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清明疏泄 肝气畅胸怀

章回神话传说:山萸仙踪·清明疏泄

楔子·春气疏肝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清明时节,阳气升发正盛,肝气当令而主疏泄,悬壶谷中山茱萸得“木火通明”之气,需在风药与火药的博弈中,悟透“辛散酸收”的真机。且看青黛仙子如何借清扬仙子的疏风之法,合太炎真君的清火之术,在扁鹊仙师的点化下,炼就山茱萸“调畅气机”的至妙功效。

第五回

一·阳气升发 肝风透玉枝

三月节,清明初至,悬壶谷中柳烟含翠,桃露凝红。青黛立于药田之畔,见山茱萸顶端的阴阳鱼果实忽然炸裂,飞出七十二片青碧色“肝风羽”与三十六颗赤红色“相火珠”——羽如发丝飘逸,珠似流霞绚烂,正应七十二候与三十六天罡之数。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此肝风羽乃肝气之轻清者,主疏泄;相火珠为肝阳之重浊者,主温煦。”青黛低语,以玉盏承接肝风羽,盏中立刻泛起涟漪,如春风拂过湖面;以金盘盛纳相火珠,盘中顿时升腾热气,似骄阳映照山岗。

卯时三刻,清明的第一缕升发之气漫入药田,肝风羽竟化作青蝶,绕着左株(属阳)翩翩起舞,叶片上的金纹随之舒展如琴弦;相火珠则凝成赤龙,盘绕右株(属阴)嘶鸣,果实上的银脉竟化作音符跳动,正是“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具象化。

青黛忽见左株叶片上的金纹勾勒出“太冲穴”的位置,右株果实银脉显露出“阳陵泉”的轮廓——太冲为肝之原穴,阳陵泉为胆之合穴,正是“肝胆相表里”的经络印证。她取出“经络玉尺”丈量,两穴间距恰好对应人体同身寸的一尺二寸,暗合“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周身气血循环。

二·清扬论风 疏风欲解表

辰时正,东南方向传来阵阵茶香,一位身着青纱的仙子踏竹枝而来。她鬓插柳枝簪,袖藏薄荷香,正是掌管风药的清扬仙子。其身后跟随十二药童,各持不同风药:首童捧柴胡,次童携防风,三童执荆芥,四童挎羌活,五童提独活,六童抱藁本,七童举白芷,八童握细辛,九童持川芎,十童携香附,十一童捧郁金,十二童挎青皮。

“青黛妹妹,此草现肝风萌动之象,当以风药引之。”清扬开口如莺啼,“《本草经疏》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今岁木运不及,肝气必虚,虚则易郁,郁则需散。薄荷辛凉,柴胡苦平,防风甘温,此三药如春日三阳,可助肝用之疏泄,正合‘木郁达之’之理。”

说罢,她挥手示意药童布下“十二风阵”:柴胡居东方木位,防风立东南风位,荆芥镇南方火位,羌活守西南坤位,独活驻西方金位,藁本踞西北乾位,白芷占北方水位,细辛处东北艮位,川芎、香附、郁金、青皮分守中央四隅。十二药童同时施法,药香化作十二道青气,如十二地支般环绕山茱萸。

肝风羽遇风药,竟如遇故友,纷纷裹挟药末钻入左株叶片,金纹瞬间暴涨尺许,带动整株草木轻轻摇晃,如人舒展筋骨。然而相火珠却因此躁动,赤龙昂首欲飞,右株果实表面浮现出细密裂纹,显是“阳盛伤阴”之兆——裂纹如天干裂纹,竟暗合“甲木遇丙火,火旺木焚”的五行克制之理。

三·太炎清火 苦寒欲折热

巳时三刻,南方天际一片通红,一位赤袍赤靴的真君驾火云而至。他手持《伤寒论》竹简,腰间悬着火药囊,正是掌管火药的太炎真君。其周身环绕二十四味清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三黄”为首,石膏、知母、栀子次之,龙胆草、夏枯草、决明子又次之,组成“清热二十四将”。

“清扬仙子差矣!”太炎声如洪钟,“肝风内动,每易化火,此乃‘木生火’之必然。今观此草相火珠躁动,赤龙欲飞,分明是‘肝阳化风’之端倪。若过用辛散,必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反成‘燎原之势’。当以黄芩、黄连、龙胆草之属,直折其火,此乃‘热者寒之’‘实则泻之’之正法。”

言毕,他挥手抛出“清火二十四将”,药末如赤雨倾盆,在山茱萸右株周围形成“清凉结界”。黄芩居上焦,清心肺之火;黄连居中焦,泻脾胃之火;黄柏居下焦,除肝肾之火;石膏、知母大清气分实热;栀子、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相火珠遇清火丸,赤龙顿时收敛鳞片,蜷缩成一团,右株果实裂纹逐渐愈合,却有白霜凝结其上,显出“寒凝气滞”之态——白霜如秋霜降木,竟暗合“金气过胜,木受金刑”的五行逆乱之象。

肝风羽则受寒气所迫,纷纷坠落,左株叶片金纹暗淡,如琴弦断裂,竟是“金克木”之过。青黛细观叶片,见金纹萎缩处竟形如“肝郁”二字,叶脉间渗出透明汁液,如人之叹息,正是“木郁不达,气病及血”的病理显化。

四·扁鹊点化 辛散需酸收

午时正,天际传来悠悠琴韵,一位身着苍色道袍的老者驾鹤而至。他背负药箱,手持砭石,正是神医扁鹊仙师。其身后随一童子,肩挑药葫芦,葫芦上赫然刻着“治未病”三字。

“尔等可知,《黄帝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扁鹊以砭石轻点山茱萸,石上立刻浮现出“肝”字篆文,“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猛,如将军之性,故需柔养以和其体,疏泄以顺其用。今岁木运不及,肝体本虚,若纯用风药疏泄(辛散),则更伤肝阴;过用火药清热(苦寒),则反克肝木。二者皆犯‘虚虚实实’之戒。”

说罢,他取山茱萸鲜果榨汁(酸)与薄荷汁(辛)混合,以“酸辛化阳”之法,洒在两半株之间。奇迹立时显现:肝风羽重新振翅,却不再躁动,如被丝线牵引的风筝,丝线竟化作“酸”字金纹;相火珠温和燃烧,赤龙化作红鲤,在津液中游弋,津液竟凝成“收”字银脉,正是“辛散酸收,散中有收”的奇妙平衡。

扁鹊又取出《难经·七十五难》竹简,朗声道:“‘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乃抑强扶弱之法。今肝(东方)气有余而风动,肺(西方)气不足而金弱,当泻心(南方)火以制肝木,补肾(北方)水以涵肝阳。”话音未落,山茱萸根部涌出清泉(肾水),枝头升起霞云(心火),清泉与霞云在半空交融,化作“水火既济”卦象。

五·逍遥炼剂 气机畅三焦

未时初,青黛依扁鹊之训,炼制“疏肝逍遥膏”。她特选清明当日寅时(3-5点)取露,以此时为肺经当令,露水中含金气清肃,可制肝木之过亢。先以三升春露浸泡山茱萸鲜果九枚,待其酸汁尽出,滤取清液;再以薄荷三钱、柴胡二钱,用清明新火(榆木之火)煎取辛液;另取茯苓四钱、白术五钱,以石磨磨成甘浆;最后以甘草一钱蜜炙,捣为粉末。

丹炉中,酸液如深渊沉静,置于坎位(北方);辛液似溪流奔涌,置于震位(东方);甘浆犹平原广袤,置于坤位(西南);甘草粉末如尘埃落定,置于中央戊己土位。青黛运起“流气诀”,左手掐震卦诀,右手捏兑卦诀,口中默诵《逍遥散》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但见三色药液化作青、赤、黄三色云雾,在炉中形成“三焦”之象:上焦如雾(心肺),青雾缭绕,如肝气上达头目;中焦如沤(脾胃),黄雾氤氲,似脾土运化水谷;下焦如渎(肝肾),赤雾流转,若肾水涵养肝木。三焦云雾相互交融,最终凝成琥珀色膏体,表面浮现出“木郁达之”四个篆字,字中隐隐有肝气舒展之态。

“妙哉!此膏方酸甘化阴以养肝血(山茱萸、茯苓、白术),辛甘化阳以疏肝气(薄荷、柴胡),甘温益气以健脾气(甘草),正合《逍遥散》‘肝脾同调’之旨。”扁鹊点头赞许,“更妙在借清明新火与春露,得木气之升发,金气之清肃,水火既济,土气冲和。”

六·根脉循经 肝胆相表里

申时正,山茱萸根部忽然发出青光,根系在土中延伸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路线。青黛以“经络镜”观之,见左株根系从“大敦穴”(肝井穴)起始,沿足背上行至“太冲穴”(肝原穴),再经“期门穴”(肝募穴)上达巅顶,与肝风羽相连;右株根须从“足窍阴穴”(胆井穴)出发,沿小腿外侧至“阳陵泉穴”(胆合穴),再经“日月穴”(胆募穴)下至足底,与相火珠相通,中间以“章门穴”(脾募穴)为枢纽,如门轴转动。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青黛默诵经文,对照根系走向,分毫不差。更奇者,肝胆经交汇处的“章门穴”位置,生出一枚“和合果”,半青半赤,如肝胆相照——青色部分有金纹缠绕(肝借肺金以制过亢),赤色部分有黑脉流转(胆仗肾水以涵相火),正是“肝胆相表里,五行互制化”的具象化。

太炎真君凑近观察,忽然惊呼:“看那和合果!青属肝,赤属胆,中间竟有黄线缠绕,分明是‘土得木而达’的脾胃之气!黄线又分五岔,对应‘五味入脾’,真是妙不可言!”清扬仙子亦点头赞叹:“线中隐隐有香气流动,似是薄荷之辛、山萸之酸、茯苓之甘,正是逍遥膏的药性凝聚。”

七·性味归经 五行辨浮沉

酉时三刻,青黛取两半株样本验其性味。左株叶片嚼之先酸后辛,舌尖有温热感:酸为木之味,入肝经;辛为金之味,入肺经;温热为火之性,主升散,对应“肝欲散”而“肺制木”的平衡。右株果实尝之先咸后涩,舌根有清凉感:咸为水之味,入肾经;涩为木之变味,入肝经;清凉为金之性,主沉降,对应“肾涵肝”而“金敛木”的和谐。

“《本草乘雅半偈》言山茱萸‘似肾之有脂,肝之有叶’,今日方知其深意。”青黛以银针蘸取汁液,滴入五行盘:酸汁(木)遇土盘(土)化青雾,如木克土而土载木;辛汁(金)遇火盘(火)生白烟,如火克金而金寓火;咸汁(水)遇木盘(木)凝黑露,如水生木而木涵水;涩汁(木之变)遇金盘(金)成赤砂,如金克木而木反侮金,正是“五味入五脏,各归所喜,实则泄之,虚则补之”的具象化。

玄素真人忽然现身,补充道:“左株气浮而升,其性属阳,可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取‘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之意;右株气沉而降,其性属阴,能疗肾阴亏虚之遗精,合‘下病治上,阳病治阴’之法。然必合而用之,方能‘升降相因,阴阳相济’,此乃清明‘中见之气’的用药精义。”

八·节气收官 疏泄有常度

戌时初,清明的最后一丝升发之气融入草木。山茱萸的肝风羽与相火珠重新聚合成阴阳鱼果实,却比之前多了几分温润:羽色青中带黄(木土相生),珠色赤里透白(火金相克),正是“木旺于春,土寄于四季,金火相制”的五行调和之象。果实表面浮现出“疏泄有常”四字,字体如行云流水,暗合肝气畅达之态。

青黛取出“气机测量仪”,见左株疏泄指数(辛)与右株收敛指数(酸)呈4:6比例——此乃“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最佳配比,恰合《临证指南医案》“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论。她又以舌尝新果,初感辛香拂面,如春风入肝,直上巅顶;后觉酸润回甘,似秋水滋肾,下涵肝木,正是“先散后收,散收有序,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药性彰显。

“《医学源流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青黛在竹简上记下,“清明治草,当知‘疏泄非放纵,乃有节之升发;收敛非凝滞,乃有序之收藏’。此草得辛散酸收之正,可应‘肝郁血虚脾弱’之逍遥散证,亦能防‘肝阳化风’之镇肝熄风证,全在‘中病即止,以平为期’。”

结语·气畅神怡

戌时末,暮春的晚风拂过悬壶谷,山茱萸的阴阳鱼果实轻轻旋转,洒下点点荧光,如肝气畅达后的心神愉悦。荧光所过之处,药田中的艾草舒展叶片,蒲公英扬起绒球,竟似众人舒展筋骨,心旷神怡。青黛望着这株灵草,忽觉胸臆间如有春风拂过,往日的郁郁之气一扫而空——此气从“期门穴”入,经“章门穴”行,至“足三里”出,正是“肝气疏泄,脾气健运,气血调和”的切身体悟。

此回书,说尽清明“疏肝理气”之奥,解明“散收相济”之理,更演中医“治未病”“求其属”之智。正是:

清明风动疏肝气,辛散酸收两相宜。

逍遥膏内藏天地,肝胆经中见奥微。

三焦通畅无阻滞,四季调和有定规。

欲知谷雨除湿事,且看脾土奠根基。

下章预告·第六回 谷雨除湿 脾土奠根基

却说青黛仙子在清明时节悟得山茱萸“辛散酸收”之性,待至谷雨,悬壶谷中湿气渐盛,正应“雨生百谷”“脾主运化”之理。山茱萸得谷雨“除湿”之气,阴阳鱼果实竟分化出“湿”“燥”二象:湿象如云雾缭绕,凝聚成“痰饮”之形;燥象似烈日当空,幻化为“燥屎”之态。

此时,掌管湿药的浊溪仙子携“渗湿汤”而至,汤中以茯苓为君,泽泻为臣,猪苓为佐,白术为使,主张导湿下行;掌管燥药的燥云真人持“燥湿丹”前来,丹中以苍术为君,厚朴为臣,陈皮为佐,甘草为使,要求苦温燥湿。二仙争执不下之际,山茱萸根部忽然涌出清泉(水湿泛滥)与燥土(土燥失润),正应“脾喜燥恶湿,又主运化水液”的矛盾特性。

恰逢张仲景仙师驾临,以《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点化众人,指出山茱萸需在谷雨时节培育“燥润相得”之性。话音未落,清泉与燥土交融,化作膏腴之地,果实表面浮现出“脾为后天之本”的金字,正是《脾胃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病机显化。

欲知青黛如何以“参苓白术散”为蓝本炼制祛湿之剂,山茱萸又将展现何种“培土生金”“土旺四季”的神奇,且看下回分解。

(注:本回新增“性味归经 五行辨浮沉”部分,深入探讨性味与五行、经络的关联;在“逍遥炼剂”中细化采药时辰、炮制方法与卦象对应;通过扁鹊引用《难经》理论,深化“治未病”思想。场景描写上,融入十二风阵、二十四将等意象,增强神话的仪式感与理论的厚重感,确保中医思想与文学性的深度融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