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04集:医署的难题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04集:医署的难题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槐下医声

乡村医点的木门“吱呀”一声刚打开,带着晨露湿气的空气里立刻涌来十几个村民。素问把枣红色药箱稳稳放在院中的青石板桌上,箱角磨出的包浆泛着暖光,她刚要弯腰给坐在矮凳上的王阿婆搭脉,院门口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阿禾攥着本泛黄的竹简跑过来,粗布裙摆上还沾着草屑,脸色白得像檐下的窗纸。

“素问姐!你快看这个!”阿禾把竹简往石桌上一拍,指尖都在抖,“这是咸阳刚送来的‘诊疗手册’,上面说所有病症都要按固定药方抓药!可王阿婆的咳嗽跟别人不一样,她是受了稻田潮气的寒咳,用手册里治热咳的桑白皮,只会加重病情啊!”

围在旁边的村民顿时炸开了锅。抱着孩童的张婶往前凑了凑,声音里满是慌意:“啥?都按一个方子抓药?那我家娃上次闹肚子,若不是素问用了田埂边的马齿苋,哪能好得那么快?”蹲在槐树下的老支书磕了磕烟杆,眉头拧成个疙瘩:“咸阳的规矩是大,可咱楚地的水土跟关中差得远,哪能一刀切?”

素问没接话,指尖轻轻搭在王阿婆腕上。老人的脉搏细弱得像风中的蛛丝,呼吸间带着细微的喘息,她抬眼看向阿婆泛青的眼下:“阿婆,昨晚是不是又咳得没法躺平?”王阿婆点点头,声音嘶哑:“咳到后半夜,只能靠着墙坐,胸口像压了块湿泥巴。”素问刚要开口说药方,院外老槐树的阴影里忽然传来一声轻响——秦斩从树后走了出来,玄色衣袍上沾着些槐叶,他方才显然已经听了许久。

没人知道秦斩的来历,只知三个月前他带着医署的文书来这楚地乡村医点,既不坐堂也不诊脉,却总在槐树下望着远处的寿春城出神。此刻他抬手按了按腰间的铜佩,一道淡蓝色的虚影在他眼前闪过——那是只有他能看见的系统提示:“标准化诊疗推行三日,抓药效率提升50%,但村民治愈率下降15%,医疗满意度跌至82%。”

秦斩抬头望向东南方,寿春城的轮廓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医署那口青铜钟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叮铃作响,却没了往日的清亮,倒像是蒙了层灰。他收回目光,迈步走进医点,从石桌上拿起那本“诊疗手册”,又取过素问案头的狼毫笔,蘸了墨在竹简上圈画起来。

“楚地有楚地的水土,”秦斩的声音不高,却让满院的嘈杂瞬间静了下来,“治病跟种稻、织布一样,关中种麦要旱地,咱楚地种稻要水田;关中织布用羊毛,咱楚地用葛麻,哪能只看咸阳的方子?”他把圈改后的手册推到素问面前,竹简上“风寒咳用桑白皮”的字样被划掉,旁边添了“楚地寒咳用枇杷叶、生姜”的批注,墨迹还带着新鲜的光泽。

素问眼睛一亮,立刻转身从药箱里掏出个竹篮,里面铺着刚采的枇杷叶,叶片上的绒毛还沾着露水:“我就说!王阿婆的咳嗽要用咱后山的枇杷叶,加几片生姜煮水,再配上灶心土,比手册上的药管用多了!”她一边说一边麻利地分拣草药,阿禾也缓过神来,赶紧取来陶壶烧水,村民们脸上的慌色渐渐褪去,围在旁边看素问配药,偶尔搭几句话,院子里又有了往日的暖意。

可这份暖意没持续几天,寿春城医署的人就来了。那天上午刚下过一场小雨,院外的泥路上传来马蹄声,三个穿着皂色官服的人骑着马停在医点门口,为首的是医署的李大人,手里拿着一卷明黄色的文书,脸色沉得像天边的乌云。

“秦斩何在?”李大人迈进院门,目光扫过石桌上摊开的草药,最后落在秦斩身上,“咸阳传下旨意,诊疗手册乃统一规制,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你竟敢抗命?”他把文书往石桌上一拍,“你可知擅自修改手册,按律当贬为庶民,流放三千里?”

院外的村民听到动静,悄悄围了过来,却没人敢说话,只敢隔着门缝往里看。素问握着药杵的手顿住,看向秦斩,眼神里满是担忧。秦斩却神色平静,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那是他这几日记录的诊疗日志,上面记着每个村民的病症、所用草药和治愈情况,字迹工整清晰。

“李大人,”秦斩把日志递过去,“您看,推行标准化手册这三日,王阿婆用桑白皮后咳嗽加重,张婶家的娃用手册上的止泻药,拉得更厉害;而改回本地草药后,王阿婆两日渐好,娃当天就止了泻。”他指着日志上的数字,“效率固然重要,可医疗的根本是治病救人,若只追求效率,让村民病情加重,这手册又有何用?”

李大人拿起日志翻了几页,脸色稍缓,却还是嘴硬:“可咸阳的规矩不能破,若人人都像你这样擅自修改,岂不乱了章法?”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啊!”一直没说话的王阿婆突然开口,她扶着门框慢慢走进来,虽然还有些虚弱,但精神好了不少,“李大人,我活了六十年,在这村里生了三个娃,哪次生病不是靠本地的草药治好的?咱楚地多水多潮,病症跟关中不一样,哪能都用一个方子?”

“是啊李大人!”张婶抱着娃从人群里走出来,娃在她怀里咯咯笑,小手还抓着半块米糕,“我家娃上次用马齿苋止泻,比手册上的药好得快,还便宜——咸阳送来的黄连,咱村民哪买得起?”村民们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自家老汉用艾草熏腿治好了风湿,有的说姑娘家喝了蒲公英水退了痘,院门口的人越聚越多,李大人的脸色从沉郁变成了为难,握着文书的手紧了紧,却没再反驳。

秦斩看着眼前的场景,又望向远处的寿春城,医署的铜铃声再次传来,这次竟比之前清亮了些。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他刚从咸阳来楚地时,医署的老署令跟他说的话:“秦斩啊,你去乡村医点看看,别只盯着咸阳的规矩,看看村民真正需要啥。”那时他还不懂,总觉得标准化能让医疗更“规整”,可如今看着村民们期待的眼神,看着素问手里新鲜的草药,他终于明白了——医疗不是冰冷的规矩,是带着温度的关怀,是因地制宜的智慧。

李大人沉默了半晌,终于叹了口气,把日志还给秦斩:“我回去跟医署禀报,就说楚地水土特殊,需修订手册适配本地病症。但你得尽快整理楚地的草药图谱和诊疗经验,报给咸阳,说不定能推广到其他水土特殊的地方。”说完,他带着随从骑上马离开,马蹄踏过泥路溅起水花,渐渐远了,院子里的村民们欢呼起来,围着秦斩和素问,有的递上刚摘的桃子,有的要拉他们去家里吃午饭,槐树下的石桌上,瞬间堆起了满满的心意。

接下来的日子,医点变得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素问就带着阿禾往后山去,竹篮里装着小锄头和布巾——楚地的草药多长在溪边、坡上,得趁着晨露没干时采,药性才足。阿禾之前总认错草药,把鱼腥草当成了三白草,素问就手把手教她:“你看,鱼腥草掐断了有鱼腥味,叶子是心形的;三白草开白花,茎上有节,可不能混了,用错了会拉肚子。”阿禾听得认真,把要点记在竹简上,日子久了,也能熟练分辨出枇杷叶、紫苏、藿香,甚至能跟着素问给村民包扎伤口。

秦斩则守在医点里,整理诊疗日志。他把村民的病症按季节分类,春季多风寒,夏季多湿热,秋季多燥咳,冬季多冻伤及咳喘,再对应上本地草药的用法——比如夏季的湿热泻,用马齿苋配车前草;秋季的燥咳,用枇杷叶加蜂蜜;冬季的冻伤,用生姜煮水泡脚,再涂上山茶油。他还找来木板,亲手绘制草药图谱,叶子的纹路、花朵的形状都画得仔细,旁边标注着生长地点和药性,比如“紫苏,生于田埂、屋前,性温,治风寒感冒、腹胀”,“鱼腥草,生于溪边湿地,性寒,治咽喉肿痛、湿热泻”。

村民们也常来帮忙。老支书带着几个年轻后生,把医点后面的小院子收拾出来,搭了个凉棚,用来晒草药;张婶每天送来热粥和咸菜,怕他们忙得忘了吃饭;王阿婆则坐在院门口,一边择菜一边留意着医点的动静,要是有村民来问诊,她就先招呼着坐下,递杯热水。有次秦斩画图谱到深夜,王阿婆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红薯粥,说:“夜里凉,喝碗粥暖身子,别熬坏了。”秦斩接过粥,碗沿还带着温度,心里也暖烘烘的。

可没过多久,新的麻烦来了。入夏后,楚地连下了十几天雨,稻田里积满了水,空气里都是潮气。村里开始有人发烧、拉肚子,浑身无力,一开始是两三个,后来渐渐多到十几个,连阿禾都染上了,脸色蜡黄,躺在榻上昏昏沉沉。

素问急得不行,她给患者诊脉,发现是湿热引起的温病,按说该用鱼腥草和车前草煮水喝,可后山的鱼腥草被连日的雨水淹了,一时采不到足够的量。秦斩看着系统提示:“湿热温病爆发,患者17人,现有草药仅够治疗5人,医疗满意度降至88%。”他皱起眉头,跟素问商量:“要不先派人去寿春城买药?”

素问摇摇头:“寿春城离这儿有三十里地,一来一回要两天,等药回来,患者的病情就加重了。”她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对了!村里张大叔家的菜地里种了不少紫苏,紫苏也能治湿热,再配上家里腌菜坛里的酸梅,酸梅能生津止渴,还能缓解发烧!”

秦斩立刻去找张大叔,张大叔听说是为了治温病,二话不说就带着他去菜地,把刚成熟的紫苏全割了下来,还说:“要是不够,我再去别家问问,村里好多人家都种了紫苏,平时炒菜用,没想到还能治病。”秦斩又让阿禾的娘,把家里的酸梅拿出来,分给每户患者。

素问则带着几个身体好的村民,在医点里煮药。大锅里装满了水,放进紫苏和酸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药香飘满了整个院子。她给每个患者盛上一碗药,叮嘱道:“趁热喝,喝完盖被子出点汗,就好了。”患者们喝完药,果然渐渐退了烧,拉肚子的症状也缓解了,没过三天,所有患者都康复了,阿禾也能重新跟着素问去采草药。

秦斩看着系统提示里“医疗满意度回升至95%,治愈率100%”,又望向院外的稻田——雨水已经停了,阳光照在稻田里,绿油油的稻苗随风摇晃,心里忽然明白:所谓的“医疗智慧”,从来不是书本上的规矩,而是在困境中,结合本地的资源,为村民解决实际的问题。

就在他们快要整理完楚地草药图谱和诊疗经验时,寿春城医署又派人来了。这次来的是个年轻的医官,姓刘,穿着青色官服,背着个精致的药箱,一看就是从咸阳来的。刘医官刚到医点,就拿起秦斩画的草药图谱,皱着眉头说:“这些草药从未在咸阳的医书里记载过,你们用这些‘野药’给村民治病,要是出了差错,谁担得起责任?”

素问一听就急了:“刘医官,这些草药我们用了几十年了,治好过很多人!上次温病,就是用紫苏和酸梅治好的,要是等咸阳的药,早就出事了!”

刘医官却不相信:“那是你们运气好,咸阳的药方都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哪能靠这些‘野药’?我看你们就是擅自修改手册,还找借口!”他说着,从药箱里拿出一卷竹简,上面是咸阳最新的诊疗方案,“李大人让我来检查,你们必须按这个方案来,不然我就回禀咸阳,说你们抗命!”

秦斩没跟他争辩,只是把之前的诊疗日志和温病时的记录递给他:“刘医官,你先看看这些。这是我们用本地草药治病的记录,每个患者的病症、用药、康复时间都写得清楚,你要是不放心,可以去村里问问村民。”

刘医官半信半疑地接过日志,翻了几页,又跟着秦斩去村里走访。他们先去了王阿婆家,王阿婆正坐在院子里晒草药,看到他们来,笑着说:“刘医官,多亏了秦大人和素问姑娘,我那咳嗽才好的,用的就是后山的枇杷叶,比咸阳的药管用多了!”接着又去了张婶家,张婶的娃正拿着玩具跑,张婶说:“我家娃上次拉肚子,用马齿苋一治就好,要是按手册上的药方,还不知道要拉几天呢!”

刘医官走访了十几户村民,看到的都是康复的患者,听到的都是对秦斩和素问的称赞。他又回到医点,看着凉棚里晒着的紫苏、藿香,看着秦斩画的草药图谱,终于松了眉头:“我之前在咸阳,只知道按手册治病,从没考虑过各地的水土差异。现在看来,你们的方法是对的,这些本地草药确实管用。”

秦斩笑了笑:“刘医官,不是我们的方法对,是‘适合本地’的方法才对。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跟着水土、跟着村民的需求变。”

刘医官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笔墨:“那我也来帮忙,把你们的经验整理得更详细些,这样报给咸阳,也能让更多人认可。”

接下来的日子,刘医官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跟着素问去后山采草药,学习分辨草药;跟着秦斩整理诊疗经验,把楚地的方法和咸阳的医书结合起来,完善诊疗方案。有次他们去采一种叫“土茯苓”的草药,长在陡峭的山坡上,素问爬上去时差点滑倒,秦斩眼疾手快拉住了她,刘医官则在下面递上绳子,三人互相帮忙,终于采到了足够的土茯苓。

半个月后,楚地草药图谱和诊疗经验终于整理完成。图谱上画了三十多种本地草药,每种都有详细的标注;诊疗方案则按季节和病症分类,既有本地草药的用法,也结合了咸阳医书的精华。李大人亲自来取,看到图谱和方案,连连称赞:“好!好!这样既符合楚地的情况,又不违背咸阳的规制,我这就报给咸阳,让其他水土特殊的地方也参考参考。”

李大人离开那天,村民们都来送。王阿婆给秦斩和素问各做了一双布鞋,说:“秋天快到了,穿暖了才好上山。”张婶装了满满一袋米糕,让他们饿了就吃。秦斩和素问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李大人的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远处的寿春城上空,医署的铜铃声清亮悦耳,像在歌唱。

素问拿起一片刚采的枇杷叶,放在鼻尖轻嗅,叶片的清香萦绕在鼻尖:“秦斩,你说以后其他地方会不会也能用自己的草药治病?”

秦斩望着远处的稻田,稻穗已经开始泛黄,在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会的,”他顿了顿,声音里满是坚定,“因为治病的根本,从来不是规矩,是人。只要记得这点,不管在哪里,都能治好病。”

院门口,阿禾正带着几个孩童采草药。孩童们手里拿着小竹篮,蹲在地上分辨着紫苏和鱼腥草,笑声清脆。阿禾指着紫苏叶,给他们讲解:“这个是紫苏,能治感冒,你们要是着凉了,就让娘用它煮水喝。”孩童们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

老槐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院中的青石板桌上,留下斑驳的光影。石桌上,秦斩画的草药图谱摊开着,旁边放着村民送来的瓜果,空气中飘着草药的清香和瓜果的甜香。铜铃声、风声、孩童的笑声、村民的说话声,在楚地的乡村里回荡,像是一首温暖的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医疗智慧,也诉说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秦斩看着眼前的一切,抬手按了按腰间的铜佩,系统提示再次闪过:“楚地诊疗方案推行,治愈率98%,医疗满意度100%,咸阳医署决定在全国推广‘因地制宜’诊疗模式。”他笑了笑,收回目光——原来真正的“规整”,从来不是一刀切的规矩,而是让每个地方的医疗,都能贴合当地的水土和人心,就像楚地的稻子需要水田,楚地的村民需要本地的草药,如此,才能生长得好,才能健康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