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沙参灵语》(下卷)

第五回 七情配伍显神通 相须相使破沉疴

自石松识得沙参妙用,瀚海洲的沙参便成了周边医者的“润肺宝”。但单用沙参,有时未必能尽全功。这年秋分,五运属金,六气“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交织,人患“燥湿相搏”之症——既有干咳少痰、咽喉干痛的燥象,又有腹胀便溏、舌苔白腻的湿象,医者用燥药则伤阴,用湿药则助燥,束手无策。

石松的孙子已长成少年,也染了此症。石松取沙参煎汤,虽能缓解干咳,却消不了腹胀。夜里,他梦见沙玉姑立于药架前,指着沙参与玉竹说:“此二者,一补肺阴,一润胃燥,肺胃同调,燥湿自和。”石松醒后,取沙参三钱、玉竹三钱同煎,加少许炒扁豆健脾祛湿。少年服药三日,咳止胀消,舌上竟生出薄苔。

“这便是‘相须’啊!”石松抚掌叹道。他又发现,沙参配桔梗,能引药上达咽喉,治声音嘶哑;配川贝,能增强润肺化痰之力;唯独与藜芦同煎时,饮者会头晕恶心——这便是“相反”,需谨记避忌。他将这些配伍记在竹卷上,注曰:“沙参甘凉,得麦冬则滋阴更着,得桔梗则引经上达,遇藜芦则药性相斥,此七情之妙,不可不察。”

沙玉姑见石松将草木间的“相生相杀”一一记录,不禁在月下轻笑:“草木如人,有亲疏远近。沙参性静,需得灵动之药相佐,方能通经达络;若遇相冲之辈,便成祸端。”这话传到中州,有医者依此配伍,治好了无数“燥湿夹杂”的沉疴,沙参的配伍之法,遂从瀚海洲的口传,渐渐写入各地医案。

第六回 五运流转定药法 岁气异常调方机

又过十年,岁在癸亥,五运属水,六气“太阳寒水”过盛,秋燥中竟夹着寒气,人患咳嗽多兼畏寒,痰虽少却清稀,医者用沙参则觉寒,用生姜则嫌燥。

石松已至暮年,卧在病榻上听闻此事,让孙儿取来《五运六气图》,指着“燥金遇寒水,当以甘温佐甘寒”一句道:“用沙参三钱,配生姜二片,沙参润其燥,生姜散其寒,寒热相济,方合岁气。”孙儿依言配药,给一位畏寒干咳的老妪服用,果然一剂见效。

沙玉姑化作清风,拂过老妪窗前的沙参,轻叹:“天地之气流转不息,草木之性亦随岁运而变。癸亥年寒水盛,沙参的甘凉需得生姜的辛温调和,方能不伤正气。”这话被路过的游方郎中记下,写入《岁时用药要诀》,其中便有“沙参治燥,寒岁加姜,热岁加芩”的记载,将沙参的应用与五运六气紧密相连,这便是“天人合一”在用药中的生动体现。

第七回 伪药乱真迷医理 沙姑显迹辨真机

沙参声名远播,竟有药贩用“南沙参”冒充瀚海洲的北沙参(沙参有南北之分,北沙参滋阴力强,南沙参偏于清肺)。中州有个大夫误用了南沙参,治不好阴虚干咳,便骂道:“什么神药,竟是虚名!”

石松的孙儿听闻,带着真沙参前往中州,当众辨药:“真沙参(北沙参)生沙地,根条细直,色白如脂,断面有光泽,味甘带微苦;伪者(南沙参)生湿地,根多分枝,色黄褐,味淡带涩。”他取两药煎汤,真药饮之润喉,伪药饮之干涩,众人方知真伪之别。

夜里,那骂过沙参的大夫梦见沙玉姑,见她手中托着两株草,一株扎根沙地,一株生在湿地。“草木的性情,全在生长的水土里。”沙玉姑道,“北沙参得沙地之精,能锁阴津;南沙参得湿地之气,能散肺热,本无好坏,错在医者不明其性,乱用一气。”大夫惊醒,连夜写下《沙参辨》,感叹道:“用药如识人,不知其出处,焉能知其心性?”

第八回 典籍初成传后世 口授心传续薪火

石松的孙儿继承祖业,将沙参的药性、配伍、辨伪之法整理成《沙参药录》,其中写道:“沙参,宜于沙地,故名。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经,补阴而不腻,清热而不伤胃,治阴虚燥咳最良。”这便是后世《本草纲目》“宜于沙地,故名”的源头,也是《别录》“苦心”记载的雏形。

他还收录了民间验方:“沙参炖雪梨,治小儿久咳”“沙参配麦冬,治热病伤津”“沙参合川芎,治燥咳兼头痛”,这些方子经口耳相传,有的被写入地方志,有的被农书附录,虽未入正史,却在百姓生活中代代流传。

沙玉姑立于瀚海洲的沙丘上,看着石家后人将药录刻在石碑上,与沙参丛相伴,不禁泪落如露:“草木无言,却以生死枯荣诉说真理;医者有心,以口传笔载延续智慧。”石碑在风沙中矗立百年,后来被考古者发现,上面的字迹虽模糊,却依稀可见“沙地”“苦心”“润肺”等字样,印证了“实践先于文献”的古老智慧。

结语

瀚海洲的沙参,从无名野草到医林良药,从口传经验到典籍记载,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天地以沙与泉孕育其性,先民以病痛与实践识其用,医者以笔墨与配伍传其道。它的“沙地”之名,藏着生态与药性的密码;它的“苦心”之味,凝着体恤疾苦的仁心。这株生在瀚海的草木,最终成为中医“天人合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注脚。

赞诗

瀚海沙中藏玉根,甘寒微苦润肺门。

得名本自沙地性,入药方知苦心恩。

相须得麦冬增力,相使凭桔梗达巅。

岁月悠悠传经验,草木无言述医魂。

尾章

许多年后,李时珍编着《本草纲目》,遍历山川,听闻瀚海洲沙参的传说,亲往考证,在书中写下“沙参,宜于沙地,故名”,并引石家《沙参药录》的记载,完善其性味归经。而《别录》中“苦心”二字,也因后世医者的实践,被注解为“苦能清热,甘能补虚,苦心者,体恤阴虚之苦也”。

如今,瀚海洲的沙参依旧在流沙与清泉间生长,石家后人仍守着“秋分时采,阴干藏沙”的古训。那株曾被石松咬过的沙参,早已化作泥土,却在岁月中长出了更多的“沙中玉”,继续以草木的灵语,诉说着中医与自然共生的永恒智慧。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