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36集:师资的培育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36集:师资的培育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楚地书声

新校舍的读书声刚落,暮色就像浸了墨的绢布,缓缓漫过楚地的田埂。新先生捧着一卷竹简,衣角还沾着学堂外的草屑,脚步匆匆地往秦斩的住处去。檐下的铜铃被晚风撞得轻响,他抬手掀开门帘时,秦斩正对着案上的驰道图纸出神,指尖还沾着一点朱砂。

“秦大人,”新先生将竹简轻轻放在案上,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急意,“这几日入学的孩子又多了二十多个,可乡村的教书先生却凑不齐了。今早我去西边的陈村学堂看,那先生写的‘秦’字,竟还是楚地的旧写法,横画歪得像田埂里的草,这样怎能教好孩子?”

秦斩闻言,指尖的朱砂顿在图纸上,晕开一小团红痕。他想起三日前咸阳快马送来的诏令,绢帛上“书同文”三个小篆字力透纸背,李斯的批注墨迹未干:“天下文书,莫不从一,方能通政令、辨是非。”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窗外——新校舍的窗户里还透着微光,几个晚归的孩子正背着书包打闹,衣襟上绣的“学”字样式各异,有的是楚地的圆转笔法,有的却带着齐地的方折痕迹。

“这事得立刻办。”秦斩站起身,案上的竹简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记录的各村学堂人数,“你牵头办个师资培育班,就设在藏书室,桌椅我让人连夜搬过去。明日我亲自去咸阳,请学官来授课——李斯编的《苍颉篇》刚颁下来,正好让先生们先学透。”

新先生眼里的急色褪去大半,他拱手作揖时,竹简上的绳结轻轻晃动:“谢秦大人!只是这些先生多是各村的老塾师,有的教了一辈子楚地旧字,怕是一时难改……”

“难改也得改。”秦斩打断他,声音却缓和了些,“但也不能硬逼。你多琢磨些法子,比如先从简单的日常用字教起,再慢慢教复杂的。孩子们等着先生教真东西,咱们不能误了他们。”

第二日天还没亮,秦斩就带着两个护卫往咸阳去。马车碾过田埂时,他掀开车帘看了一眼,新校舍的门已经开了,几个先生正拿着扫帚清扫庭院,竹扫帚划过青石板的声音,和远处传来的鸡叫混在一起。他想起自己年少时在赵国求学,先生教的字也是五花八门,写一封家书要换三种笔法,如今朝廷要“书同文”,倒是解了天下学子的困惑。

三日后,秦斩带着咸阳学官回到楚地。学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姓王,背着一捆竹简,里面除了《苍颉篇》,还有李斯亲手写的小篆范本。刚到藏书室,就见二十多个先生已经围坐在案前,有的拿着竹简翻看,有的互相讨论,案上还放着村民送来的桑椹糕和粗茶。

“诸位先生,”王学官放下竹简,声音洪亮,“今日请大家来,是为了‘书同文’之事。朝廷定小篆为天下通用之字,编《苍颉篇》为识字课本,就是为了让天下人写一样的字,读一样的书。你们是孩子的先生,若自己的字不规范,教出来的孩子日后到了咸阳、到了陇西,写的字别人不认识,岂不是误了他们的前程?”

说着,他展开一卷竹简,上面是《苍颉篇》的开篇,小篆字体工整秀丽,每一笔的起笔收笔都透着章法。“大家先从这开篇的三十个字练起,每日练五十遍,我每日来检查。”

新先生站在一旁,补充道:“除了练小篆,咱们还要学怎么讲‘地域故事课’。比如讲‘秦灭六国’,不能只讲咸阳的事,还要讲咱们楚地的云梦泽、岳阳楼,让孩子们知道天下之大,也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天下的哪里。这样他们学字才有劲,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

先生们纷纷点头,拿起毛笔蘸了墨,在竹简上试着写“一、二、三”。有的先生写得顺手,笔锋流畅;有的却磕磕绊绊,“三”字的三横写得歪歪扭扭,像三条不一样长的田埂。王学官走过去,握着一位老塾师的手,一笔一画地教:“起笔要轻,行笔要稳,收笔要顿。小篆讲究‘婉而通’,就像咱们楚地的河流,看着柔,却能流得远。”

老塾师姓陈,教了四十年书,一直用楚地的虫书。他看着自己写的字,又看看王学官写的,叹了口气:“老了,手也僵了,怕是练不好这新字了。”

“陈先生别急,”阿禾端着一盘桑椹糕走进来,听见这话,立刻放下盘子搬来小板凳,坐在陈先生身边,“我以前也写不好小篆,秦大人教我时说,把每一笔都当成画田里的稻穗,横画像稻穗的秆,竖画像稻穗的根,多练几天就熟了。”

说着,她拿起毛笔,在竹简上写了一个“楚”字。小篆的“楚”字,左边是“林”,右边是“疋”,笔画虽多,却写得舒展。“您看,这个‘楚’字,就像咱们楚地的树林,左边的‘林’是云梦泽的树,右边的‘疋’是走在树林里的人,多好记。”

陈先生看着阿禾写的字,又看看自己的,眼睛亮了些。他拿起毛笔,学着阿禾的样子,慢慢写了一个“楚”字。虽然笔画还有些生硬,但比刚才规整了不少。“阿禾姑娘说得对,这字里有讲究,倒不是难记。”

阿禾笑了,把桑椹糕推到他面前:“您先吃块糕,歇会儿再练。这桑椹是我娘昨天摘的,甜着呢。”

接下来的日子,藏书室的灯每天都亮到深夜。先生们白天跟着王学官学《苍颉篇》,练小篆,晚上就聚在一起琢磨“地域故事课”的**。有的先生擅长讲故事,就把“大禹治水”的故事改成楚地的版本,说大禹曾到过云梦泽,疏通了那里的河道;有的先生会画画,就在竹简上画楚地的山水,教孩子们认字时,顺便讲山水的来历。

村民们听说先生们在备课,都主动送来东西。老支书带着几个村民扛来一捆炭火,说:“藏书室冷,先生们熬夜备课,别冻着了。”张阿婆提着一篮鸡蛋,放在案上:“先生们教好孩子,咱楚地的根才稳。我孙子就在学堂读书,现在能写‘楚’‘秦’‘天’三个字了,还说要去咸阳读书呢!”

陈先生的进步最快。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笔,竹简写满了一捆又一捆,手指被毛笔磨出了茧子,却还是不肯停。有一天,他拿着自己写的《苍颉篇》去找王学官,竹简上的小篆已经写得有模有样,连王学官都忍不住赞叹:“陈先生,您这字,比咸阳的年轻学吏写得还好!”

陈先生笑得眼睛都眯了:“多亏了阿禾姑娘和王学官,还有村民们的支持。以前我总觉得,教孩子认字就行,现在才知道,教他们写规范的字,讲天下的事,才是真的为他们好。”

半个月后,师资培育班结业。王学官拿着先生们的作业,逐一检查,最后宣布:“诸位先生的小篆都达到了规范要求,‘地域故事课’的教案也都合格,合格率100%,文字规范率98%!”

话音刚落,藏书室里就响起了掌声。先生们互相道贺,有的还拿出自己写的竹简展示,脸上满是自豪。秦斩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想起咸阳送来的最新诏令,里面说要在天下推广“县域师资培育体系”,楚地的这个培育班,竟成了第一个试点。

“王学官,”秦斩走进去,声音里带着笑意,“朝廷已经拟将楚地的这个培育班,纳入‘书同文’推广配套政策。以后天下的乡村,都要照着咱们楚地的法子办师资培育班。”

王学官拱手道:“这都是秦大人和诸位先生的功劳。楚地的先生们用心,村民们支持,才能有这样的结果。”

夜色渐深,先生们陆续离开,藏书室里只剩下秦斩和新先生。秦斩拿起一卷陈先生写的《苍颉篇》,竹简上的小篆在灯光下格外清晰,每一笔都透着认真。新先生看着窗外,轻声说:“明日孩子们就能跟着先生学规范的小篆了,以后他们写的字,和咸阳的孩子、和陇西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秦斩点点头,将竹简放回案上。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竹简上,像是给那些小篆字镀了一层银。他想起白天在学堂外听到的读书声,孩子们齐声读着《苍颉篇》,声音清脆,像田埂上的麦苗,充满了生机。

“是啊,”秦斩轻声说,“以后天下的孩子,都读一样的书,写一样的字,再也不用因为字不一样而困惑了。这‘书同文’,总算在咱们楚地落地了。”

藏书室的灯还亮着,灯光透过窗户,照在庭院里的桑树上。桑叶在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为这楚地的书声伴奏。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和藏书室里偶尔响起的翻竹简的声音,混在一起,成了这夜晚最动听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