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73集:农业工业化探索

一、青铜与蒸汽的碰撞:机械农耕的起源

咸阳宫偏殿的青铜灯架上,十六盏雁首灯将墙面照得暖黄。陈渊握着刻刀在竹简上刻画草图,案几上散落着齿轮模型与蒸汽管道的设计图。自工业联盟成立以来,他已连续七日未眠,指尖因长期接触炭笔而染成青黑色。

“先生,墨家送来的《考工记》残页已抄录完毕。”书童将一卷泛黄竹简置于案头,竹简边缘还带着霉变的气息。陈渊翻开竹简,目光掠过“车人为车,柯长三尺”的记载,忽然拍案而起——先秦工匠对机械传动的理解,竟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原理暗合。

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已是子时三刻。陈渊扯下腰间的系统终端,蓝光在瞳孔里流淌:“调取19世纪英国农业革命资料,重点分析蒸汽犁结构。”空气里浮现出虚拟屏幕,马拉式蒸汽犁的图纸层层展开,他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将曲辕犁的弧度与活塞运动轨迹重叠比对。

晨曦初现时,陈渊带着画满修改符号的图纸闯入丞相府。嬴政正在批阅竹简,案头堆着各地呈报的粮荒奏报:“去年函谷关以西蝗灾,粟米产量锐减三成,郑国渠灌区亦有淤塞……”话音未落,陈渊已将图纸铺在青铜地图上。

“陛下请看,这是‘铁牛一号’蒸汽犁地机甲。”陈渊用竹筷指着图纸上的双缸结构,“以木炭燃烧产生蒸汽驱动连杆,每日可犁地三十亩,相当于三十个壮劳力。配套的自动灌溉水车,能将泾水引入海拔十米的梯田。”

嬴政的手指划过图纸上的安全阀装置:“墨家机关术虽能造木牛流马,但需百人操纵。此等铁制庞然大物,当真能自行运转?”

“臣已在耕战工坊秘密打造原型机,三日后可在泾阳试犁。”陈渊的声音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然,“若失败,臣愿受墨刑。”

二、泾阳原野的奇观:蒸汽铁牛的首秀

三月初三,上巳节。泾阳北塬的麦田里,数千百姓围聚成扇形,交头接耳的声浪如同潮水。墨家巨子墨非子带着三名弟子站在土坡上,腰间的机关匣随着呼吸轻轻震动——那是他连夜改良的测距仪。

“吁——”驭手挥动牛皮鞭,八匹战马试图拉动覆盖着苎麻布的庞然大物,却只听得齿轮空转的咔嚓声。人群中响起嗤笑,保守派大臣甘龙捋着胡须向身旁的杜挚低语:“当年卫鞅变法,亦是以徙木立信,如今陈渊弄巧,怕是要重蹈覆辙。”

陈渊充耳不闻,俯身转动原型机底部的风门。当第一铲煤投入炉膛时,铜制烟囱冒出淡灰色烟雾。随着压力表指针缓缓攀升,活塞杆突然发出闷响,带动犁铧入土。“松开缰绳!”他大吼一声,驭手慌忙后退。

蒸汽犁地机甲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铁制犁铧切开板结的黄土,翻起的土块如波浪般向后滚动。围观的百姓惊得连连后退,几个孩童躲到母亲裙下。墨非子举起测距仪,声音里带着颤抖:“已犁地五丈,速度比牛耕快三倍!”

正午时分,原型机在麦田里犁出整齐的垄沟,宛如用墨线丈量过一般。陈渊掀开过热的汽缸盖,蒸汽瞬间蒸腾成白雾,在他汗湿的额发上凝结成水珠。嬴政从随行的青铜凉伞下走出,亲手触摸犁铧上还带着余温的铁刃:“此等神器,可抵十万黔首。”

当晚,咸阳城颁布《劝农新法》:凡使用蒸汽农具的农户,可免三年田赋。陈渊在耕战工坊设立农具改良局,招募三百名铁匠专攻铸铁工艺——他清楚,蒸汽机的普及需要稳定的钢铁供应,而秦国目前的块炼法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水车转动的黎明:灌溉系统的革命

五月,关中平原迎来十年不遇的旱情。泾水水位降至往年的三分之一,郑国渠的支渠已露出河床的鹅卵石。陈渊站在瓠口渠首,望着干涸的渠道,系统终端上闪烁着红色预警:“若七日无雨,秋粮将绝收。”

“启动‘青龙一号’自动灌溉水车。”他向操控台挥动手臂。五名工匠转动轮盘,重达千斤的木质水车缓缓浸入泾水。当蒸汽动力传输至齿轮组时,斗链式叶片突然开始运转,巨大的轮轴发出吱呀声,水流顺着斜槽奔涌而出。

正在打井的老农王大柱直起腰,看着清冽的水流漫过脚面,忽然扑通跪下:“河神显灵了!”陈渊赶忙将他扶起,裤腿上沾满泥浆:“老伯,这是用蒸汽驱动的水车,比龙骨水车省力十倍。”

七日后,泾阳、云阳两县的万亩农田得到灌溉,新插的稻秧在晨露中舒展叶片。甘龙却在朝堂上弹劾陈渊:“蒸汽乃天地元气,今以机巧夺之,恐遭上天降灾!”话音未落,咸阳城外突然降下甘霖,雨滴敲打在青铜瓦当上,宛如天鼓作响。

嬴政望着殿外的雨帘,将弹劾奏章投入炭盆:“甘爱卿可知,郑国渠初成时,亦有人言‘渠成秦必亡’?”炭火将竹简烤得噼啪作响,甘龙额角渗出冷汗,不敢再言。

四、粮食帝国的根基:从亩产百斤到仓廪丰实

秋末,咸阳东门外的验粮场上,十名官吏正在用斗斛丈量新收的粟米。陈渊蹲在一旁,用系统扫描谷粒:蛋白质含量比传统品种高2.3%,千粒重增加15克——这是他引入现代选种技术的成果。

“报!泾阳县亩产粟米一百二十斤!”主薄的声音里带着颤抖。周围的农户发出惊呼,要知道,秦国传统亩产不过六十斤。墨非子当场拆解蒸汽犁的零件,向围观的工匠展示曲柄连杆结构:“诸位请看,此机以力学原理省人力,非怪力乱神也。”

随着蒸汽农具的推广,秦国粮食储备呈几何级增长。陈渊在渭水河畔修建半地下式粮仓,采用红砖拱顶与通风管道,将粮食霉变率从三成降至百分之五。当第一座粮仓封顶时,嬴政亲自题写匾额:“天下粮仓”。

冬至那日,陈渊站在粮仓顶端,望着绵延十里的仓群。系统终端弹出数据:秦国现存粮食可支撑五十万大军作战三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升至每年2.1%。寒风掠过他的鬓角,新添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烁——这是他来到秦国的第三个冬天,而农业工业化的齿轮,已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的肌理。

五、文明的涟漪:当铁牛走向九州

次年春,一支特殊的使团从咸阳出发,车队载着拆解的蒸汽犁零件与农技手册。这是陈渊提议的“授农于天下”计划,首批目的地是巴蜀与陇西。在系统的辅助下,他将蒸汽机图纸转化为青铜铸造的模具,在各地设立农具仿制工坊。

在蜀郡,李冰的儿子李二郎看着蒸汽驱动的石磨,忽然领悟到都江堰岁修的新方法;在陇西,义渠部族的首领骑着战马,跟着工匠学习维修活塞环。当羌人用蒸汽犁开垦湟水谷地时,传来的不再是对“妖器”的诅咒,而是“铁牛大善”的赞叹。

时空监测站传来消息,咸阳城的时空涟漪波动值下降了17%。陈渊知道,这或许是因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让历史进程的惯性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冲。但他更清楚,当第一台蒸汽犁破土的那一刻,整个东亚大陆的文明轨迹,已悄然转向了工业文明的航道。

暮色四合时,陈渊漫步在咸阳街头。街边的酒肆传来酒香,劳作归来的农夫们围坐在一起,用粗糙的手掌比划着铁牛的构造。某个少年突然举起酒碗:“等我长大了,也要造更大的铁牛,让全天下的土地都能翻出金浪!”

陈渊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疲惫与欣慰。他摸了摸腰间的系统终端,蓝光映出他微驼的背影——在这个距工业革命尚有两千年的时空里,他亲手播下了第一粒工业化的种子。而此刻,这粒种子正在三秦大地上,长出支撑一个帝国崛起的根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