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阴阳平分虚实杂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阴阳平分虚实杂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02 17:20:41

《岐黄天宝·秋分卷:》

节气楔子

“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此时阴阳相半,昼夜均长,暑气尽消,秋凉肃杀,人体阴阳易失平衡,致肺燥与脾虚并存、肾阴与肝阳同病,治当调和阴阳,补虚泻实,忌偏寒偏热。”

——《灵枢·岁露论》

第一章 阴阳相半·虚实错杂的病机密钥

一、梧桐叶落:阴阳失衡的自然镜像

秋分前三日,申时初刻,岐黄医馆前的梧桐叶呈半青半黄之态,飘落时竟旋转如太极图——这是阴阳平分的天然隐喻。岐黄拾起叶片,见叶脉一侧青翠,一侧枯槁,指尖轻折,脆裂声中渗出少许黏液,恰似秋分“虚实夹杂”的病理缩影。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岐黄将叶片置于《周易》太极图旁,“秋分如昼夜平分线,人体阴阳若不得平调,轻则秋燥伤肺,重则虚火上炎、真阳浮越。”他翻开《金匮要略》,指节敲在“虚劳病”篇首,“虚者,正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秋分常见肺燥(虚)兼脾湿(实)、肾阴亏(虚)兼肝阳亢(实)之证。”

阿远望着药圃中半枯半荣的白术,恍悟:“就像这白术,根须湿润(脾虚湿盛),叶片焦枯(肺燥伤津),正是虚实夹杂之象。”岐黄点头:“脾虚则生湿,肺燥则伤津,湿与燥搏,如冰炭同炉,治需健脾化湿与润肺生津并行不悖。”

忽闻街角传来争吵声,见一老汉一手举着润喉糖,一手握着艾灸盒,与药铺老板争辩:“吃润喉糖就腹泻,艾灸又口干,这秋燥到底怎么治?”老汉舌红少津,却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此乃肺燥脾虚,虚实夹杂之证。

二、医理探微:虚实的「太极博弈」

酉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党参的甘香,岐黄正在调配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他取党参、白术、茯苓、沙参、麦冬、玉竹,逐一讲解:“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沙参、麦冬润肺生津,二方合用,如太极之阴阳鱼,健脾不碍润燥,润肺不助湿邪。”

阿远见方中加了陈皮、桔梗,疑惑道:“为何用理气药?”岐黄捻动陈皮:“脾虚易气滞,肺燥易气逆,陈皮理气化痰,桔梗宣肺利咽,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此乃‘治虚不忘实’之妙。”

他取出《景岳全书》竹简,指读“虚损”篇:“张景岳云‘虚者,正气之虚;实者,邪气之实’,秋分虚实夹杂证,每多本虚标实,如肺阴虚为本,痰热为标;脾阳虚为本,寒湿为标,需细心辨别,治分先后。”

第二章 虚实急症·从燥咳到眩晕的辨证论治

一、老汉错治:润喉糖与艾灸的冰火困局

酉时正,老汉被众人拥入医馆,主诉口干咽燥却腹泻不止,艾灸后反觉咽痛加重,舌红少津、舌边齿痕、苔白腻,脉细濡。岐黄触诊其脘腹,柔软喜温,辨证为肺燥脾虚,湿浊内停。

“速停润喉糖与艾灸!”岐黄吩咐阿远,“润喉糖多含蔗糖,助湿生痰;艾灸辛温,伤津化燥。”他以参苓白术散合养阴清肺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沙参12g、麦冬12g、川贝母6g,“党参、白术健脾化湿,沙参、麦冬润肺生津,川贝母化痰散结。”

他又以吴茱萸打粉,醋调敷涌泉穴,“引火归元,防虚火上炎。”三日后,老汉口干减轻,腹泻止,改以六君子汤合沙参麦冬汤善后,“健脾与润肺并重,此乃秋分‘调和阴阳’之要诀。”

二、绣娘眩晕:绣绷上的阴阳离决

戌时三刻,林姑娘扶额踉跄入院,称近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伴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其绣绷上的鸳鸯图案,一侧用色浓艳(肝阳亢),一侧线条虚浮(肾阴虚),恰如病机写照。

岐黄辨证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以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天麻9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5g,“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熟地、山萸肉滋肾阴,石决明重镇潜阳。”

他又以磁石、龙骨、牡蛎煎水代茶,“磁石入肾,龙骨、牡蛎平肝,此乃‘重镇安神,育阴潜阳’之法。”五日后,林姑娘眩晕减轻,改以杞菊地黄丸长期调服,“秋分补肾,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三、孕妇错经:胎前虚实的棘手之治

子时初,李秀才第八次扶妻入院。妇人妊娠五月,**出血淋漓不尽,色鲜红,伴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数。

“内子素体阴虚,又因脾虚气陷,”李秀才焦虑万分,“前医投以固涩止血药,血未止反觉胸闷……”

岐黄辨证为气阴两虚,兼有瘀滞,以泰山磐石散合两地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8g、熟地12g、生地12g、阿胶9g(烊化)、三七粉3g(冲服),“党参、黄芪补气摄血,熟地、生地、阿胶滋阴养血,三七粉化瘀止血,此乃‘止血不留瘀,补虚不恋邪’之法。”

妇人服药后,出血渐止,改以归脾汤合六味地黄丸调理,“健脾养心,滋肾阴,此乃‘治虚需调脾肾’之理。”

第三章 虚实论治·补泻兼施的平衡艺术

一、核心治则:辨标本,调升降,和气血

卯时正,岐黄在医案中写下“治秋分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十八字,案头摆着三组药对:黄芪配知母,补气滋阴;龙骨配牡蛎,潜阳固涩;苍术配黄柏,清热燥湿。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实证多为痰、湿、瘀、火,”他以竹筷指点药对,“黄芪配知母,仿张锡纯‘升陷汤’意,补气而不燥;龙骨配牡蛎,取《伤寒论》‘救逆汤’意,潜阳而固脱;苍术配黄柏,即‘二妙散’,清热燥湿,治下焦湿热。”

阿远见方中常配柴胡、升麻,疑惑道:“此非升阳举陷之品?”岐黄笑道:“秋分阴阳平分,气机易滞,柴胡、升麻升清阳,与沉降之品(如石决明、牛膝)配伍,可调和升降,此乃‘治气需调阴阳’之妙。”

二、经典方剂的跨界化裁

辰时三刻,岐黄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夹入新抄的医方,重点圈注薯蓣丸、天麻钩藤饮、半夏泻心汤三方。

1. 薯蓣丸(肺脾两虚,虚实夹杂)

- 基础方:山药30g、人参6g、白术12g、生地15g、麦冬12g

- 秋分化裁:加陈皮9g、茯苓15g,健脾化湿;加桑叶6g、菊花9g,清头目虚热

2. 天麻钩藤饮(肝阳上亢,肾阴不足)

- 基础方: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山萸肉12g、杜仲15g

- 秋分化裁:加熟地15g、龟板12g(先煎),增强滋阴之力;加牛膝12g,引火下行

3. 半夏泻心汤(上热下寒,虚实错杂)

- 基础方: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甘草6g

- 秋分化裁:加黄连3g、大枣12g,调和寒热;加沙参12g,防苦燥伤阴

“半夏泻心汤治秋分‘上燥下湿’,”岐黄敲了敲书页,“需注意黄芩、黄连清上焦燥火,干姜温中焦寒湿,人参、甘草补脾胃虚损,此乃‘辛开苦降,攻补兼施’之典范。”

三、针灸奇术:调和阴阳的时空针法

巳时初,岐黄在针灸铜人上标注“阴阳平衡三穴”:关元(补阳)、太溪(补阴)、合谷(泻实)。阿远举着日晷,见师父特意在“卯时”“酉时”两个时辰画圈。

“卯时卯刻(5-7点),阳气初升,宜补关元;酉时酉刻(17-19点),阴气渐长,宜补太溪,”岐黄以银针模拟进针,“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擅泻实热,配太溪可滋阴清热,此乃‘泻南补北’之法。”

他又取出三棱针,在铜人“委中穴”处模拟放血:“虚实夹杂而实热重者,可在委中刺络放血,流出暗红色血液,能泻热通络,缓解眩晕、肿痛。”

第四章 秋分养生·平衡阴阳的生活指南

一、饮食妙法:三仙汤与调和粥

未时正,阿远在厨房煮“秋分三仙汤”:山药、芡实、莲子同煮,加少许红糖。岐黄端来一碟百合蒸南瓜,另配一小碗桑葚枸杞粥:“三仙汤健脾固肾,百合南瓜润肺养心,桑葚枸杞粥滋阴养血,此乃‘脾肾双补,润燥兼施’之食养。”

他又展示自制的“阴阳调和膏”:党参、黄芪、熟地、麦冬、蜂蜜熬制,“党参、黄芪补气虚,熟地、麦冬滋阴虚,蜂蜜调和诸药,此膏可每日早晚冲服,忌与萝卜、浓茶同服。”

说起禁忌,岐黄严肃道:“烈酒、辣椒、苦瓜堪称‘秋分三忌’,烈酒助阳伤阴,辣椒耗气伤津,苦瓜苦寒败胃,昨日老汉之病,便因贪食麻辣火锅加重。”

二、起居调摄:平衡阴阳与秋冻节度

申时三刻,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二楼更换薄丝绵被,衣柜中放入羊绒围巾,床头放置酸枣仁枕。“秋分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他指了指墙上的《齐民要术》,“早晚需添薄羊绒衫,尤其护住腰眼、膝盖,夜间睡觉需盖好腹部,避免‘阴盛伤阳’。”

说到睡眠,他拍了拍磁石枕头:“秋分宜用磁石枕,镇心安神,若失眠可在睡前按揉涌泉、三阴交,引火归元。中午可小憩30分钟,顺应‘阴平阳秘’。”

阿远见墙角放置着核桃、板栗,便问其故。岐黄道:“核桃补肾固精,板栗补脾健胃,此乃‘秋冬养阴’之佳品,可每日嚼食数颗,忌过量致滞。”

三、运动养生:导引吐纳与动静相宜

酉时初,金风送爽,岐黄带阿远到庭院做“秋分平衡导引术”。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在胸前呈抱球状,先向左转腰(升阳),再向右转腰(降阴),想象体内阴阳如太极旋转。

“此导引术仿‘乾坤旋转’之意,”他示范“嘘字诀”配合“吹字诀”:“嘘字清肝热,吹字滋肾阴,二者交替,可调和肝肾阴阳。”

行至“收势”时,岐黄强调:“动作需缓慢柔和,如行云流水,不可用力过猛耗伤气血。若在清晨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晚饭后散步半小时,促进脾胃运化。”

第五章 病案奇闻·虚实错杂的跨界诊疗

一、书生失眠:书卷间的阴阳离决

戌时正,县学钱秀才抱书入院,称半月未得安睡,入夜则心烦失眠,白天却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沉细。“每日苦读至子时,渐觉虚火上炎,”秀才眼眶青黑,“前医投以朱砂安神丸,反致腹泻……”

岐黄辨证为心肾不交,虚实夹杂,以交泰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黄连3g、肉桂1g(后下)、生地15g、玄参12g、酸枣仁18g,“黄连清心火,肉桂温肾阳,交通心肾;生地、玄参滋阴清热,酸枣仁养心安神。”

他又以磁石30g(先煎)、龙骨20g(先煎)、牡蛎20g(先煎)煎水,代茶饮用,“重镇安神,引火归元。”一周后,秀才夜能安睡,改以归脾汤合六味地黄丸调理,“心脾两虚与肾阴不足同治,此乃‘治失眠需调阴阳’之理。”

二、老妇水肿:秋风中的脾肾两虚

亥时三刻,邻县周婆婆由家人推轮椅前来,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伴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说我这是‘慢性心力衰竭’,”婆婆叹气,“吃了利尿剂还是肿……”

岐黄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兼有阴虚,以真武汤合猪苓汤加减:附子6g(先煎)、白术12g、茯苓15g、猪苓12g、阿胶9g(烊化),“附子、白术温阳化气,猪苓、茯苓利水渗湿,阿胶滋阴防燥,此乃‘温阳不伤阴,利水不耗津’之法。”

他又在肾俞、脾俞、足三里穴处施以“温针灸”,每穴灸三壮,“温针灸温阳利水,与汤药协同,此乃‘内外合治’之妙。”半月后,婆婆水肿减轻,能扶杖行走。

第六章 章回赞诗·秋分医道的太极哲思

回目诗

秋分阴阳各半张,虚实错杂扰安康。

参苓白术调脾肺,钩藤天麻定肾肝。

雷火灸关和气血,磁石枕梦镇神堂。

且看稻花翻浪处,一味中庸是妙方。

结语

当最后一炷温针灸的艾灰落在太极图上,岐黄站在药圃中,见枸杞藤蔓上结着红白相间的果实,那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具象。他忽然领悟:秋分的虚实杂证,恰似太极的阴阳鱼——虚与实相互依存,治需刚柔相济。医者之道,如秋分的天平,需在补与泻之间寻找精准平衡,让生命在阴阳平分中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阿远,”岐黄望着北斗七星指向正西,“明日寒露,记得采收最后的枸杞。秋分虽平,却藏着‘冬病秋防’的深义。医道如太极,需在动中求静,在杂中求纯,于平衡处见功夫。”

(注:文中涉及方剂、针灸操作及食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秋分养生需根据个体体质辨证施养,尤其虚实夹杂证需精确辨证,切勿盲目进补或攻伐。)

【秋分卷终】

下卷预告:《岐黄天宝·寒露卷:寒凝露重肾易伤》——寒露时节,寒气渐重,露水凝结,肾主封藏易受其扰,致肾虚寒凝、水饮内停等证,且看岐黄如何以温肾散寒、化饮利水之法,固肾精于秋深,暖命门于寒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