个维新实务的问题,让学子们自由发挥。

五问分别是:汉武通西域与今之开海异同;

海外拓殖,当效殷民迁洛邑之制,或行卫所军屯之法;

新学与儒学何以共济维新;

夷人与汉人争地,华夷之轻重,四海之缓急;

何以辩开海伤农、商贾夺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