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好生,冬天少病痛!老中医教你10个“黄金法则”,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秋风送爽,也送来了养生的“黄金期”,现在做对,冬天感激你。
引言:一场秋雨一场寒,你的身体准备好了吗?
这几天,早上起床是不是感觉喉咙有点干?晚上睡觉时,脚丫子有点凉,不那么容易捂热了?走在路上,一阵风吹来,脖子不自觉地就想往衣领里缩一缩?
如果你有这些感觉,那就对了。这就是秋天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发出信号。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一个夏天高温湿热的“消耗”,我们的身体其实正处于一个需要修复和充能的阶段。而秋天,作为夏天和冬天之间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季节,就是我们查漏补缺、储备能量,为迎接寒冬做准备的最佳窗口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就点明了秋季养生的总纲领:“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看不懂?没关系,简单说就是:秋天,万物从生长的繁盛状态转向收敛、平静。我们要跟着天时,把夏天向外宣发的“心神”和“阳气”收回来,让身体内部变得平和、滋润、充实。
今天,我们就化繁为简,把这古老的智慧变成10件你我都能轻松做到的实事。只要你跟着做,就能夯实身体根基,大大减少冬天感冒、咳嗽、手脚冰凉、老病复发的几率!
---
第一件事:睡个“收敛觉”——早卧早起,比补药还管用
夏天可能还会熬夜追个剧,撸个串,但到了秋天,可不能再任性了。
· 为什么? 秋主“收”,人体的阳气也要开始从体表向体内回收。睡眠,就是最好的“收敛”方式。晚上好好睡觉,就相当于把身体的能量(阳气)收回仓库封存起来,同时滋养阴液。
· 怎么做?
· 早卧早起:争取晚上10点半前进入准备睡觉的状态,11点前进入梦乡。这时候是三焦经和胆经休养的时候,对免疫力至关重要。早上6-7点起床,顺应阳气生发,你会感觉一整天都更清爽。
· 杜绝熬夜:熬夜最耗伤阴血,等于是在“透支”为过冬准备的能源储备。想想冬天没电的尴尬,现在还敢熬吗?
小贴士:如果失眠,睡前可以试试用温水泡泡脚,听听轻音乐,或者做几分钟腹式呼吸,把白天的烦心事“呼”出去。
---
第二件事:吃对“滋润餐”——会喝水不如会“吃水”
秋天最大的敌人就是——燥!你会感觉皮肤干、喉咙干、鼻子干、甚至大便也干。光靠猛喝水,效果不大,水穿肠而过,留不住。
· 为什么? 秋燥伤肺,肺又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秋天的干燥是从里到外的。我们需要吃一些能“生津润肺”的食物,把水分子牢牢锁在身体里。
· 怎么做?
· 多吃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都是秋季宝。
· 推荐美食:
· 冰糖炖雪梨:润肺止咳的明星,适合有点干咳的时候。
· 银耳莲子羹:平价燕窝,每天一碗,滋阴润燥,皮肤水汪汪。
· 山药粥:健脾益肺,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尤其适合。
· 少吃辛辣:葱、姜、蒜、辣椒、烧烤这些辛散的食物,秋天要少吃,因为它们会发散阳气,加重秋燥。
---
第三件事:学会“科学冻”——秋冻有讲究,不是人人可行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话家喻户晓,但很多人都理解错了!“秋冻”是为了让身体慢慢适应寒冷,刺激免疫系统,而不是盲目地挨冻。
· 为什么? 初秋可以适当冻一下,但到了深秋,尤其是寒露、霜降之后,早晚温差大,再盲目“秋冻”就等于给寒邪入侵打开了大门。
· 怎么做?
· “冻”对地方:可以适当让身体感受凉爽,但头、颈、腹、脚这四个关键部位一定要保暖。
· 看人下菜:孩子、老人、体质虚弱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千万不要盲目秋冻,一定要根据气温及时增添衣物。
· 关键信号:觉得后背发凉,或者手脚冰冷了,就说明该加衣服了。
---
第四件事:穿上“保暖袜”——寒从脚底生,护脚是根本
我们的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分布着众多穴位和经络。脚一冷,全身都暖和不起来。
· 为什么? 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而且脚底的脂肪层薄,保温性差。寒气非常容易从脚底侵入,沿着经络上行,引起感冒、腹痛、痛经等。
· 怎么做?
· 及时穿袜:别再光脚穿凉鞋、拖鞋了。换上能包裹住脚踝的棉袜或羊毛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