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秋凉肃杀肺易伤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秋凉肃杀肺易伤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02 17:20:41

《岐黄天宝·白露卷:》

节气楔子

“白露八月节,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此时秋凉肃杀,露凝而白,肺脏易感风寒,兼夹残余燥邪,致寒燥束肺、津凝为饮,治当温肺散寒,润燥化饮,忌苦寒伤阳。”

——《伤寒论·辨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 秋凉锁肺·寒燥交加的病机探微

一、露凝白草:寒燥伤肺的自然隐喻

白露前三日,卯时初刻,岐黄医馆前的草地上铺满露珠,触之冰凉。岐黄弯腰轻捏草叶,见露珠迅速凝结成霜,叶片边缘蜷缩如虾——这是寒燥伤肺的微观镜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岐黄以袖口拭去草叶霜露,“白露之寒,非严冬之凛冽,乃凉而兼燥,如刀割水,不伤形而伤气。肺主皮毛,首当其冲,寒邪束表则卫气不宣,燥邪伤津则肺失润降。”

阿远望着药圃中凋零的薄荷,茎秆上挂着白霜,恍悟:“就像这薄荷,受霜后茎枯而叶焦,恰似肺脏被寒燥所伤,既怕冷又干燥。”岐黄点头:“寒燥之邪,如油裹冰,外束肌表,内燥肺津,故见恶寒无汗、干咳少痰、咽痒鼻干并见。”

忽闻街角传来犬吠声,见一老汉裹着夹袄剧烈咳嗽,痰少难咯,伴鼻塞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此为寒燥束肺,肺失宣降之象。

二、医理玄机:寒与燥的「阴阳博弈」

辰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生姜的辛辣味,岐黄正在调配杏苏散。他取杏仁、苏叶、茯苓、前胡、桔梗、陈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枣,逐一讲解:“杏仁降气止咳,苏叶散寒解表,二药为君;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为臣;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防辛散伤正。”

阿远见方中加了南沙参、麦冬,疑惑道:“治寒为何用润药?”岐黄捻动苏叶:“白露寒燥,非纯寒无燥,乃寒中夹燥,故需‘温而兼润’。南沙参、麦冬润肺生津,制苏叶、半夏之燥,此乃‘寒燥同治’之妙。”

他取出《医学心悟》竹简,指读“咳嗽总论”篇:“程钟龄云‘寒咳嗽者,因风寒犯肺也’,然白露之寒咳,每多兼燥,需与单纯风寒咳嗽鉴别——后者痰多清稀,前者痰少咽痒,此乃‘燥邪伤津’之特征。”

第二章 寒燥急症·从咳逆到饮停的辨证论治

一、老汉寒咳:晨露中的肺寒燥结

辰时正,老汉扶着拐杖进门,咳嗽声重,痰少质黏,色白如沫,伴恶寒无汗、鼻塞咽干,舌淡苔薄白而干,脉浮紧。岐黄触诊其背部,肺俞穴处有压痛,辨证为寒燥束肺,津凝不布。

“杏苏散加减主之:苏叶9g、杏仁12g、茯苓15g、前胡9g、桔梗6g,”岐黄吩咐阿远,“加干姜6g、细辛3g,增强散寒化饮之力;加天花粉12g、玉竹9g,润燥生津。”他以艾条温灸肺俞、风门,“温灸散寒,兼能润燥,此乃‘以热治寒,以温化燥’之理。”

半炷香工夫,老汉背微汗出,咳嗽减轻。岐黄改用生姜陈皮茶调服川贝枇杷膏,“生姜散寒,陈皮化痰,川贝润肺,此膏可温可润,最合白露寒燥之证。”

二、绣娘肺饮:绣绷上的清稀痰迹

巳时三刻,林姑娘的嫂子匆匆入院,称姑娘昨夜咳嗽加剧,咳出大量清稀痰涎,甚至枕巾尽湿,伴背冷、气短,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岐黄赶到绣庄,见林姑娘倚枕而卧,面色青白,咳声低弱,痰涎清稀如水,辨证为肺寒津凝,饮停于肺。“小青龙汤主之:麻黄6g、桂枝9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9g,”他加了茯苓15g、白术12g,“茯苓、白术健脾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防辛散耗伤。”

阿远疑惑:“为何用麻黄?不怕伤津?”岐黄解释:“此为寒饮重症,非麻黄不能开腠理之闭,非细辛不能散肺中之寒。配伍五味子、白芍,可制其辛燥,此乃‘散收并用’之法。”

三日后,林姑娘痰量减少,背冷减轻。岐黄改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善后,“寒饮易伏,需缓图温化,此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三、孕妇寒燥:胎前咳逆的棘手之治

未时初,李秀才第七次扶妻入院。妇人妊娠十一月,逾期未产,咳嗽频作,痰少咽痒,伴鼻塞流涕、恶寒轻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滑。

“内子临盆在即,不慎受凉,”李秀才神色焦虑,“不敢用猛药,生怕动了胎气……”

岐黄轻抚妇人腹部,胎儿胎动正常,辨证为风寒夹燥,胎前咳嗽。“《女科要旨》云‘妊娠咳嗽,首当安胎’,”他开出处方:紫苏梗9g、杏仁6g、陈皮6g、生姜3片、桑寄生15g,“紫苏梗理气安胎,杏仁止咳平喘,陈皮化痰和中,桑寄生固肾安胎。”

妇人服药后,咳嗽渐止。岐黄嘱其每日饮生姜红枣茶,“温而不燥,最适合胎前寒燥之证。”

第三章 寒燥论治·温散与润养的动态平衡

一、核心治则:温肺散寒,润燥化饮,顾护胎元

申时正,岐黄在医案中写下“治白露寒燥三法:散、润、温”六字,案头摆着三组药对:麻黄配五味子,散收并用;干姜配细辛,温化寒饮;沙参配麦冬,润燥生津。

“寒燥之邪,如冰裹火炭,”他以竹筷指点药对,“散表寒需辛温,如麻黄、桂枝;润燥需甘润,如沙参、麦冬;化饮需温化,如干姜、细辛。三者缺一不可,尤需注意‘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阿远见方中常配大枣、甘草,疑惑道:“此乃‘培土生金’之意?”岐黄笑道:“正是!脾为肺之母,白露寒燥易伤脾阳,故需健脾益气,如四君子汤之意,此乃‘治肺先治脾’之妙。”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酉时三刻,岐黄在《伤寒论》中夹入新抄的医方,重点圈注杏苏散、小青龙汤、温肺止流丹三方。

1. 杏苏散(寒燥束肺,轻证)

- 基础方:苏叶9g、杏仁12g、茯苓15g、前胡9g、桔梗6g

- 白露化裁:加紫菀9g、款冬花9g,增强止咳之力;咽干加麦冬12g、石斛9g,润燥利咽

2. 小青龙汤(寒饮伏肺,重证)

- 基础方:麻黄6g、桂枝9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9g

- 白露化裁:减麻黄为3g,防过汗伤津;加白术12g、茯苓15g,健脾化饮

3. 温肺止流丹(肺寒津凝,鼻渊)

- 基础方:人参6g、荆芥9g、细辛3g、诃子6g、甘草3g

- 白露化裁:加苍耳子6g、辛夷9g,通窍散寒;流涕多加乌梅9g,收敛止涕

“温肺止流丹治寒燥伤鼻,”岐黄敲了敲书页,“需注意人参用量宜轻,以免壅补碍邪。去年治一孩童,白露后鼻塞流清涕不止,用此汤加薄荷3g后,鼻窍顿通。”

三、针灸奇术:温肺润燥的时空疗法

戌时初,岐黄在针灸铜人上标注“寒燥三穴”:肺俞、列缺、太渊。阿远举着艾灸盒,见师父特意在“寅时”“辰时”两个时辰画圈。

“寅时肺经当令,辰时胃经当令,”岐黄以火针点刺肺俞穴模型,“肺俞温肺散寒,列缺宣肺解表,太渊补肺益气。寒证宜用灸法,燥证宜用针法,寒燥夹杂则针上加灸,如肺俞针后加温和灸。”

他又取出耳穴贴,在铜人“内鼻穴”“咽喉穴”处模拟贴压:“耳穴压豆可治疗寒燥引起的鼻炎、咽炎,配合迎香穴按摩,效果更佳。”

第四章 白露养生·防寒润燥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姜汤与润肺膏

亥时正,阿远在厨房熬制“白露三姜汤”:生姜、干姜、炮姜同煮,加红糖调味。岐黄端来一碟烤橘子,另配一小碗百合莲子粥:“三姜汤温肺散寒,烤橘子化痰止咳,百合莲子粥润燥养心,此乃‘温润结合’之食养。”

他又展示自制的“润肺膏”:川贝母、杏仁、蜂蜜、梨汁熬制,“川贝、杏仁润肺止咳,蜂蜜、梨汁润燥生津,此膏可每日早晚冲服,忌用铁器熬制,以免药性改变。”

说起禁忌,岐黄郑重道:“冰淇淋、生鱼片、苦瓜等寒凉之品,白露需禁食,以免伤脾阳、助寒饮。昨日老汉之病,便因晨起空腹食冰镇西瓜所致。”

二、起居调摄:防寒护肺与秋冻节度

子时三刻,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二楼更换厚窗帘,衣柜中放入羊毛坎肩,床头放置温脚壶。“白露宜‘不露’,”他指了指墙上的《遵生八笺》,“早晚需穿坎肩护背,尤其护住肺俞穴,夜间睡觉需盖薄被护腹,避免‘寒从背入’。”

说到睡眠,他拍了拍荞麦皮枕头:“秋季宜用菊花枕,清头目、散风寒,若鼻塞可在枕中加入辛夷花、白芷。夜间避免开窗直吹,以免寒燥侵肺。”

阿远见墙角放置着粗盐炒热的布袋,便问其故。岐黄道:“此为‘盐袋熨肺法’,热敷背部肺俞、心俞,可温肺化饮,缓解寒燥引起的背冷、咳嗽。”

三、运动养生:呼吸吐纳与导引固卫

丑时初,月白风清,岐黄带阿远到庭院做“白露固卫功”。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叠放于丹田,先深吸气至腹部,再缓缓呼出,同时发出“呬”字音,想象将肺中寒燥之气排出。

“‘呬字诀’对应肺经,常练可宣肺散寒,”他示范“抱球功”:双手在胸前如抱圆球,顺时针旋转,“此动作可调理胸肺气机,缓解寒燥引起的胸闷。”

行至“收势”时,岐黄强调:“动作需柔和缓慢,微微汗出即可,不可剧烈运动耗伤卫气。若在清晨锻炼,需待日出后,避开寒雾,以免寒燥伤肺。”

第五章 病案奇闻·寒燥入络的跨界诊疗

一、书生鼻渊:书卷间的寒燥侵袭

寅时正,县学赵秀才裹着棉被入院,称连日鼻塞头痛,流清涕不止,嗅觉减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白,脉浮紧。“每日苦读至深夜,窗缝漏风,”秀才喷嚏连连,“原以为是感冒,谁知成了鼻渊……”

岐黄辨证为寒燥犯鼻,以温肺止流丹加减:人参3g、荆芥9g、细辛3g、诃子6g、苍耳子9g,加辛夷9g、白芷6g,“辛夷、白芷通窍止痛,苍耳子散风除湿。”

同时,他采用“吹鼻疗法”:将鹅不食草、细辛研末,吹入鼻腔,“鼻窍通,则肺气畅,此乃‘下病上治’之理。”三日后,秀才鼻塞减轻,嗅觉渐复。

二、老妇寒喘:秋风中的痰饮伏肺

卯时三刻,邻县孙婆婆由家人抬来,喘息气促,喉中痰鸣,痰多清稀,伴背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每逢秋凉必发,”家人叹气,“西医说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用了激素还是喘……”

岐黄辨证为寒饮伏肺,以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麻黄6g、桂枝9g、干姜6g、细辛3g、苏子9g、莱菔子12g、白芥子6g,“苏子降气,莱菔子化痰,白芥子搜皮里膜外之痰。”

他又在肺俞、定喘穴处施以“隔姜灸”,每穴灸三壮,“隔姜灸温肺化饮,与汤药协同,此乃‘内外合治’之法。”一周后,孙婆婆喘息减轻,痰量减少。

第六章 章回赞诗·白露医道的金土哲思

回目诗

白露凝霜肃气扬,肺虚易感寒燥伤。

杏苏散里温寒燥,龙脑汤中化饮芒。

雷火灸膏通肺窍,梨浆和蜜润喉房。

且看稻花翻浪处,一轮明月照医廊。

结语

当最后一炷艾灸的青烟消散在白露的月光中,岐黄站在药圃中,见女贞子果实挂满枝头,黑亮如墨,那是秋冬养阴的先声。他忽然领悟:白露的寒燥之证,恰似人生的逆境——虽有肃杀,却暗藏温养之机。医者治寒燥,需如秋风扫落叶,既散表寒,又润内燥,让生命在凉露中完成从“收”到“藏”的优雅过渡。

“阿远,”岐黄望着南归的雁阵,“明日秋分,记得采收最后的女贞子。白露虽寒,却藏着‘冬病秋防’的先机。医道如四季,需在寒凉处播温暖,在干燥中洒甘霖。”

(注:文中涉及方剂、针灸操作及食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白露养生需根据个体体质调整,阳虚体质者宜侧重温阳,阴虚体质者需兼顾润燥,切勿一概而论。)

【白露卷终】

下卷预告:《岐黄天宝·秋分卷:阴阳平分虚实杂》——秋分时节,阴阳平分,暑热尽消,秋凉加重,人体易现虚实夹杂之证,如肺燥脾虚、肾阴不足等,且看岐黄如何以调和阴阳、补虚泻实之法,应节气之变,护机体之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