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草叶上凝结起第一颗清冽的露珠,当南飞的雁阵在湛蓝的天空中划下最后的剪影,我们便知道,寒露,这个带着一丝清寒名字的节气,已翩然而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秋的乐章走向深沉与内敛的转折点。此时,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生,暑热彻底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露水先白而后寒”的凉意,乃至初冬的微寒。我们的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敏锐地感知着这种变化。故此时的养生,绝非简单的“天冷加衣”,而应顺应天时,精准地围绕八个字展开——“敛阳润燥,防寒固表”。
---
一、 敛阳:为身体存蓄能量的“根”
如果说夏天的养生在于将体内的阳气向外宣发、散发,那么到了寒露,主旋律便转向了“收”与“藏”。如同一个忙碌的家族,在喧嚣的夏日庆典后,开始将珍贵的宝物清点入库,妥善封存,以备漫长的冬季使用。人体的阳气,便是这最珍贵的生命之宝。
1. 睡眠:最天然的“敛阳药”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是《黄帝内经》给予我们的古老智慧。随着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我们的作息也当随之调整。
· 早卧: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亥时(晚9点至11点)为三焦经当令,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最佳时间。早早进入睡眠状态,好比为身体的“蓄电池”深度充电,能最有效地收敛阳气,涵养阴精。
· 早起:顺应阳气的生发,在清晨6-7点起床。此时起身,可以呼吸到一天中最清新的空气,有助于身体肺气的宣发与舒展。切忌赖床,以免使阳气被抑制,反觉困顿。
一个高质量的睡眠,胜过任何补药。它让白日耗散的阳气得以回归本位,让疲惫的精神得到最彻底的修复。
2. 情志:让心神也“静”下来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深秋时节,草木凋零,万物萧瑟,人触景生情,难免生出一些悲秋、寂寥之感。这种情绪若不加以疏导,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阳气与津液。
· 主动寻乐,远离悲秋:多与家人朋友相聚,感受温暖的陪伴;多看一些喜剧、听一些欢快的音乐;或培养一项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园艺。宋代诗人苏轼在秋日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正是主动发现秋日之美,调畅情志的典范。
· 登高望远,舒达胸臆:寒露时节,素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这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剂“舒心良方”。登临高处,极目远眺,那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色,能将胸中的郁结之气一扫而空,让心境变得开阔、豁达。
3. 运动:从“大汗淋漓”到“微微汗出”
夏季提倡通过运动排汗祛湿,但到了寒露,运动方式需做出改变。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的过程会同时损耗阳气和阴液。因此,此时应避免如马拉松、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导致大汗淋漓的运动。
· 选择温和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快走、瑜伽等,都是此时节的绝佳选择。这些运动能使身体气血流通,又不会过度开泄阳气。
· 把握运动强度:以感觉身体温暖、面颊微红、背部微微汗出为度。这种感觉,正是阳气被缓缓调动,运行于周身,却又固守于内的理想状态。
---
二、 润燥:为身体灌溉生命的“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句谚语不仅提醒我们防寒,更暗示了气候从“白露”的“燥中有湿”转向“寒露”的“燥邪当令”。秋燥,是这个时节最主要的邪气,它像一个无形的抽湿机,悄悄带走我们身体里的津液,导致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燥”象。因此,“润燥”是寒露养生的另一大核心任务。
1. 饮食:将“滋润”吃进肚子里
饮食润燥,贵在“滋阴生津”,应选择甘淡、滋润之品,忌食辛辣、烧烤、油炸等助燥伤阴的食物。
· 果蔬当家:
· 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生吃梨可清热化痰,但对于脾胃虚寒者,更推荐蒸梨、煮梨水或冰糖炖雪梨,其性转温,润燥止咳的效果更佳,且不伤脾胃。
· 荸荠:素有“地下雪梨”之美誉,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可生食亦可入菜。
· 银耳:平民的“燕窝”,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一碗温热的银耳莲子羹,是深秋最温柔的慰藉。
· 石榴:酸甜可口,能生津液、止烦渴,正应对了秋日的干燥。
· 芝麻、核桃:这些坚果类食物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且能补肾益精,由内而外地滋养肌肤与毛发。
· 汤粥为要:
· 粥:晨起一碗热粥,既能护胃暖身,又能补充水分。山药粥健脾益肺,南瓜粥温中益气,百合粥清心安神,都是上佳之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