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42集:市集的升级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42集:市集的升级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楚地市集记

蝉声漫过楚地的丘陵时,粟穗已经沉得压弯了麦秆。张阿伯蹲在田埂上,指尖捻开一粒新麦,饱满的麦粒滚落在掌心,带着阳光晒透的暖香。他抬头望了望自家连片的粟田,又转头看向村口那条尘土飞扬的路——路的尽头,是四十里外的固陵镇,那是这一带唯一能卖粮的地方。

“今年这新粮种,亩产比去年多了两成,可这粮多了,愁也跟着多了。”张阿伯把麦粒塞进嘴里嚼着,粗粝的口感里藏着甜,话却没什么底气。旁边捆麦秆的媳妇接了话:“可不是嘛,我家织了三匹布,上次去固陵镇,天没亮就动身,走到镇上腿都肿了,布还被压了价,说‘路远运来的,潮了’,其实是他们故意压价!”

这话像颗石子,扔进了刚丰收的喜悦里,溅起一片叹息。村民们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数着难处:去镇上要走大半天,推着独轮车运粮,遇上下雨路滑,粮袋漏了都没处补;要是遇上粮商联合压价,辛苦了一年的收成,只能贱卖;有的人家孩子小,男人要种地,女人根本走不开,多余的粮布只能堆在家里,等着发霉。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秦斩骑着马,身后跟着两个随从,刚从西边的水渠工地回来。他穿着粗布短打,裤脚沾着泥,看到田埂上围着一群人,便勒住马,翻身下来。“大伙儿都在这儿歇着?今年的粟穗,看着比去年壮实啊。”秦斩笑着走近,目光扫过众人手里的麦秆,眼神里带着欣慰。

可没人接他的话茬,张阿伯叹了口气,把刚才的愁绪又说了一遍。秦斩的笑容渐渐收了,他蹲下来,捡起一根麦秆,手指摩挲着上面的纹路,沉默了片刻。“四十里路,运一趟粮,来回要两天,还得搭上人手,成本太高了。”他低声自语,又抬头看向村民,“既然去镇上难,那咱们就把‘镇’挪到村口来——修个市集,每月逢五开集,让周边郡县的商人来咱们这儿买!”

这话一出口,田埂上瞬间静了。张阿伯以为自己听错了:“秦大人,您说啥?在村口修市集?”“对,市集。”秦斩站起身,指着村口那块闲置的空地,“那块地平整,离水渠近,方便商人停车马。咱们按咸阳市集的样子,搭几个遮阳木棚,划上粮、布、器三个区,再立个公平秤,让买卖都透亮。”

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先是疑惑,接着慢慢亮了起来。赵叔是村里的老石匠,手脚麻利,也有威望,他率先开口:“秦大人,要是真修市集,我第一个来干活!平整场地、搭棚子,我都熟!”“我也来!”“我家有多余的木料,能搭架子!”众人的声音渐渐热闹起来,刚才的愁云,一下子散了大半。

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也松了口气。他知道,修市集不是随口说说,得有章法。当天下午,他就召集了赵叔、李婶、阿禾和几个村里的老人,在自家院里开了会。“赵叔,你牵头平整场地,把空地边缘的石头清了,再垫一层细土,免得下雨泥泞。”秦斩把一张简单的草图铺在桌上,“木棚不用太复杂,能遮阳挡雨就行,每个区搭两个棚,够村民摆摊用。”

赵叔接过草图,点点头:“放心,我明天就找二十个壮劳力,保证五天内把场地弄好。”“李婶,”秦斩又看向坐在一旁的李婶,她是村里最好的织工,织的布又密又匀,“市集入口得有个样子,你能不能织块锦缎,写上‘五谷丰登’,挂在入口的木架上?让商人一进来,就知道咱们楚地丰收了。”

李婶眼睛一亮,立刻应下:“没问题!我这就去选丝线,用红的、黄的,织上麦穗和桑蚕,保证好看!”最后,秦斩看向阿禾——阿禾是村里唯一读过书的姑娘,去年跟着郡里的先生学过认字和算术。“阿禾,你帮村民写价牌。每个摊位前放一个,写上卖的东西、产地、收成,还有价钱。比如张阿伯的新麦,要写‘楚地新育粟种,亩产三石,每石百钱’,让买主看得明白,也免得讨价还价时说不清。”

阿禾攥着笔,认真地点头:“我会把价牌写得工整些,再教村民怎么跟商人说自家粮布的好处,让他们放心买。”散会时,天已经黑了,可村里的灯却亮了不少——赵叔去挨家挨户叫人,李婶在灯下挑拣丝线,阿禾则在纸上练习写“粟”“布”“器”这些字,每个人都透着一股劲。

接下来的五天,村口的空地热闹得像个工地。赵叔带着壮劳力,每天天不亮就开工,锄头、铁锹的碰撞声此起彼伏。有几户人家的地就在空地旁边,主动把自家的篱笆往旁边挪了挪,给市集腾了更多空间。遇到地里的大石头,几个人合力用撬棍撬,汗珠子砸在地上,溅起细小的土花。秦斩也没闲着,每天都去工地转,帮着抬木料,或者给大家送水,看到哪里不合适,就当场调整。

第四天下午,木棚开始搭了。村民们从家里运来晒干的木料,赵叔指挥着人搭架子,再铺上芦苇编的席子,最后在席子上刷一层桐油,防雨。三个交易区的木棚很快就立了起来,粮区在最东边,靠近水渠,方便商人用水;布区在中间,通风好,布不容易潮;器区在西边,挨着村口的路,铁匠铺打的犁、锄头,运过来方便。

李婶的锦缎也织好了。那是一块两丈长的锦缎,底色是明黄色,上面用红色丝线织了沉甸甸的麦穗,麦穗间还藏着几只白色的桑蚕,“五谷丰登”四个大字用黑色丝线绣在中间,字体饱满,看着就喜庆。阿禾帮着李婶把锦缎挂在入口的木架上,风一吹,锦缎轻轻晃动,颜色鲜亮得晃眼,路过的村民都忍不住停下看。

阿禾的价牌也写得差不多了。她用的是薄木板,削得平整,先用墨线画好格子,再在格子里写字,每个字都端端正正。她还特意找了块小木板,写上“公平秤在此”,放在市集中间的石桌上,旁边摆着秦斩从郡里借来的标准秤砣——这是为了防止商人缺斤短两,也让村民卖得放心。

到了第九天,市集终于准备好了。平整的场地,整齐的木棚,挂着锦缎的入口,还有一排排写好的价牌,看着就像模像样。秦斩让人在周边几个郡县的村口贴了告示,说楚地每月逢五开集,有新粮、新布,欢迎商人来交易。告示贴出去的那天,张阿伯特意去固陵镇转了一圈,看到粮商们围着告示议论,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转眼就到了第一个逢五。天还没亮,张阿伯就起了床,和儿子一起推着独轮车,把新麦装在粮袋里,运到市集的粮区。他选了个靠近公平秤的摊位,把粮袋打开,饱满的麦粒露出来,散发出淡淡的麦香。阿禾早就来了,帮他把价牌立在摊位前,又教他:“张阿伯,要是商人问你麦种的事,你就说这是郡里新推广的粟种,耐旱,口感也比老麦好,去年试种,亩产就比老麦多一成。”

张阿伯点点头,把阿禾教的话在心里默念了几遍。不一会儿,村民们都来了,布区的摊位上,李婶的布挂在木架上,有白色的粗布,也有染了浅蓝色的细布;器区的摊位上,铁匠铺打的短辕犁、锄头整齐地摆着,闪着铁器的光泽。大家都站在自己的摊位前,时不时看向村口的路,眼里满是期待。

辰时刚过,远处传来了马车的声音。村民们一下子围了过去,只见三辆马车从路上驶来,车身上插着“燕郡粮商”的旗子,车轮滚滚,扬起一阵尘土。为首的粮商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叫王掌柜,他跳下车,看到市集入口的锦缎,又看了看整齐的摊位,眼睛一亮:“这就是楚地的新市集?看着比固陵镇的还规整!”

秦斩迎了上去,笑着说:“王掌柜,欢迎来楚地。咱们的新麦刚收,您可以去粮区看看,都是今年的新粮。”王掌柜跟着秦斩走进市集,粮区的村民们都热情地招呼他。他走到张阿伯的摊位前,蹲下身子,抓起一把麦粒,放在手里捻了捻,又放进嘴里嚼了嚼,点点头:“这麦不错,颗粒饱满,口感也劲道。多少钱一石?”

张阿伯心里一紧,连忙说:“每石百钱,王掌柜要是多买,还能再便宜些。这麦是新育的种,耐旱,您运回去卖,肯定好卖。”王掌柜又问了亩产和储存的事,张阿伯都照着阿禾教的话说了。王掌柜琢磨了一会儿,对身后的伙计说:“先称五十石,要是好,下次再来多买些。”

张阿伯一听,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帮着伙计装粮、称重。公平秤旁,阿禾帮着看秤,确保分量够。五十石麦装上车,王掌柜付了钱,张阿伯攥着沉甸甸的钱袋,手都有些抖——这是他第一次在家门口卖粮,不仅省了来回的功夫,价钱还比去固陵镇高了一成。

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商人来了,有买布的,有买农具的。李婶的布很快就被一个赵郡的布商买走了两匹,布商说:“你这布织得密,颜色也匀,运回去能卖个好价钱,下次开集,我还来。”器区的铁匠也卖出了五把短辕犁,买犁的是邻村的农户,他说:“以前买犁要去固陵镇,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还便宜。”

市集上越来越热闹,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马车声混在一起,成了村里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张阿伯卖完粮,没急着走,在市集里转了转,看到村民们都笑着收钱,心里比自己卖了粮还高兴。他走到秦斩身边,感慨地说:“秦大人,您这主意真好,在家门口就能卖好价钱,比以前省事多了!”

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也笑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中午的时候,市集的交易量已经过了百石,秦斩让人把交易记录记下来,心里盘算着下次开集,要再多邀请几个郡县的商人,还要在市集里搭个小棚子,给商人提供茶水——这样,他们下次才会更愿意来。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商人们陆续离开了,马车上装满了楚地的粮、布、农具,车轮滚滚,带着楚地的丰收,驶向各个郡县。村民们收拾好摊位,手里攥着钱袋,脸上满是笑容。李婶走到锦缎前,摸了摸上面的麦穗,笑着说:“下次开集,我再织块‘布帛满仓’的锦缎,挂在布区门口。”

阿禾则在整理价牌,把用过的价牌收起来,准备下次再用。她看着市集里的木棚,心里想着,下次可以教村民在价牌上画些简单的图案,比如画个麦穗代表粮,画个布的样子代表布,这样不识字的商人也能看懂。

秦斩站在市集中间,看着夕阳洒在锦缎上,金色的光映着“五谷丰登”四个大字,格外耀眼。他想起白天王掌柜说的话,说下次要带更多的伙计来,还要介绍其他郡的粮商来楚地。他知道,这个市集,不仅解决了村民卖粮难的问题,还会把楚地和周边郡县连起来,让楚地的丰收,变成更多人的好日子。

几天后,郡里的文书来了,带来了“系统提示”——楚地村级市集启用,月交易量突破千石,村民交易成本降低60%,解锁“郡县-村级”两级市集网络,带动周边三郡农产品流通。秦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民,大家又热闹了一场,赵叔说要把市集的木棚再加固些,李婶说要织更多的锦缎,阿禾说要教更多的村民认字写价牌。

第二个逢五,市集更热闹了。不仅有燕郡、赵郡的商人,还有齐郡、魏郡的商人来,带来了蜀郡的盐、西域的香料,不仅买楚地的粮布,还把带来的东西卖给村民。张阿伯用卖粮的钱买了一袋盐,还买了一小块西域的香料,说要给家里的孙子尝尝鲜。李婶用卖布的钱买了一把新的织布梭,织起布来更顺手了。

市集的叫卖声,渐渐成了楚地最热闹的声音。每天都有村民去市集转一圈,看看木棚,摸摸锦缎,或者和赵叔、李婶、阿禾一起,琢磨着下次开集要怎么把市集弄得更好。张阿伯每次去田埂上,都会看向市集的方向,那里不仅有他卖粮的摊位,还有楚地村民的希望——那是丰收的希望,是好日子的希望。

秦斩知道,这个市集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还要在市集旁边修个马棚,方便商人存放马车;还要请郡里的医工来市集坐诊,给村民和商人看病;还要教村民做些简单的吃食,在市集里卖,让商人来了有饭吃。他想让这个市集,变成楚地的“小咸阳”,让楚地的村民,不用再羡慕镇上的日子,因为他们自己的村口,就有比镇上更好的日子。

蝉声又起时,楚地的市集已经开了三次。每次开集,都有新的商人来,新的货物来,新的笑声来。张阿伯的新麦,已经卖到了齐郡;李婶的布,成了赵郡布商的固定货源;铁匠的短辕犁,卖到了更远的魏郡。村民们的钱袋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心里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夕阳下,市集的锦缎在风里飘动,“五谷丰登”四个大字,映着远处的粟田,映着村民们的笑脸,映着秦斩眼里的光。楚地的日子,就像这市集里的交易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