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37集:商道的支线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37集:商道的支线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楚地通途

西域商队的驼铃还在寿春城外的官道上荡着余响,细碎的铜铃声混着沙尘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银。乌孙首领巴图却猛地勒住缰绳,枣红色的骆驼发出一声低吟,他抬手示意随从先带着满载楚锦的驼队往西北走,自己则翻身下马,羊皮袄上的沙尘簌簌落在地上,快步往秦斩的郡府赶去。

三月前他带着商队穿过河西走廊来楚地时,还在愁这楚锦虽比蜀锦柔软,织出来的云纹能映出三层光影,运到撒马尔罕却要多走二十天——得绕着桐柏山往东南到庐江,再折向北过汝阴,才能接上武关的驰道。如今五十匹骆驼都装满了锦缎,这桩心事反倒像块压在鞍鞯下的石子,不跟秦斩说清楚,他总觉得走得不踏实。

秦斩刚送完咸阳来的粮官,正站在府门前的老槐树下查看新绘的楚地舆图。舆图是用麻布拓的,边角还沾着墨汁,他指尖顺着寿春到庐江的虚线划着,琢磨着秋收后新粮怎么运去边关更省时间。见巴图一身风尘地赶来,忙笑着迎上去:“巴图首领,怎么没跟着商队走?可是还有事要托付?”

两人进了堂屋,巴图刚坐下就从怀中掏出一卷揉得发皱的路线图,图上用狼毫描的路线弯弯曲曲,他指着绕着桐柏山的虚线道:“秦大人,楚锦的成色、纹样,西域的王公贵族见了都抢着要,可你看这路——从寿春到武关,绕这一大圈,不仅多耗半月粮草,遇上雨季,庐江那段土路能陷住骆驼的蹄子,去年就有两匹骆驼崴了腿,耽误了十几天。”

他说着,指尖在图上从寿春往武关划了条直线,指甲在麻布上划出浅浅的印子:“若是能直接穿过去,少走的可不止百里路。只是这中间隔着大别山余脉,山高林密,不知楚地有没有魄力修这么条路?”

秦斩的目光顺着那条直线扫过舆图,手指不自觉地叩了叩案上的墨块,墨汁在案上晕开小小的圈。咸阳传来的诏令里早提过“以驰道通天下”,如今咸阳至武关的主驰道已铺好青石,若是能在楚地修条支线连寿春,不仅能接商道,更要紧的是,山坳里采的药材、秋收后的新粮,都能早几天运到边关。他猛地起身,喊来侍从:“速请赵叔来!”

赵叔是楚地巡守队的头领,年过五十,脸上刻着风霜,左手腕上还留着当年修函谷关栈道时被石头砸伤的疤。听见秦斩要修寿春到武关的商道,黝黑的脸上立刻露出兴奋的神色,连腰板都挺直了些:“大人放心,当年修函谷关栈道,比这难十倍的路都修过!”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带着巡守队员揣着干粮往大别山余脉去。赵叔背着罗盘,走在最前面,遇到陡峭的山坡就用柴刀砍出落脚的台阶,秦斩则跟在后面,把沿途的山势、水源都记在竹简上。走到一处山涧旁,赵叔忽然停下脚步,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土粒里混着细碎的碎石,他捏了捏土块道:“大人你看,这土是胶泥混着碎石,夯实在了能抵得住雨水冲刷。咱们就按咸阳驰道的法子来,中间隆高两尺,两边挖排水沟,这样雨水顺着沟流走,路就不容易坏。”

消息传回寿春周边的村落,村民们比巡守队员还急。第二天一早,陈家村的老支书陈老爹就带着二十多个壮丁,推着装满夯土工具的木车来了。木车上的夯锤是青石做的,用麻绳捆着,沉甸甸的,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道:“秦大人为咱楚地办了多少好事?修学堂让娃们读书,建医点让咱看病不愁,如今修这条路,是为了咱的粮食能卖出去,娃们将来能走出去,咱能不帮衬?”

说着,他指挥着壮丁把自家用来盖新房的木板卸下来,铺在山脚下的泥泞处,木板在泥里陷了浅浅的印子:“这路刚开始修,别让工具陷在泥里误了事。”

夯土的日子从春末持续到夏初,每天天不亮,山涧旁就响起了夯歌。“夯哟——夯哟——夯得实哟——路不摇哟——”村民们四人一组,抬着青石夯锤,跟着号子的节奏往下砸,锤底落下时,土层里的水汽混着尘土往上冒,溅得每个人的裤脚、衣角都沾满泥点。太阳升得高了,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土里,很快就没了踪影。

有个叫栓子的年轻后生,十七八岁,原本打算跟着西域商队去西域做买卖,想看看巴图说的撒马尔罕是什么模样。见村里的人都来修路,他索性把收拾好的包袱又放回了家,每天扛着夯锤跑前跑后,帮着给大家递水、擦汗。晚上累得倒在帐篷里就能睡着,却总跟同村的人说:“等路修好了,我再去西域,就能坐着马车去,比驼队快多了!到时候把楚地的锦缎、茶叶都带去,赚了钱就回来盖房!”

赵叔怕大家累着,特意让伙房每天熬绿豆汤送到工地,汤里还放了些甘草,喝着清甜解暑。他自己则守在最陡的那段山坡上,盯着工匠们凿石阶。有次突降暴雨,刚夯好的一段路基被雨水冲垮了,泥浆顺着山坡往下流。赵叔领着巡守队员冒雨抢修,雨衣根本挡不住倾盆大雨,浑身淋得像落汤鸡,却硬是在天黑前把路基重新夯实了。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这路要是修不好,咱对不起村民们的力气,也对不起秦大人的信任。”旁边的巡守队员见他嘴唇冻得发紫,想让他去帐篷里歇会儿,他却摆了摆手:“没事,当年修函谷关,比这苦多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路基渐渐从寿春往武关延伸,像一条青色的带子,绕着山坳铺开。村民们见路基快铺完了,又主动送来青石板,有的人家甚至把自家院子里铺的石板都撬了下来。陈老爹说:“院子里的石板没了可以再铺,这路要是修好了,可是能传好几代的好事。”

三个月后,当最后一块青石板铺在武关方向的接口处,整条商道支线终于通了。青石板铺的路又平又宽,中间隆高,两边的排水沟整整齐齐,连风吹过都带着轻快的味道。消息传到寿春,李婶特意从织坊里挑了最好的丝线,有大红、明黄、宝蓝,还有西域商队送来的番红花染的浅紫色。她坐在织机前,织了三天三夜,织出块三尺见方的锦缎,上面用金线织着“通途”两个大字,周围绕着缠枝莲纹样,莲瓣上还缀着小小的银线,在阳光下能闪着光。

通车那天,天刚亮,李婶就把锦缎挂在第一辆马车的车头上。马车装满了楚锦,锦缎的颜色映着晨光,格外鲜艳。她看着载满楚锦的马车缓缓驶动,眼眶红红的,声音有些哽咽:“咱楚地的锦好,路也好,让西域人都看看,咱楚地不是偏远地方,是能通天下的好地方!”

张阿伯也赶着牛车来了,车上装的是刚收割的新米,米袋是用粗布缝的,上面还印着“楚地新米”四个字。他把米袋搬上马车,拍了拍车夫的肩膀:“以前运米到武关,得走十一天,遇上雨天还得耽误,如今有了这条路,八天就能到。边关的士兵们能早点吃上新米,咱心里也踏实。”

车夫笑着应下,扬了扬马鞭,马鞭在空中划出清脆的响。马车顺着平整的商道往前跑,车轮碾过路面的青石,发出沉稳的“咕噜”声,和远处村民们残留的夯歌余韵渐渐合在一起,像一首轻快的曲子。

秦斩站在商道的起点,看着一队队马车驶向武关方向,车身上的楚锦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流动的彩云。忽然,他听见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提示音——他知道,这是系统在反馈成效。“楚地至武关商道支线贯通,物资运输效率提升60%,跨郡贸易成本下降40%,解锁‘驰道支线民生配套’模式,蜀郡、齐郡纷纷效仿。”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洒在商道上,把青石板染成了暖黄色。商道上的马车还在不断前行,车轮声滚滚,像在诉说着楚地与天下连通的故事。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巴图从西域派来的信使快马加鞭赶来,马身上的铃铛叮当作响,他翻身下马,手里举着一封用羊皮纸写的书信:“秦大人,巴图首领让我给您带信来!”

秦斩接过书信,羊皮纸还带着旅途的风尘,上面用汉隶写着:“楚地商道已通,西域商队明年将带更多香料、玉石来换楚锦,望这条通途,能让楚地与西域的情谊,像这路一样长久。”

他把书信折好,放进怀里,抬头望向商道延伸的方向。路的尽头,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他知道,这条路不仅是商道,更是楚地百姓的希望之路——栓子能坐着马车去西域,张阿伯的新米能早点送到边关,李婶的楚锦能卖到更远的地方。这也是大秦天下连通的纽带,从楚地到武关,从武关到咸阳,再从咸阳到西域,一条条路连起来,就是天下。

夜色渐浓,商道旁的驿站亮起了灯笼,橘黄色的光透过纸窗,映在路面上,为晚归的旅人照亮前路。驿站的伙计站在门口,搓着手,脸上带着笑,看着远处驶来的马车,大声喊道:“客官,里面请!咱这驿站的粥,是用今天刚从武关运来的新米熬的,还热乎着呢!”

马车停下,车夫跳下来,揉了揉肩膀,笑着应道:“好嘞!先给我来两碗,这一路走得稳,一点都不累!”

驿站里的灯光、商道上的车轮声、伙计的吆喝声,混在一起,在夜色里渐渐散开,像一首温暖的歌,唱着楚地的通途,也唱着大秦的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