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96集:临别赠礼,情谊深长

第一章 行囊里的三月

田伯的手指在竹简上摩挲时,指腹的老茧蹭过竹片边缘的细毛,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昏黄的油灯悬在农舍梁上,灯花偶尔“噼啪”爆一下,把他手边的行囊照得亮了又暗。行囊是粗麻布缝的,边角已经磨出了毛边,还是三个月前从齐国带来的,此刻正一点点被赵地的春日光景填满。

“叔,这卷‘轮作要诀’我帮您叠好?”阿禾端着一碗温好的米酒走进来,见田伯还在对着竹简发呆,轻声问道。阿禾今年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的莽撞,手上却已经有了种庄稼的实劲——这三个月在赵地药田,他手掌心的茧子又厚了一层,是握锄头、捏菜籽磨出来的。

田伯点点头,把手里的竹简递过去:“小心点,这卷里老周标注了甘草和金银花轮作时的行距,我特意用炭笔描了,别蹭掉。”他说的老周,是赵地药田的农师,四十多岁,话不多,却总在田埂上手把手教他们辨土性、看虫害。就像上个月种板蓝根时,阿禾没看出土里的碱气,老周蹲下来抓了把土,在手里搓了搓,又凑到鼻尖闻了闻,说“这土得掺点草木灰,不然苗长不高”,后来果然如他所说,掺了草木灰的地块,板蓝根苗比别的地块壮实一截。

阿禾应着,把竹简小心翼翼地卷起来,外面裹了两层粗棉纸,才放进行囊。他的动作慢,眼神却亮,落在行囊角落里那几株用草绳捆着的决明子时,嘴角忍不住翘了翘。那是他半个月前亲手种的,就在药田东边的田埂下,刚开始籽播下去,好几天没冒芽,他急得天天去看,老周见了,笑着教他“把土扒松点,别闷着籽”,后来真就冒出了嫩黄的芽。现在这几株决明子已经长到半尺高,叶片鲜绿,带着药田特有的清苦气,阿禾特意选了长得最壮的三株,要带回齐国去——他想让娘看看,他在赵地不仅学了本事,还种出了这么好的苗。

“你那几株决明子,记得用湿麻布裹上,路上别干着。”田伯瞥见他的小动作,开口提醒。他自己的行囊里,除了抄录完整的《药材种植规范》竹简,还有一小布包芝麻种,是昨天老周塞给他的。老周说这是去年药田旁种的芝麻,收下来留的种,“比普通芝麻出油多,你带回齐国,种在药田边,不占地方,还能当肥料”。当时老周塞给他的时候,手上还沾着泥土,是刚从田里回来的样子,田伯接过那包芝麻种,只觉得布包沉甸甸的,像是装了一整个春天的收成。

农舍外传来脚步声,是其他几个齐国农人回来了,手里都提着东西——有从赵地集市上买的粗布,有药铺掌柜送的干草药,还有孩童们塞的野果子。“田伯,阿禾,你们快来看,老周给咱煮了麦粥,还烤了饼!”门外有人喊,声音里满是欢喜。

田伯和阿禾相视而笑,把行囊拉链(此处应为“系紧”,古代无拉链,修正)好,起身往外走。农舍外的空地上,老周正蹲在土灶旁,往灶里添柴,锅里的麦粥“咕嘟咕嘟”冒着泡,香气飘得老远。几个赵地的农学徒也在,帮着摆碗筷,见他们出来,笑着说:“田伯,明天你们走,我们跟里正说了,一早来送你们。”

田伯心里暖烘烘的,他这辈子种了四十多年地,走南闯北也见过不少人,却从没像这三个月在赵地这样,觉得踏实。刚开始来的时候,他还犯嘀咕——赵地的药田能有多神?能让齐国的金银花产量翻一倍?可跟着老周下了几次地,看他怎么选种、怎么轮作、怎么用七星瓢虫治蚜虫,他才服了。就像那次虫患,药田里的板蓝根长了尺蠖,有人说用石灰粉,老周却摇头,说“石灰粉伤苗”,后来还是素问姑娘想起的古法,用桐油拌草木灰兑水刷叶,三天就把虫治住了。那时候他就觉得,这赵地的人,不仅有本事,还心善。

“粥好了,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喝了。”老周端起锅,把麦粥盛进粗瓷碗里,递给田伯一碗。麦粥熬得浓稠,里面还放了些晒干的枸杞,是药田里收的,甜丝丝的。田伯喝了一口,觉得胃里暖得发烫,就像这三个月在赵地感受到的暖意一样。

第二章 布包里的期许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田伯他们就收拾好行囊,准备去见素问姑娘。昨天素问让人来传话,说要在药田边的晒谷场给他们送些东西,让他们务必过去。

晒谷场在药田的南边,铺着平整的黄土,旁边堆着去年的麦秆,还晒着些刚收的金银花,远远望去,一片青白,香气扑鼻。素问已经到了,身边站着两个学徒,地上放着十个鼓鼓囊囊的布包,每个布包上都贴着一张小竹片,上面用墨笔写着字。

“田伯,各位乡亲,一路辛苦了。”素问见他们来,笑着迎上来,她今天穿了件素色的布衫,头发用木簪挽着,看起来和普通的赵地女子没什么两样,可田伯知道,就是这个女子,不仅医术高明,还懂种植,帮着赵地的药农解决了不少难题。

“素问姑娘客气了,这三个月,多亏了您和老周的指点,我们才能学到这么多本事。”田伯拱手道谢,其他几个齐国农人也跟着行礼。

素问摆摆手,指着地上的布包说:“这些是我让人准备的药材种子,有甘草、板蓝根、枸杞,每种都选的是去年药田里长得最好的,适应性强,就算齐地的土壤和赵地不一样,应该也能种活。”她拿起一个布包,递给田伯,“您看,这包是甘草种子,去年春天药田遭了旱灾,别的地块的甘草都蔫了,就这块地的还长得好,后来我们留了种,今年播下去,长势还是最好的。”

田伯接过布包,入手沉甸甸的,布包是粗棉布缝的,上面的竹片写着“甘草种,宜半阴,忌涝”。他打开布包看了看,里面的甘草种子颗粒饱满,呈黄褐色,带着淡淡的药香。“素问姑娘,您这太费心了。”田伯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这些种子都是药农们精心挑选的,是赵地药田的宝贝。

“应该的。”素问又拿起一个布包,递给阿禾,“这是板蓝根种子,齐地多盐碱地,板蓝根耐碱,您回去可以先在小块地里试种,要是土壤碱气重,就按老周教的,掺点海水煮盐的废料,能改良土壤。”阿禾接过布包,用力点头,他记得老周说过,用海水煮盐的废料改良盐碱地,还能种决明子,他回去也要试试。

其他几个齐国农人也纷纷接过布包,每个布包上的竹片都写着种子的习性和种植要点,看得出来,素问是花了心思的。“这些种子,你们带回齐地,要是种的时候遇到难处,不管是土壤的问题,还是虫害,都可以遣人来赵地报信,我和老周都会帮忙想办法。”素问看着他们,眼神真诚,“种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慢慢摸索,你们有什么经验,也可以写信告诉我们,咱们互相学习。”

“一定,一定!”田伯连忙答应,他心里清楚,素问这是把赵地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了,不仅给了种子,还说了方法,甚至愿意后续帮忙,这样的情谊,他这辈子都忘不了。

正说着,老周也来了,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些晒干的草药,有金银花、菊花,还有些甘草片。“这些是给你们路上用的,金银花泡水喝,能清热,甘草片含在嘴里,能生津。”老周把竹篮递给田伯,“路上小心,别着凉。”

田伯接过竹篮,眼眶有些发热。他看了看身边的阿禾,又看了看其他几个齐国农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舍。这三个月,他们在赵地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还收获了这么多情谊,这些,都比任何种子、任何竹简都珍贵。

“时候不早了,你们该启程了。”素问看了看天,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在药田上,把叶片上的露珠照得亮晶晶的,“我让衙役帮你们雇了马车,已经在村口等着了。”

田伯他们跟着素问往村口走,路过药田时,忍不住放慢了脚步。这片药田,他们太熟悉了——东边的田埂下,阿禾种过决明子;西边的地块,他们跟着老周种过金银花;南边的晒谷场,他们一起晒过药材。三个月的时光,就像这药田里的草一样,不知不觉就长满了心头。

到了村口,马车已经停在那里了,是两辆牛车,车辕上绑着草绳,用来固定行囊。衙役们帮着把布包、竹简还有行囊搬上车,阿禾小心翼翼地把那几株决明子放在车座旁,用湿麻布裹好,生怕碰坏了。

“那我们走了,素问姑娘,老周,各位乡亲。”田伯翻身上车,对着素问和老周拱手,声音有些哽咽。其他几个齐国农人也纷纷上车,对着他们挥手。

“路上保重!”素问和老周也挥手,阳光照在他们脸上,暖得像春天的风。牛车慢慢动了起来,田伯回头望去,只见素问和老周还站在村口,药田在他们身后铺展开来,一片青绿,就像他们在赵地收获的希望一样。

第三章 篝火与星子

牛车走了大半天,到了傍晚,才到了离邯郸城五十多里的驿站。驿站不大,只有几间土房,院子里有个石碾,还有一堆柴火。田伯他们决定在驿站住一晚,明天一早再赶路——这是他们在赵地的最后一晚了。

驿站的驿卒很热情,给他们烧了热水,还借了灶台让他们做饭。阿禾去附近的集市买了些面粉和蔬菜,老周之前给的芝麻种,他抓了一小把,打算和面粉一起做饼。田伯则在院子里搭了个篝火,柴火是驿卒给的,干燥的杨树枝,一点就着,“噼啪”地烧着,把院子照得通红。

其他几个齐国农人也没闲着,有的帮着阿禾揉面,有的坐在篝火旁,整理白天素问给的布包,还有的拿出抄录的竹简,借着篝火的光,再看一眼上面的字。“你看这卷‘虫害防治’,老周标注的‘尺蠖用桐油草木灰’,我回去得好好记着,齐地的菜田也常长这虫。”一个农人指着竹简,对身边的人说。

阿禾把饼放进锅里烙,面粉里掺了芝麻,烙的时候,香气飘得满院子都是。“叔,饼快好了,你们先尝尝。”阿禾拿起一个刚烙好的饼,递给田伯。饼是金黄色的,咬一口,外酥里软,还带着芝麻的香,田伯吃着饼,想起了在赵地农舍里,老周给他们烤的麦饼,也是这样的香。

篝火越烧越旺,火星子往上飘,落在漆黑的夜空里,像一颗颗小星子。不知是谁先起的头,一个齐国农人哼起了故乡的歌谣,是首关于种田的歌,调子缓慢,歌词里唱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带着齐地的口音,有些拗口,却格外亲切。

其他几个齐国农人也跟着唱起来,声音越来越大,在驿站的院子里回荡。田伯也跟着哼唱,他想起了齐国的家,想起了家里的田,想起了娘做的麦粥,眼眶不知不觉就湿了。这三个月,他在赵地学到了本事,可也想家,现在要回去了,心里却又有些舍不得——舍不得赵地的药田,舍不得老周,舍不得素问姑娘,还有那些热情的赵地农学徒。

就在这时,院子门口传来了一阵笛声,是竹笛的声音,调子悠扬,和齐人的歌声慢慢合在了一起。田伯他们回头一看,只见老周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支竹笛,正对着他们笑。

“老周!你怎么来了?”田伯又惊又喜,连忙站起来。

老周走进院子,把竹笛别在腰上,笑着说:“我跟里正说了,送你们到驿站,明天再回去。”他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些晒干的枸杞和金银花,“给你们路上泡水喝,解乏。”

阿禾连忙给老周搬了个凳子,让他坐在篝火旁。老周坐下,拿起一根柴火,添进篝火里,说:“你们走了,药田东边的那片决明子,我会帮你们看着,等秋天收了籽,要是你们需要,我就遣人送到齐国去。”

“那太感谢你了!”田伯连忙道谢,他知道,老周这是记着阿禾种的那几株决明子,也记着他们的约定。

篝火旁,齐人的歌声还在继续,老周的竹笛也吹了起来。笛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飘出驿站的院子,飘向漆黑的夜空,和天上的星子撞在一起。天上的星子密得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银,晚风裹着饼的香气和柴火的暖香,绕着篝火打了个转,又飘向远方——那是齐国的方向,也是希望的方向。

田伯看着篝火旁的人,看着老周吹笛的侧脸,看着阿禾年轻的笑容,心里突然觉得踏实。他知道,这次回齐国,他们带回去的不只是种子和竹简,还有赵地人的情谊,还有种好庄稼、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老周,明年春天,要是你们赵地的药田需要帮忙,我们一定来!”田伯举起手里的粗瓷碗,里面盛着温好的米酒,对着老周说。

老周也举起碗,和他碰了一下,笑着说:“好,我等着你们来,到时候,咱们一起种金银花,一起收枸杞!”

米酒入喉,暖得人心头发烫。篝火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笑意。这一晚,没有人提起离别,只有歌声、笛声,还有对未来的期许,像篝火里的火星子一样,在夜色里闪闪发光。

第四章 晨光中的送别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透,田伯他们就起来了。老周已经帮他们把行囊搬上了牛车,还在车辕上绑了一袋麦饼,说是让他们路上吃。

“时候不早了,该启程了。”老周看着田伯,眼神里满是不舍,却还是笑着说,“回去以后,好好种庄稼,要是有好消息,别忘了写信告诉我们。”

“一定,一定!”田伯用力点头,他走到牛车旁,最后看了一眼驿站的院子,看了一眼老周,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阿禾也走到老周身边,把一个小布包递给老周:“周叔,这是我在田埂上种的决明子籽,您留着,明年春天种在药田边,就当是我还在这儿陪着您种庄稼。”

老周接过布包,紧紧攥在手里,眼眶有些红:“好,我留着,明年春天就种,等长出来了,我就跟它们说,这是阿禾种的。”

牛车慢慢动了起来,田伯和阿禾他们坐在车上,对着老周挥手:“老周,再见!”“周叔,您多保重!”

老周也挥手,跟着牛车走了几步,直到牛车拐过路口,再也看不见了,他才停下脚步。手里的布包还带着阿禾的体温,里面的决明子籽硌着手心,像一颗颗小小的希望。

牛车在路上走了半个多月,终于回到了齐国。田伯他们刚进村子,就被乡亲们围了起来,大家都想知道,他们在赵地学到了什么本事,带回来了什么好东西。

田伯打开行囊,把抄录的竹简拿出来,给乡亲们看;阿禾则小心翼翼地把那几株决明子种在自家的田埂下,还把素问给的甘草种子、板蓝根种子分给大家,教他们怎么种,怎么辨土性,怎么治虫害。

过了几个月,齐国的药田里长出了嫩绿的甘草苗、板蓝根苗,阿禾种的决明子也长得郁郁葱葱。乡亲们看着长势喜人的药田,都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说:“田伯,阿禾,还是你们去赵地学的本事管用,这药田的收成,肯定比往年好!”

田伯看着药田,想起了在赵地的三个月,想起了素问姑娘,想起了老周,想起了那夜的篝火和歌声。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赵地和齐国的农人,还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种出更好的庄稼,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天晚上,田伯给赵地写了一封信,信里说:“素问姑娘,老周,我们带回的种子都种活了,乡亲们都很高兴。等秋天收了药,我们就遣人把最好的药材送到赵地去,也让你们尝尝齐国的药香。”

信写完,田伯把它交给驿卒,看着驿卒骑马远去,消失在夜色里。他抬头望向天空,天上的星子和在赵地驿站那晚的一样亮,仿佛又听到了齐人的歌声和老周的笛声,交织在一起,飘向远方,飘向赵地的方向——那里,有他们的朋友,有他们的希望,还有一段难忘的岁月,藏在归囊里,载着春天,永远留在了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