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175集:医点的新药箱

庐江药香

暮春的庐江郡,风里还裹着麦尖的青气,拂过村口那棵老槐树时,总把医点里飘出的草药香带得远些。阿禾蹲在青石阶上,正把素问刚晒好的紫苏叶往药箱里归置,指尖蹭到箱角刻的“庐”字,是上月秦将军派人来修医点时,特意让木匠烙上的。

“当心些,紫苏叶脆,别揉碎了。”素问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带着几分温软的叮嘱。阿禾赶紧直起身,把叶片轻轻铺在药箱下层的棉垫上——那棉垫还是王阿婆前几天送来的,说药箱硬,垫着能护草药,针脚密得像撒了把星子。

里屋的木桌上,摆着三个白瓷药盒,盒盖掀开着,里面是圆润的褐药丸,凑近了能闻见杏仁和蜂蜜的甜香。阿禾知道,这是按系统的“药物炮制”提示做的治咳丸,前儿个素问教她揉丸时,她手生,揉碎了三回,最后还是素问握着她的手,教她“指腹发力,腕子要稳”。

“阿禾,过来记一下用法。”素问拿起一个药盒,用竹片轻轻拨了拨药丸,“这个治咳嗽的,一次一粒,一天三次,温水送服。要是遇到痰重的,就加一片生姜煮水送,记得跟百姓说清楚,别弄错了。”

阿禾连忙从怀里掏出个粗纸本子,笔尖是削尖的芦苇杆,蘸着墨汁一笔一划写:“治咳丸,一丸\/次,三\/日,痰重生姜水送。”她写字慢,笔画总有些歪,却写得极认真——这本子是她攒了半个月的鸡蛋,跟镇上的杂货铺换的,首页还贴着片干了的薄荷,是她第一次跟着素问上山采药时摘的。

正写着,院门外传来脚步声,伴着竹筐蹭着地面的轻响。阿禾抬头,就见秦斩提着个大竹筐站在门口,玄色的将军袍下摆沾了些泥点,想来是从军营绕路过来的,特意避开了田里的麦苗。

“秦将军!”阿禾赶紧放下本子迎上去。秦斩把筐递过来,阿禾一接,才发现沉甸甸的,掀开盖布一看,里面叠着半筐新纱布,还有五个粗陶罐,罐口都用布塞着,防止落灰。

“军营里多做了些纱布,陶罐是烧窑的老周新出的,说装草药防潮。”秦斩的声音比寻常武将温和些,目光扫过屋里的药箱,“以后百姓来看病,拿药、煎药都方便,不用再跑镇上了。”

阿禾把筐放在墙角,又跑去倒了碗温水递过去:“谢谢将军,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多帮些人了。”她想起上月初,村里的李叔咳得厉害,家里没陶罐煎药,只能用破瓷碗,结果药汁漏了一半,素问还特意跑了两趟,把煎好的药送过去。

秦斩接过碗,没喝,先朝里屋喊了声“苏先生”。素问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个碾药的石臼,笑道:“秦将军费心了,这陶罐正好装熬好的艾草膏,前儿个熬了些,还愁没容器装。”

正说着,院门外又传来一阵慢悠悠的脚步声,阿禾探头一看,是王阿婆挎着个小竹篮来了,蓝布头巾边角有些发白,走路时左腿微微有些跛。

“阿婆,您来啦!”阿禾赶紧迎上去,扶住王阿婆的胳膊。王阿婆笑着拍了拍她的手:“听说你们做了新药膏,我来拿些,这几天腿又疼得厉害,夜里总睡不好。”

素问让王阿婆坐在屋前的竹椅上,卷起她的裤腿,就见膝盖处有些红肿。“阿婆,还是老毛病,湿气重。”素问一边说,一边从里屋拿出个陶罐,倒出些深绿色的药膏,用手指轻轻涂在红肿处,“这艾草膏是按系统提示加了干姜和花椒炮制的,比之前的见效快,您回去后,晚上用热水泡会儿脚,再涂药膏,记得盖好被子,别着凉。”

王阿婆看着素问涂药膏的动作,眼睛里有些湿润:“以前腿疼,得让我家小子背着去镇上看病,来回要走两个时辰,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医点,不用麻烦你们跑,也不用麻烦孩子了。”说着,她从竹篮里拿出几个还带着泥的土豆,往阿禾手里塞,“刚从地里挖的,新鲜,你们煮着吃。”

阿禾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把装着艾草膏的小陶罐递给王阿婆,仔细说了用法。王阿婆提着陶罐,一步一步慢慢走了,走了几步还回头朝她们挥了挥手。

就在这时,阿禾眼前突然弹出一行淡蓝色的字,是系统提示:“乡村医点物资补充完成,百姓就医便利性提升60%,常见病治愈率提升35%,解锁‘医点互助’培训模板。”

阿禾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她想起去年冬天,母亲就是因为咳嗽没及时治,转成了肺炎,那时候村里没有医点,父亲背着母亲去镇上,走了一半路,母亲就没了气。那时候她就想,要是村里有个能看病的地方就好了。现在,这个愿望不仅实现了,还能越来越好。

“在想什么?”素问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阿禾回过神,指着系统提示的方向——虽然素问看不见,但她知道素问懂。“苏先生,我想学好医术,像您一样,能帮更多人。”

素问笑了,眼里映着院外的麦田,格外温柔:“会的,慢慢来,先从认草药、记药方开始,以后啊,这医点还要靠你呢。”

秦斩站在一旁,看着她们,也笑了:“要是需要帮忙,尽管跟我说,军营里的士兵,也能来帮着搬搬草药、送送药。”

接下来的几天,医点渐渐忙了起来。先是村里的几个孩子得了风寒,咳嗽发烧,阿禾跟着素问,一边给孩子喂治咳丸,一边按系统提示的“小儿护理法”,教家长用温水擦孩子的额头和手心。没过两天,孩子们就好了,家长们还特意送了些自家做的米糕过来。

后来,素问说要推行“医点互助”,让阿禾去村里找些手脚麻利的青壮年,教他们些简单的护理知识,比如煎药、包扎,还有怎么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药。阿禾一开始还有些紧张,怕自己讲不好,素问鼓励她:“别怕,就把你知道的跟他们说,他们都是朴实人,会认真听的。”

阿禾选了个晴天,在老槐树下摆了张桌子,把系统提示里的“互助培训手册”抄了几份,分给来的人。有村里的李大壮,还有隔壁村的二丫,都是些热心肠的人。阿禾拿着手册,一字一句地讲:“煎药的时候,紫苏叶要后放,不然药效会散;包扎伤口的时候,纱布不能裹太紧,要留些空隙……”

李大壮听得认真,还时不时问几句:“阿禾姑娘,要是遇到流鼻血的,该怎么办?”阿禾想了想,想起系统里的提示,说:“让他坐着,头稍微前倾,用冷水拍额头,再用干净的纱布塞住鼻孔,别仰头,不然血会流到喉咙里。”

二丫也问:“我家奶奶行动不便,要是想涂药膏,我怎么帮她涂才不疼?”阿禾笑着说:“涂的时候轻一点,用指腹慢慢揉,让药膏吸收,要是奶奶觉得疼,就停一会儿,跟她聊聊天,分散注意力。”

培训了两天,互助队就组建起来了。李大壮负责帮着搬草药、煎药,二丫负责给村里的老人送药,还有几个妇女,帮忙洗晒纱布、整理药箱。医点里的人手多了,素问也能腾出时间,带着阿禾上山采药。

庐江郡的山不高,却长满了各种草药。素问教阿禾认草药:“这个是蒲公英,叶子能清热解毒,根能治牙疼;那个是薄荷,夏天煮水喝能解暑;还有这个,是柴胡,治感冒发烧很管用。”阿禾拿着本子,把每种草药的样子和功效都记下来,还摘了些叶子夹在本子里,做标本。

有一次,她们上山采药,遇到了个砍柴的老汉,老汉不小心被树枝划伤了手,流了不少血。阿禾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纱布和止血药,按素问教的方法,先把伤口清理干净,再撒上止血药,用纱布包扎好。老汉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要是以前,我得跑回村里找郎中,现在有你们,真是太方便了。”

下山的时候,阿禾看着手里的草药,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想起母亲,要是母亲还在,看到她现在能帮人治病,肯定会很高兴。

转眼到了夏天,庐江郡下了几场大雨,村里的路变得泥泞不堪,不少老人因为受潮,关节又开始疼了。医点里的艾草膏很快就用完了,素问只好带着阿禾重新熬制。

熬艾草膏需要新鲜的艾草,可连着下雨,山上的艾草都湿了,不好采摘。阿禾正着急,李大壮跑来说:“阿禾姑娘,我家院子里种了些艾草,是去年种的,长得正好,我去割些来。”

不一会儿,李大壮就扛着一捆艾草来了,艾草上还带着水珠,绿油油的。素问和阿禾赶紧把艾草晒干,然后切碎,放进大锅里,加了些干姜和花椒,用慢火熬制。熬了两个时辰,艾草膏才熬好,墨绿色的膏体,散发着浓郁的艾草香。

互助队的人也来帮忙,把艾草膏装进陶罐里,然后挨家挨户送给需要的老人。二丫送完药回来,笑着说:“王阿婆涂了药膏,说腿不疼了,还让我给你们带了些她做的绿豆汤,说天热,让你们解暑。”

阿禾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甜甜的,凉丝丝的,心里也暖暖的。她看着医点里忙碌的身影,看着墙上挂着的“医点互助”手册,又想起了系统提示——这些日子,系统提示的“百姓满意度”一直在涨,现在已经到了85%。

这天傍晚,秦斩又来了,还带来了个好消息:“军营里要办个临时医站,想请苏先生去给士兵们讲讲常见的伤病处理,阿禾姑娘也一起去吧,正好学学。”

素问和阿禾都答应了。第二天,她们跟着秦斩去了军营。军营里的士兵大多是年轻人,有的训练时受了伤,有的得了风寒,素问一边给他们看诊,一边教他们怎么预防伤病,阿禾则在一旁帮忙拿药、记药方,还把系统里的“士兵护理要点”抄下来,分给士兵们。

有个年轻的士兵,训练时扭伤了脚踝,疼得站不起来。素问让他坐下,用手轻轻按了按他的脚踝,然后拿出些草药,捣烂了敷在上面,又用纱布包扎好:“这是活血散瘀的草药,你回去后别多走动,每天换一次药,过几天就好了。”

士兵感激地说:“谢谢苏先生,谢谢阿禾姑娘,以前扭伤了,都是硬扛着,现在有你们,真是太好了。”

从军营回来的路上,阿禾问素问:“苏先生,您以前是不是也在军营里当过医官?”素问愣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以前在北方的军营待过,那时候战乱多,士兵们受伤的多,百姓也苦,我就想着,要是能让更多人有地方看病就好了。后来听说庐江郡百姓看病难,就来了这里。”

阿禾看着素问的侧脸,心里更敬佩她了。她想,自己以后也要像素问一样,不管到哪里,都要把医术带给需要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医点里的草药香,成了庐江郡乡村里最让人安心的味道。阿禾也越来越熟练,不仅能认全山里的草药,还能独立给百姓看些常见病,比如咳嗽、风寒、关节疼。素问有时候出去巡诊,她就能独自守着医点,应付得来。

有一天,素问出去巡诊,阿禾正在整理药箱,突然听到院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李大壮背着一个小男孩跑来了,小男孩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还在不停地咳嗽。

“阿禾姑娘,快救救他!”李大壮气喘吁吁地说,“这是隔壁村张婶的儿子,刚才在河边玩,突然就咳得厉害,还喘不上气。”

阿禾心里一紧,赶紧让李大壮把小男孩放在竹椅上,她蹲下来,摸了摸小男孩的额头,不发烧,再看他的舌苔,有些发白,又听了听他的呼吸,声音很粗,像是有东西堵在喉咙里。

她想起系统里的提示,这种情况可能是“气道异物”,要是不及时处理,会有危险。她赶紧让李大壮按住小男孩的腿,自己则跪在小男孩身后,双手放在他的肚脐和胸口之间,用力向上挤压——这是系统教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一下,两下,三下……就在阿禾快没力气的时候,小男孩突然咳了一声,吐出了一小块梨核。紧接着,他的呼吸就顺畅了,脸色也慢慢红润起来。

没过多久,张婶也跑来了,看到儿子没事,抱着他哭了起来:“谢谢你,阿禾姑娘,谢谢你救了我儿子!”阿禾笑着说:“没事就好,以后要看紧孩子,别让他随便吃小颗粒的东西。”

张婶连连点头,从包里拿出个布包,里面是些鸡蛋,硬要塞给阿禾:“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阿禾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给小男孩拿了些治咳丸,叮嘱张婶按时给孩子吃。

张婶走后,阿禾坐在竹椅上,心里还有些后怕,但更多的是成就感。她想起以前,自己连草药都认不全,现在却能救人性命了。

这时,素问巡诊回来了,听阿禾说了刚才的事,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阿禾,你长大了,现在能独当一面了。”阿禾不好意思地笑了,心里却甜甜的。

当天晚上,阿禾的眼前又弹出了系统提示:“成功救治气道异物患儿,百姓信任感提升,医点影响力扩大,解锁‘儿科常见病诊疗’模板,百姓满意度提升至95%。”

阿禾看着提示,又看了看窗外的月光,月光洒在医点的院子里,洒在药箱上,洒在那些装着草药的陶罐上,一切都那么宁静、美好。她想起母亲,想起王阿婆,想起李大壮,想起那些被她们帮助过的百姓,心里充满了力量。

她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她不怕。因为她有素问的教导,有秦将军的支持,有互助队的帮助,还有系统的提示。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想帮助别人的心。

第二天一早,阿禾又早早地来到医点,打开药箱,整理草药,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她的脸上,也照在那些圆润的药丸上,泛着淡淡的光。院门外,又传来了百姓的脚步声,带着笑容,带着信任,一步步朝医点走来。

庐江郡的风,又吹过老槐树,带着草药的香气,飘向远方,飘向那些需要温暖和希望的地方。而阿禾,就站在医点里,像一株坚韧的小草,在这片土地上,用医术和爱心,守护着每一个百姓的健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