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沙参灵语》上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沙参灵语》上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8-19 08:17:20

《沙参灵语》

楔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草木受阴阳之气而生,承五行之运而长。东海之滨有瀚海洲,洲上多流沙,却偏有清泉汩汩,滋养出一种奇草——其根白如凝脂,埋于沙下,吸晨露之精,纳月华之华;其叶细如兰,春生秋凋,与风沙相抗,却得清泉护持,故性坚韧而质温润。此草无名,唯与洲上一位白衣仙子共生,仙子名唤“沙玉姑”,眼如秋水,衣袂带沙痕,日日守着草生草长,似在倾听草木吐纳的灵语。

彼时,世人尚不知此草妙用,唯知流沙苦旱,唯有此草扎根处,沙不扬,泉不涸。直到有一年,瀚海洲来了位云游的老药农,姓石名松,背着半篓草药,见此草在沙中亭亭,不禁蹲身细观,忽闻玉姑轻语:“草木有性,待识者明之。”石松惊觉,方知瀚海洲藏着一段草木与医道的奇缘。

上卷

第一回 瀚海识草明“沙地”性 甘润初显解燥急

瀚海洲的沙,是活的。春日风起,流沙如金浪翻涌,却在一片低洼处停下——那里生着丛丛青茎,茎顶缀着细碎白花,如星子落在沙上。沙玉姑常蹲在花丛旁,看根须在沙粒间游走,如银网般锁住水分,她指尖拂过沙土,轻叹:“非沙地不能养其性,非清泉不能育其魂。”

这日,石松中暑,口干舌燥,头晕目眩,跌跌撞撞闯入这片草甸。他见草根半露,白润如玉,一时渴极,拔起一株,刮去外皮便咬——初尝微苦,咽下后,喉间却涌上一股甘润,如饮清泉,燥渴竟去了大半。他精神一振,细看这草:根条细长,断面雪白,中心有细孔如肺叶纹理,埋在沙中的部分带着湿润的沙粒,似与沙地共生共息。

“难怪能在沙里活,原是能锁水啊。”石松喃喃自语,又采了几株,捣汁兑水,给同行的小孙子喝。孩子本就因风沙犯了咳嗽,痰少而黏,喝了汁后,竟不咳了,还说“喉咙里不冒烟了”。石松记在心里,在药篓上刻下“沙中玉”三字,这便是沙参最初的名字,源于它生长的沙地,也源于那润如玉石的根。

沙玉姑在旁看着,见石松将草根与沙地的关系记在竹片上,不禁颔首:草木的名字,本就该从它生长的天地里来。正如《本草纲目》后来所言“宜于沙地,故名”,这朴素的命名,原是先民对草木与环境相依相生的最早洞察。

第二回 热病伤津显“苦心” 玉姑点化识药性

那年夏至,五运属火,六气“少阳相火”当令,瀚海洲热病横行。石松的小孙子也染了病,高烧退后,却整日干咳,舌红少苔,喝水也不解渴,夜里咳得蜷缩成一团,石松用了杏仁、贝母,反而咳得更凶。

“这咳,是火邪伤了肺里的津液啊。”石松急得白发直竖,想起“沙中玉”的甘润,便取来煎汤。药刚入口,孙子便皱起眉:“苦!”石松尝了尝,果然甘中带微苦,如《别录》所言“苦心”,这苦味不重,却像一丝清凉直透肺腑。

他正犹豫,夜里梦见沙玉姑立于沙上,手持一株沙参道:“此草味甘能补阴,味苦能清热,所谓‘苦心’,非指味烈,乃指它能解肺中燥热之‘苦心’。你孙儿肺阴已伤,燥火内扰,甘补其阴,苦清其火,正合病机。”石松惊醒,连忙再煎药,这次加了些蜂蜜调味,孙子喝下后,夜里竟安稳睡了。

三日后,孩子咳嗽渐止,舌红转润,石松在竹片上补记:“沙中玉,味甘微苦,性凉,能润肺止渴,治热病后干咳。”他终于明白,这“苦心”二字,既是草木的性味,也是它能体恤病痛的仁心——正如人生病时的“苦心”,总要靠这般带着微苦的清凉来化解。

第三回 四气五味藏玄机 归经入肺见真章

石松将“沙中玉”的功效说给邻里听,有人得了同样的病,用了却无效。石松不解,又去问沙玉姑。沙玉姑带他到沙参丛前,指着两株草道:“你看这株,生在沙丘高处,受烈日炙烤,根瘦而色黄,味苦重;那株生在泉边沙洼,晨露滋润,根肥而色白,味甘重。药性随生长环境变,怎能一概而论?”

石松恍然大悟,遂立下规矩:采沙参必选沙洼处、根条肥白、断面有光泽者,此等得水土之润,甘多苦少,补阴力强。他又发现,沙参的根色白,与肺的“白色”相应;气味清轻,能随肺气上达咽喉;煮出的汤澄清透明,如肺中津液,这便是“归经”——专入肺经,补肺阴之不足。

一日,有渔户得了胃痛,也来求沙参,石松摇手道:“此药走肺,不走胃,治不了胃痛。”他教渔户用山药煮粥,说:“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能补肺胃,与沙参各有专攻。”这便是四气五味与归经的微妙——草木的性情,藏在颜色、气味、滋味里,也藏在它对脏腑的“亲和力”里,正如沙玉姑所说:“肺属金,喜润恶燥,沙参得金气之清,水之润,故与肺最亲。”

第四回 春生夏长观气机 秋收冬藏制药材

秋分时节,沙参的叶子开始泛黄,沙玉姑告诉石松:“此时根中津液最足,该采了。”石松带着邻里,用竹刀轻轻刨开沙土,避免伤了根须——他发现,根须断了的沙参,断面会渗出汁液,药效便减了。

采回的沙参要先放在清泉里浸洗,去除沙粒,再用竹片刮去褐色外皮,露出雪白的肉。“不能用铁器刮,”石松叮嘱道,“铁器性燥,会夺草里的水润气。”刮好的沙参切成薄片,摊在竹匾里,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秋气主收,阴干能留住它的润性,若暴晒,就成了‘燥药’,反而伤肺。”

阴干的沙参片,要装入陶缸,埋在沙地下三尺,上面覆以净土。“冬主藏,”沙玉姑的声音在石松耳边响起,“地下阴气盛,能护它度过寒冬,来年取出,药性如初。”石松照做,到了来年春天,取出的沙参片依旧白润,煎汤时甘味更醇。

有外乡药商来学方法,却嫌阴干太慢,用炭火烘干,结果沙参片变得干硬,煎汤味涩,药效大减。石松叹道:“制药如顺天时,春生时不可强采,秋收时不可妄制,冬藏时不可轻动,这便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法,违了它,草木的灵性就散了。”他将这些采收炮制的法子刻在木牌上,挂在药庐前,成了瀚海洲代代相传的规矩。

(上卷完)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