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第十六回·秋分平补·芡实粥固肾涩精

楔子·阴阳平分

秋分至,罗浮山的梧桐叶半青半黄,如天然的阴阳鱼太极图。子时初刻,罗汉果仙子立于“平衡台”上,见北斗七星的“摇光星”(破军星,属水)与“天权星”(文曲星,属土)亮度相等,正是“土水相和”的应兆。她轻叩石栏上的“权衡”铜秤,秤杆竟自动平衡,秤盘里分别盛着芡实(水)与山药(土),不多不少,恰好等重。

“阿楠,”她指向山下的稻田,稻穗低垂,一半金黄一半青绿,“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然今岁中运太徵(火运过旺),火不生土,土虚不能制水,致肾气失固,五更泄泻者众。”药童翻开《四气调神大论》,书页间夹着的芡实标本渗出白色黏液,在“秋三月,此谓容平”句旁形成水痕。竹青化作秋蝉,趴在梧桐叶上,翅膀透明如纱,却有一半泛着土黄色,恰似“土虚水泛”之象。

忽然,山顶瀑布的水流分成两股,一股清冽(属阳),一股浑浊(属阴),在山脚下汇合成太极图案。阿楠惊道:“此乃‘阴阳自和’的征兆!”仙子点头:“秋分治泻,需如这瀑布分流,既固肾(水),又补脾(土),使‘土得火生,水得土制’。”

第一折·五更泄泻·土虚水泛

巳时初,州府“稻花村”的鸡鸣声中,此起彼伏的腹泻声打破晨静。村东头的王老汉扶着墙走向茅房,每走几步便需停下喘息,面色萎黄如陈米;村西头的李娘子抱着孩子,孩子的尿布换得不及,稀便顺着腿缝往下淌,腥臭味熏得人皱眉。“济生堂”药铺内,陈郎中望着案头的“五更泄泻”病案,眉头拧成疙瘩——自秋分起,每日接诊此类患者过百,不乏卧床不起者。

罗汉果仙子踏入药铺时,门槛上的“五谷丰登”木雕突然断裂,露出内部的芡实种子,颗颗饱满如肾形。“小娘子可算来了!”陈郎中声音发颤,“患者皆于黎明前腹痛泄泻,便中夹着未消化的食物,泻后腹痛稍减,却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老朽用理中丸、四神丸皆不效,难道......”

仙子抬手止住话头,诊察首位患者——一位书生,面色晄白,眼圈青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水滑,脉沉迟无力,尺脉尤甚:“此为‘肾阳虚衰,火不生土’,五更属肾,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故黎明泄泻。《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然脾胃之病,虚证为多’,需‘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次诊农妇张氏,泄泻反复发作五年,近月加重,便溏黏滞,夹着黏液,便后肛门坠胀,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此属‘脾虚湿盛,大肠不固’,久泻伤气,兼夹湿浊。需‘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兼化湿浊’。”

最险者是豆腐坊的赵老头,泄泻月余,每日十余次,完谷不化,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如鱼鳞,舌淡紫暗有瘀斑,脉沉涩:“久泻入络,脾肾两虚,兼夹血瘀,成‘虚瘀夹杂’之重症。需‘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涩肠止泻’。”

第二折·芡实采撷·阴阳同收

未时三刻,城郊“千亩芡田”中,绿荷凋零,芡实叶如巨大的青紫色盾牌,中央凸起的果实如肾,布满尖刺。罗汉果仙子选中三株“阴阳芡”——一株生于池心(属阴),果实饱满多浆;一株长于池边(属阳),果实坚实少液;一株缠于莲藕(属金),果实半青半红。她命阿楠在子时(23-1点,肾经当令)采摘阴芡实,竹青在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收取阳芡实,分别盛入“坎”“离”二卦象的陶罐。

“阴芡实得地之阴精,性黏涩,专补肾脏;阳芡实得天之阳气,性温通,专补脾土。”仙子解释,“《本草经百种录》云‘芡实味甘而带涩,其色黄,其形圆,故能入脾补肾’,今分阴阳而采,更合‘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阿楠见阴芡实果肉呈紫黑色,阳芡实呈金黄色,奇道:“此乃‘北方黑水,中央黄土’的应兆!”

采集至卯时(5-7点,大肠经当令),忽见中央芡实叶上的刺竟排列成“固”字,仙子以“玄武匕”舀取叶心露珠,匕柄刻着“肾主封藏”四字。竹青化作水鸟,叼来一枚莲子,莲子落入阳芡实罐中,竟自动与芡实分层——莲子居上(属火),芡实居下(属水),如“水火既济”之象。

当最后一颗阴芡实入罐,芡田中突然升起薄雾,雾中隐约可见上古先民采摘芡实的身影,手中捧着的陶罐上刻着“脾肾同治”的古篆,与仙子手中的卦象陶罐遥相呼应。

第三折·粥方秘制·七情和合

戌时正,济生堂后厨的“土水炉”中,三口陶罐分别熬制不同粥方:

- 肾阳虚方:阳芡实(君)、熟附子(臣)、干姜(佐)、罗汉果(使),加少许肉桂粉,以“地火”(土炉文火)慢熬,粥成后呈金黄色,散发着附子的辛热与罗汉果的甜润;

- 脾虚湿方:阴芡实(君)、炒白术(臣)、茯苓(佐)、炙甘草(使),加荷叶露三滴,以“人火”(竹筷搅动)快熬,粥成后呈乳白色,弥漫着白术的清香与荷叶的清凉;

- 虚瘀方:阴阳芡实各半(君)、人参(臣)、桃仁(佐)、炙罂粟壳(使),加黄酒一小盏,以“天火”(炭炉武火)急熬,粥成后呈紫褐色,夹杂着人参的甘苦与桃仁的辛散。

阿楠手持“太极勺”搅动肾阳虚方,勺柄转动间,粥中浮现出“坎离交媾”的图案;陈郎中用“五行筷”(竹筷刻有五脏图腾)搅拌脾虚湿方,每搅一圈,便有气泡聚成“土旺水固”四字;竹青化作灶神,蹲在虚瘀方炉前,尾巴轻轻拍打炉门,炉中火焰竟呈现“补”“通”二字的变化。

当虚瘀方熬至“米油聚顶”时,竹青突然口吐内丹,化作一枚“固涩丹”投入粥中,丹药融化后,粥面上浮起细小的金色锁链状物质,恰似人体经络中的卫气,众人皆称奇。

第四折·辨证施药·脾肾双补

亥时三刻,书生服下肾阳虚方,仙子取“命门”“肾俞”“脾俞”穴,用“隔姜灸”法,艾炷下垫着芡实粉与附子末的混合药饼。“命门为元气之根,肾俞、脾俞温补脾肾,”仙子解释,“隔姜灸借姜之辛热,引药透皮,合粥方共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书生施灸服药后,觉一股暖流从丹田升起,向腰腹扩散,五更时竟未腹痛泄泻。

农妇张氏饮下脾虚湿方,仙子以“提捏法”从其尾椎提捏至大椎,共提九次,每提一次,便在“脾俞”“胃俞”穴处涂上芡实粉。“提捏膀胱经可升阳举陷,芡实粉固涩止泻,”仙子边操作边说,“配合粥方‘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此乃‘外治内调’之法。”张氏次日晨起,便觉肛门坠胀感大减,大便已成形。

赵老头的虚瘀方需“以酒送服,行血化瘀”,仙子命其先服热粥,再饮少许黄酒,随后以“刺络拔罐法”在“气海”“关元”“血海”穴放出紫黑血,血中竟有细小的黏液丝——此乃“瘀湿互结”的实证。竹青用尾巴卷来新鲜三七,捣汁调入剩余粥中:“三七‘止血不留瘀’,合芡实‘涩肠不滞邪’,此乃‘通涩并用’之妙。”七日后复诊,赵老头泄泻止,面色转红,舌上瘀斑渐淡。

第五折·五行合化·土旺水固

子时正,一老塾师被搀扶而入,他患五更泄泻二十年,近日更觉头晕耳鸣,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脉欲绝。仙子诊为“脾肾两虚,清阳不升”,取“百会”“脾俞”“肾俞”“足三里”穴,行“烧山火”针法,针柄搓转时,可见一缕青烟从针尾升起,直达屋顶。

“百会升清阳,脾俞、肾俞、足三里温补脾肾,”仙子解释,“配合芡实粥‘脾肾双补’,此乃‘五行相生’之法——肾(水)为脾(土)之母,补土需先固水,水生土,土载物,清阳自升。”竹青化作青鸾,口衔芡实穗,轻轻拍打老塾师的“头维”穴(胃经穴,治头晕),每拍打一次,老塾师便觉清气上涌,头晕渐止。

七日后,老塾师能拄拐散步,他摸着腰间的“芡实香囊”感慨:“昔日读《医贯》,见‘补脾不若补肾’之争,今日方知,脾肾本为一家,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仙子点头:“《难经》云‘脾主裹血,温五脏’,肾主藏精,精能化气,气能生血,脾肾同治,方得‘气血阴阳平衡’。”

第六折·虚瘀入络·通涩兼施

丑时三刻,诊一船工,患泄泻十年,每至秋冬加重,近月来泄泻带血,色暗紫,伴脐腹刺痛,夜间尤甚,舌暗紫有瘀斑,脉沉涩。仙子以“腹诊法”触其脐周,有索条状痞块,推之不移,叩之音浊:“此为‘久泻入络,瘀阻肠间’。《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需‘通涩兼施,破瘀止泻’。”

她取芡实粥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同煮,制成“通涩粥”,又以“火针”点刺“膈俞”(血会)、“血海”穴,针柄裹以桑皮,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呈青白色,如气血流通之象。竹青化作穿山甲,用爪子轻刨船工脐周痞块处,每刨一次,便有热气透出皮肤,配合“通涩粥”内服,三日后,船工竟排出黑褐色瘀便,夹着膜状物质,此后泄泻渐止,腹痛消失。

阿楠清理瘀便时,发现膜状物质竟呈肠壁绒毛形状,不禁惊叹:“瘀阻肠络,致绒毛受损,非仙子以‘通涩并用’之法,不能修复!”仙子轻抚船工的“天枢”穴(大肠募穴):“络病需‘以通为补’,然通法易伤正,故以芡实固涩,护其根本。”

第七折·顺时养生·治未病要

寅时初,东方既白,芡实田边的草庐中,百姓围坐在蒲团上,听仙子讲“秋分养生之道”。她手持“二十四节气养生盘”,盘中指针停在“秋分·平补”格:

“秋分养生,当明‘三平三固’:平阴阳、平气血、平脏腑;固肾、固脾、固大肠。”仙子展示“芡实山药粥”方:“芡实、山药、莲子、粳米各等份,煮粥时加少许罗汉果碎末,辰时(7-9点,脾经当令)服用,可健脾固肾,防秋泻。每日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按揉‘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每穴三百次,以发热为度,如《千金方》所言‘欲得不老,常拨足三里’。”

又演示“固肾功”:“自然站立,双手攀足固肾腰(肾经循行),配合‘吹’字诀(肾音),每式做九遍,可补肾固涩,防精气外泄。”

竹青化作小童,分发“秋分香囊”:“内装芡实、莲子、砂仁、肉桂,佩于‘神阙’穴(肚脐),可温肾健脾,防五更泄泻。每晚亥时(21-23点,三焦经当令),以芡实粉调蜂蜜敷‘涌泉’穴(肾经井穴),可引火归元,防虚火上炎。”

结语·水土合德

卯时正,仙子一行踏上归程,老塾师送来新写的《脾肾论》手稿,阿楠的药篓里装满百姓送的芡实、莲子,竹青则扛着一袋新收的山药——那是农妇张氏硬塞的,说“吃了仙子的粥,山药长得比人高”。

回望州府,济生堂的屋檐下挂着七串芡实穗,微风拂过,穗子轻摇,恰似脾肾之气的和谐共振。阿楠摸着腰间的“固肾香囊”,问:“师父,为何秋分治泻,有时用附子大热之药,有时用荷叶清凉之品?”仙子停在芡实田的“水土平衡”石旁,石上天然有一凹一凸,宛如脾肾互补:“秋分者,平也。平者,非不偏不倚,而是‘偏盛则矫之,偏衰则补之’。就像这芡实,生用偏凉(清湿热),炒用偏温(补脾肾),全在因时、因地、因人而施。下一站,寒露养阴,当知‘肾水亏虚’的机变了。”

赞诗

秋分昼夜两均平,脾肾双虚泻不成。

芡实凝珠通水土,罗汉烹粥固金茎。

七方调和生克妙,九针补泻化裁精。

莫叹秋深寒气重,一瓯粥里见春生。

预告·第十七回·寒露养阴·百合羹润肺滋肾

却说罗汉果仙子归山后,见芡实田中的水鸟已南迁,忽闻山下村落传来“虚喘”之声,百姓动则气喘,腰膝酸软,夜间盗汗,舌光红无苔。时值寒露,阴气渐盛,肾水亏虚,不能上济肺金,致“金燥水涸”。欲知仙子如何以百合羹配伍罗汉果,润肺滋肾、金水相生,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