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43集:孩童的启蒙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43集:孩童的启蒙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楚地半日书声

一、空教室与愁绪:楚地的夏日常有黏腻的风,裹着粟田的热气往村里钻。新先生站在刚结业的师资培育班教室里,指尖划过粗糙的木桌凳,桌面上还留着前几日学员们练字时滴下的墨痕,像落在土坯墙上的星子。可此刻,这星子却照不亮满室的空荡——本该坐满孩子的座位,只摆着几捆待收拾的稻草,是前几天下雨时用来垫桌子防潮的。

他叹了口气,转身走到门口,望着村口那条尘土飞扬的路。路尽头,几个半大的孩子正牵着牛往坡上走,牛蹄踏过地面,扬起的土沫子沾在他们的裤脚,裤腿上还打着补丁,补丁的针脚歪歪扭扭,像没长齐的禾苗。其中一个穿蓝布短褂的孩子,怀里还抱着个竹筐,筐里装着刚割的猪草,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襟,他却浑然不觉,只埋头跟着牛走,时不时抬手擦一下额角的汗。

“先生,还在看呐?”老支书扛着锄头从田埂上过来,裤脚卷到膝盖,腿上沾着泥点,“村里的娃,大多这样——要么放牛,要么喂猪,要么帮着爹娘晒粟、织布,哪有闲工夫来读书?”

新先生回头,眉头拧成个结:“可咱这教室都准备好了,笔墨纸砚也从郡里领来了,总不能空着。咸阳来的学官说,‘书同文’要落到实处,可娃们连字都不认,怎么落?”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纸,是之前培育班时写的教案,上面列着要教的字:“一、二、三”“日、月、星”,还有“粟、麦、桑”——都是楚地村民日日见的东西,可如今,这些字却只能躺在纸上,没机会被孩子念出声。

老支书放下锄头,在门槛上坐下,从烟袋里掏出烟叶,慢慢卷着:“不是咱不乐意让娃读书,是实在没办法。你看张阿伯家的小石头,他爹去年冬天得了风寒,下不了地,家里就靠小石头放牛、割草;还有李婶家的丫丫,娘要管织坊的活,弟弟还小,丫丫得在家喂猪、做饭。你让他们来读书,家里的活谁干?”

新先生沉默了。他想起自己在咸阳求学时,先生总说“民为邦本,教为民生”,可到了楚地才知道,民生的根,扎在田垄里、牛圈里、织机上,要把“教”的芽种进去,得先顺着这根的方向,不能硬拔。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两人抬头望去,只见一匹黑马从路上奔来,马上的人穿着青色的官服,腰上系着剑,剑穗随着马蹄的节奏轻轻晃动——是秦斩。他刚从郡里回来,手里还攥着一卷文书,文书的封皮上盖着郡府的红印。

“先生,老支书,”秦斩勒住马,翻身下来,把马拴在门口的老槐树上,“刚从郡里听说师资培育班结业了,过来看看孩子们上学的情况。”他说着,往教室里扫了一眼,眉头也皱了起来,“怎么没人?”

新先生把愁绪说了,秦斩听完,没立刻说话,而是走到那几个空座位前,蹲下身,摸了摸桌面。桌面上,有个孩子用指甲刻的小太阳,太阳的边是歪的,却透着股认真劲儿。“这太阳刻得不错,”他笑了笑,转头对老支书说,“老支书,咱不能让娃们因为干活就耽误了读书。我想,办个‘半日班’怎么样?上午让娃来读书,读两个时辰,下午再回家帮家里干活。书本和笔墨,都由郡里出,不用村民掏一个钱。”

老支书手里的烟卷停住了:“半日班?上午读书,下午干活?这能行?娃们会不会太累?”

“累不着,”秦斩站起身,指了指窗外的粟田,“现在是夏末,粟还没到收割的时候,上午的太阳也不算毒,娃们来读书,既能认几个字,也不用耽误下午的活。再说,咱教的字,都是和他们的活计相关的——认了‘粟’,就知道自家种的是什么;认了‘麦’,就知道怎么算收成;认了‘桑’,就知道织坊的丝是从哪来的。学了能用上,娃们也愿意来。”

新先生眼睛亮了:“秦大人说得对!我之前就想教这些字,要是上午上课,下午娃们回家干活时,还能把学的字和活计对应上,记得更牢!”

老支书琢磨了一会儿,把烟卷点燃,抽了一口:“行,那咱就试试。我这就去挨家挨户说,看看村民愿不愿意。”他说着,扛起锄头就往村里走,脚步比来时快了不少,烟袋锅里的火星在阳光下闪着,像燃起的一点希望。

秦斩看着老支书的背影,又回头对新先生说:“光有先生还不够,得找个助教,帮着照看孩子,也帮着你准备教具。我记得村里有个叫阿禾的姑娘,之前在织坊帮过李婶,还认识几个字,人也勤快,不如请她来?”

新先生点头:“我知道阿禾,上次培育班,她还来帮着抄过教案,字写得很工整。要是她来当助教,再好不过。”

两人正说着,就见一个穿浅绿布裙的姑娘从织坊的方向过来,手里提着个竹篮,篮里装着刚蒸好的粟米糕,是给织坊的女工送的。她梳着双丫髻,发梢用红绳系着,走路时,红绳随着脚步轻轻晃,像两只落在发间的蝴蝶。

“阿禾!”秦斩喊了一声。

阿禾停下脚步,抬头看见他们,笑着走过来:“秦大人,先生,你们怎么在这儿?”她的声音像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清清爽爽的,带着点甜。

秦斩把半日班的事说了,问她愿不愿意当助教。阿禾眼睛一下子亮了,手里的竹篮差点没端稳:“我愿意!我早就想帮着先生教娃们认字了!上次抄教案时,我就想,要是娃们能认识这些字,以后就能自己看医书、算账本,多好!”

新先生笑着说:“那以后,咱这教室就热闹了。”

阿禾用力点头,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粟米糕:“先生,秦大人,你们还没吃晌午饭吧?这糕是刚蒸的,还热着,你们尝尝?”她说着,从篮里拿出两块糕,递了过去。糕的香气飘出来,混着粟米的清甜,像楚地的风,一下子吹散了满室的愁绪。

二、半日班的晨光

第二天天刚亮,鸡叫头遍的时候,阿禾就起了床。她先帮娘把灶膛里的火点着,煮了一锅粟米粥,又把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教具装进竹篮——有她用树枝削的小木棍,是用来教孩子写字的;有从织坊拿来的碎布,上面绣着“粟”“麦”的字样,是用来让孩子认物识字的;还有几颗刚发芽的粟种,装在小布包里,是要带孩子去田埂上观察的。

等她赶到教室时,新先生已经在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正在扫地上的落叶。见阿禾来,他笑着说:“来得挺早,我还以为要等会儿呢。”

“我怕来晚了,娃们来了没人照看。”阿禾放下竹篮,从里面拿出碎布,铺在桌子上,“这些碎布是李婶给的,她说娃们看惯了织锦,用布教认字,他们更容易记住。”

新先生拿起一块绣着“桑”字的碎布,布上的“桑”字用青线绣的,旁边还绣了几片桑叶,针脚细细的,很是好看:“李婶有心了。咱今天就先教‘粟’‘麦’‘桑’这三个字,先让娃们认物,再认字,慢慢来。”

两人正收拾着,就听见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夹杂着孩子的打闹声。阿禾抬头一看,只见老支书领着几个孩子往这边走,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张阿伯家的小石头,他还穿着那件蓝布短褂,不过今天把裤脚挽了起来,露出的小腿上沾着点草屑;后面跟着李婶家的丫丫,她怀里抱着个布娃娃,娃娃的脸是用红布缝的,眼睛是黑纽扣,一看就是她自己做的;还有几个孩子,有的手里拿着弹弓,有的揣着野果,脸上都带着好奇,时不时往教室这边望。

“先生!阿禾姐姐!”小石头先喊了一声,加快脚步跑过来,身后的牛没跟来——老支书说,今天先把牛拴在张阿伯家的牛圈里,让小石头安心来读书。

新先生蹲下身,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小石头,今天愿意来读书吗?”

小石头点点头,又有点犹豫:“先生,我上午来读书,下午能赶得上放牛吗?牛要是饿了,会叫的。”

阿禾笑着说:“放心吧,上午只上两个时辰,太阳到头顶的时候就放学,你回去正好能赶得上给牛喂草。”她说着,从竹篮里拿出那颗粟种,递给小石头,“你看,这是什么?”

小石头接过粟种,放在手心,仔细看了看:“是粟米的芽!我家田里就种着粟,娘说,等芽再长高点,就要浇水了。”

“对呀,”新先生说,“这就是‘粟’,咱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字,就是‘粟’。”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支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个“粟”字,递给小石头,“你看,这个字,就像粟苗长在田里的样子,上面的‘米’,就是粟结的穗。”

小石头凑过去,盯着“粟”字看了半天,又抬头看了看手里的粟芽,突然说:“先生,我好像认识这个字了!它长得像粟苗!”

其他孩子也围了过来,伸着脖子看纸上的“粟”字。丫丫指着“粟”字下面的“米”,小声说:“阿禾姐姐,这个是不是和我家米缸里的米一样?”

阿禾点点头,把丫丫抱起来,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对呀,丫丫真聪明。这个‘米’,就是咱们吃的粟米,你每天帮娘盛饭,盛的就是‘米’。”她说着,从竹篮里拿出一块绣着“粟”字的碎布,放在丫丫手里,“你摸摸这个字,再摸摸旁边的桑叶……不对,这是粟穗,你看,和你家米缸里的粟米是不是很像?”

丫丫用小手摸了摸碎布上的“粟”字,又点了点头,眼睛亮晶晶的:“像!阿禾姐姐,我也想写这个字。”

新先生把小木棍递给丫丫:“来,咱们在地上写。”他说着,在地上画了个方框,“你看,先写上面的‘米’,再写下面的‘田’,田就是种粟的地方。”

丫丫握着小木棍,在地上慢慢画着,画得歪歪扭扭,可每一笔都很认真。小石头也凑过来,拿着小木棍在旁边画,其他孩子也跟着学,一时间,教室里满是木棍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像春雨落在粟田里,轻轻的,却带着生机。

太阳慢慢升起来,照进教室里,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落在地上的“粟”字上,像给那些歪歪扭扭的字镀了层金。阿禾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候,她娘也想让她读书,可村里没先生,只能让她跟着织坊的李婶学认几个字。现在,这些孩子能坐在教室里,拿着小木棍写字,能认自己天天见的“粟”“麦”,真好。

“先生,阿禾姐姐,”小石头突然抬起头,举着手里的小木棍,“我会写‘粟’字了!我回家要教我爹写,我爹不认字,上次郡里来收粮,他都不知道账本上写的是多少!”

新先生笑着点头:“好啊,等你学会了,就教你爹,也教你家的牛——说不定牛听了,会长得更壮呢!”

孩子们都笑了,笑声像刚成熟的粟米,脆生生的,飘出教室,飘到田埂上,飘到牛圈里,飘到楚地的晨光里。

三、村民的疑虑

半日班办了半个月,教室里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从最初的五个,变成了十个,再变成十五个。每天上午,村里的路上总能看到孩子们背着小布包往教室走的身影,布包里装着阿禾给他们缝的小本子,本子上写着他们的名字,是新先生用毛笔写的,墨色浓淡相宜,像落在纸上的云。

可这云,却没能飘进所有村民的心里。

张阿伯就是其中一个。他每天早上看着小石头背着布包去教室,心里就犯嘀咕:“读书能当饭吃吗?牛没放好,草没割够,家里的田没人管,到时候收不上粟米,一家子喝西北风去?”

这天早上,小石头刚要出门,张阿伯就把他叫住了:“石头,今天别去读书了,跟我去田里看看粟苗,最近天旱,得给苗浇点水。”

小石头停下脚步,手里的布包攥得紧紧的:“爹,先生说今天要教‘麦’字,还说要带我们去看麦种,我想去。”

“看麦种有啥用?”张阿伯皱着眉,从墙上取下锄头,“麦种长在田里,你天天看都能看见,用得着去教室学?走,跟我去田里。”

小石头没动,眼圈有点红:“爹,我学会了‘麦’字,就能帮你算收成了。先生说,一亩地能收多少麦,用‘麦’字记下来,就不会忘。”

“我不用你算,”张阿伯把锄头往地上一墩,“我种了一辈子田,收多少麦,我心里有数,不用写字记。你要是再不去田里,我就把你的布包扔了!”

小石头吓得往后退了一步,布包从手里滑下来,掉在地上,本子从布包里露出来,上面写着“小石头”三个字,是新先生写的。

就在这时,阿禾从门口经过,看见这一幕,连忙走过来:“张阿伯,您怎么了?石头怎么哭了?”

张阿伯没好气地说:“阿禾姑娘,你别管,这是咱家里的事。我家石头,得帮着干活,不能总去读书。”

阿禾捡起地上的布包,拍了拍上面的土,递给小石头,然后对张阿伯说:“张阿伯,我知道您担心家里的活没人干。可您看,石头上午去读书,下午回来照样能放牛、割草,也没耽误您家的活。再说,石头现在能认‘粟’字了,上次郡里来登记粮种,还是石头帮您写的名字呢,您忘了?”

张阿伯愣了一下,想起上次郡里的人来登记,要写自家的名字和粮种数量,他不认字,急得满头汗,还是小石头跑回来,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张阿伯”和“粟种五斗”,郡里的人还夸石头写得好。

“可……可读书也不能当饭吃啊,”张阿伯的语气软了点,“我还是觉得,让他多干点活,比读书有用。”

“怎么没用呢?”阿禾笑着说,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是小石头昨天写的字,上面写着“粟、麦、桑”三个大字,虽然还有点歪,但笔画都对了,“您看,石头现在能写这三个字了。等他再学一阵,就能帮您写家书了——您不是想给在咸阳当兵的大儿子写信吗?石头学会了,就能帮您写,不用再托人了。”

张阿伯的眼睛亮了一下。他大儿子去年冬天去了咸阳当兵,到现在没回过家,他想给儿子写信,可自己不认字,托村里的先生写,先生又总没空。要是石头能写,那该多好。

“真……真能写家书?”张阿伯有点不敢信。

“能!”阿禾点头,“先生说,再过一个月,就能教孩子们写简单的句子了。到时候,石头就能帮您写‘家里一切都好,粟苗长得壮,您在咸阳多保重’这样的话,让您儿子放心。”

张阿伯看着小石头,小石头也看着他,眼里满是期待。他叹了口气,把锄头放下来:“行吧,那今天就让他去读书。不过,下午回来得把牛喂饱,不能耽误事。”

小石头立刻笑了,拿起布包就往外跑:“谢谢爹!我下午一定把牛喂饱!”

阿禾也笑了:“张阿伯,您放心,石头是个懂事的孩子,不会耽误活的。”

张阿伯看着小石头的背影,又看了看阿禾手里的那张纸,纸上的“粟”字像一颗刚发芽的种子,在他心里慢慢扎下了根。

不光是张阿伯,李婶也有顾虑。她觉得丫丫是个姑娘家,以后要嫁人,会织布、会做饭就行了,读书没用。

这天下午,丫丫放学回家,就看见李婶在织坊里织锦,织机“咔嗒咔嗒”响,像在说悄悄话。丫丫走过去,从布包里拿出今天学的“桑”字,递给李婶:“娘,你看,这是‘桑’字,先生说,织锦的丝,就是从桑树上的蚕茧里来的。”

李婶头也没抬,手里的梭子来回穿梭:“娘知道桑是什么,不用你学字。你要是有空,不如来帮娘绕线,织锦的线快不够了。”

丫丫没动,把“桑”字放在织机上:“娘,我学会了‘桑’字,就能帮你算织锦用多少丝了。先生说,一匹锦要用多少桑茧,用‘桑’字记下来,就不会算错。”

李婶停下手里的活,看了看织机上的“桑”字,又看了看丫丫:“你一个姑娘家,算这些干啥?娘织了一辈子锦,用多少丝,娘心里有数。”

“可娘上次就算错了,”丫丫小声说,“上次给西域商队织锦,娘算错了桑茧的数量,最后还得去借,多麻烦啊。要是我会算,就能帮娘了。”

李婶愣了一下,想起上次的事——西域商队要十匹锦,她算错了桑茧的数量,少准备了两斤,最后只能去隔壁村借,还耽误了交货的时间,商队的人虽然没说什么,但她心里一直不舒服。

“娘,”丫丫拉了拉李婶的衣角,“先生还说,学会了字,就能看医书了。上次弟弟发烧,娘不知道该喂多少药,要是我能看懂医书,就能帮弟弟喂药了。”

李婶看着丫丫认真的样子,心里突然软了。她想起丫丫小时候,发烧烧得厉害,她抱着丫丫跑了好几里地去求医,要是当时能看懂医书,也不用那么着急。

“行吧,”李婶摸了摸丫丫的头,“以后你还是去读书,下午回来帮娘绕线就行。”

丫丫笑了,把“桑”字收进布包里,然后拿起旁边的线轴,帮李婶绕起线来。织机“咔嗒咔嗒”的声音,和丫丫轻声念“桑”字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飘在织坊里。

四、书声里的改变

日子一天天过去,楚地的秋意越来越浓,粟田变成了金黄色,像铺在地上的毯子,风吹过,毯子就起了波浪,带着粟米的香气,飘进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半日班的教室里,书声也越来越响。孩子们已经能认几十个字了,不光能认“粟、麦、桑”,还能认“牛、猪、羊”“日、月、星”,甚至能写简单的句子,比如“我放牛”“丫丫喂猪”“小石头浇粟苗”。新先生还带着他们编了本《生活识字课本》,课本里的字都配着画,画是阿禾画的——她虽然没学过画画,但画的牛、猪、粟苗都很像,孩子们一看就懂。

变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张阿伯家的小石头,现在每天下午放牛回来,都会帮张阿伯写“日记”——其实就是在本子上记上“今日放牛三头,割草两筐,浇粟苗一亩”,用的是他学的字,虽然笔画还有点歪,但张阿伯能看懂。有一次,郡里的人来收粮,要登记各家的粟米产量,张阿伯让小石头把自家的产量写下来,郡里的人看了,笑着说:“张阿伯,您家石头真是好样的,字写得不错,还能帮您算账!”张阿伯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再也不说读书没用的话了。

李婶家的丫丫,也帮了李婶不少忙。她学会了算桑茧的数量,每次李婶要织锦,丫丫都会先算好需要多少桑茧,记在本子上,再也没出现过算错的情况。有一次,西域商队来订锦,李婶让丫丫把商队要的锦的数量、颜色、纹样记下来,丫丫用刚学的字,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商队的首领看了,连连称赞:“这孩子真聪明,字写得好,记得也清楚!以后咱们的订单,就让她记吧!”李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村里的其他孩子——王二家的狗蛋,学会了认“药”字,上次他奶奶咳嗽,他从医点拿来的药包上看到了“药”字,就知道那是治咳嗽的药,帮着奶奶把药煎好;赵三家的虎子,学会了认“钱”字,上次他爹去市集卖粟米,他帮着算钱,没算错一分……

村民们看在眼里,心里的疑虑渐渐消失了。以前,他们觉得读书是“闲差事”,现在,他们觉得读书是“正经事”——孩子能帮着写家书、算收成、记订单,还能看懂医书、账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比放牛、喂猪更长远。

这天上午,新先生带着孩子们去田埂上观察粟穗,阿禾也跟着去了。孩子们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本子,一边看粟穗,一边在本子上写“粟穗大,粟米多”。张阿伯、李婶还有其他村民,也跟着过来了,站在田埂边,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脸上都带着笑。

“先生,您看,这粟穗比去年的大!”小石头指着一株粟穗,对新先生说。

新先生走过去,拿起粟穗看了看:“是啊,今年的粟长得好,多亏了大家辛勤劳作,也多亏了孩子们——你们学会了算收成,以后就能帮着爹娘把收成记下来,让咱楚地的粟米,一年比一年多。”

老支书笑着说:“先生说得对!咱楚地的娃,以前只会干活,现在会读书、会写字,这都是半日班的功劳。以后,咱还要让更多的娃来读书,让咱楚地的书声,传遍每一个村落!”

村民们都点头,纷纷说:“对!让娃们读书,是正经事!”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大家抬头望去,只见几匹马从路上奔来,马上的人穿着咸阳学官的官服,手里拿着一卷文书。

“是咸阳来的学官!”秦斩从村里赶来,笑着对大家说,“学官听说咱楚地办了半日班,还编了《生活识字课本》,特意来考察!”

学官们下了马,走到孩子们身边,拿起他们手里的本子看了看,又翻了翻《生活识字课本》,脸上露出了赞赏的笑容:“好!好!这课本编得好,都是村民日常见的东西,孩子们容易学;这半日班办得也好,既不耽误孩子干活,又能让孩子读书,真正把‘书同文’落到了实处!”

其中一个学官从怀里掏出一卷文书,递给秦斩:“这是咸阳学署的令,咱楚地的《生活识字课本》,拟在全国乡村推广;这半日班的模式,也让其他郡县学习!”

秦斩接过文书,展开给大家看,文书上的字用朱笔写的,格外醒目:“楚地‘半日启蒙班’,惠及孩童,助力‘书同文’,着令全国郡县参照推行;《生活识字课本》,通俗易懂,着令各郡学官印发,供乡村学子使用。”

村民们看了,都欢呼起来。小石头抱着本子,跑到张阿伯身边:“爹,你看!咱的课本要在全国推广了!我以后要学更多的字,写更多的字!”

张阿伯摸了摸小石头的头,眼里满是骄傲:“好!好!爹支持你!”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照在田埂上,照在教室里,照在孩子们的本子上。教室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又响了起来:“粟、麦、桑,民之食;书、字、文,民之智……”读书声伴着窗外的蝉鸣,格外清亮,像楚地的粟米,在秋风里轻轻摇晃,带着希望,飘向远方。

秦斩站在教室门口,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了笑容。他知道,楚地的书声,不会只停在这里——它会飘到咸阳,飘到燕郡,飘到赵郡,飘到大秦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自己的字,读自己的书,长成有用的材,就像阿禾带孩子们种的那些小树苗,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慢慢长高,慢慢长大,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