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95集:药材初收,品质惊人

金英满田时

晨光刚漫过赵地药田的田埂,露水还凝在金银花的花苞上,像撒了把碎星子。老周蹲在田垄边,指尖捏着朵青白相间的花苞转了半圈,花蒂便轻轻断在手里,他抬头朝身后的十几号人喊:“记好了,得选这种‘二白期’的,瓣尖带点青,捏着硬实,开了口的香气就跑了,晒出来也没分量。”

他身后的齐人阿仲赶紧把这话记在竹片上——这是他来赵地学种植的第二十七天,竹片上已经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从“春分播种时行距要留三尺”到“谷雨浇肥得用发酵的豆饼水”,每一条都是他亲手刻的,边缘被指尖磨得发亮。

阿仲原本是齐国胶东的药农,去年引种了三亩金银花,到采收时才发现,枝上结的花苞又小又瘦,晒完后一亩才收得二十来斤,还尽是黑尖的,药铺收的时候压着价,最后算下来,还不如种麦子划算。这次跟着商队来赵地,本是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思,没成想刚到药田就被震住了——赵地的金银花株比齐地的高半尺,枝桠上密密麻麻挂满了花苞,连叶片都透着油亮的绿。

“阿仲,发啥愣呢?”旁边的赵人狗蛋用胳膊肘碰了碰他,“快采啊,这露水一晒透,花苞就软了。”狗蛋手里的竹篮已经装了小半,他采得快,指尖翻飞间,一朵朵花苞就落进篮里,没一朵碰坏的。阿仲赶紧回过神,学着老周的样子,捏住一朵花苞轻轻转了转,花蒂果然断了,带着点清甜的香气扑进鼻腔,比他去年采的那些淡寡的味道浓多了。

只是他手生,刚采了没几朵,就不小心把一朵花苞捏破了,淡黄色的花蕊露出来,他急得额头冒汗。老周正好走过来,看见他这模样,倒没怪他,只是拿起那朵破了的花苞说:“没事,刚开始都这样。你看,咱这新法种的,花苞比寻常的厚,就算破了点,晒出来也还能用,就是卖相差点。”他指着旁边的一株金银花,“你再看这枝桠,咱开春的时候剪过‘徒长枝’,就留三四个主枝,养分都供到花苞上了,不像以前,枝长得疯,花苞却没劲儿。”

阿仲顺着老周指的方向看,果然,每株金银花的枝桠都修剪得整整齐齐,主枝粗壮,侧枝上每隔两寸就挂着个花苞,不像他在齐地种的,枝桠乱蓬蓬的,养分都被杂枝抢了去。他想起在家乡时,为了让金银花长得快,还特意多浇了些水,结果根都涝了,现在才明白,老周说的“水要见干见湿”不是随便说说。

太阳慢慢升起来,露水渐渐收了,药田里的人也多了起来。赵地的农人们大多带着竹篮和布巾,有的负责采摘,有的负责把满篮的花苞倒进田边的竹匾里。齐人们跟在后面,有的学采摘,有的帮着抬竹匾,偶尔还会问些问题——“周伯,这花苞采下来后,得马上晒吗?”“要是遇上阴雨天,咋保存啊?”老周都一一答了,还特意让狗蛋把晒花的竹匾摆成“人”字形,“这样通风好,晒得匀,要是堆在一起,容易捂出霉点。”

阿仲帮着抬竹匾时,手指碰了碰竹匾里的花苞,硬实得很,不像他去年采的那些,一捏就软塌塌的。他偷偷数了数,一竹匾大概能装两百多朵,而这样的竹匾,一亩地能采个二十来匾,算下来,亩产怕是真能像老周说的那样,比往年翻一倍?他心里犯嘀咕,却不敢说——毕竟去年在齐地,他也是这么盼着,最后却落了空。

一直忙到日头偏西,第一批采摘的金银花终于都倒进了晒场的竹匾里。晒场在药田旁边的高地上,铺了层细沙,竹匾一排排摆着,远远看去,像一片青白相间的海。老周让人在晒场周围插了几根竹竿,挂着细布帘,“这是防鸟雀的,它们也爱啄这花苞,去年没挂帘,损失了不少。”

阿仲蹲在晒场边,看着竹匾里的金银花,突然想起临行前,妻子塞给他的那袋自家种的金银花干,颜色发暗,还带着点潮气。他当时还跟妻子说:“要是赵地的法子真管用,明年咱也这么种,到时候让娃也能吃上白面馒头。”现在看着眼前的花苞,他心里的希望又冒了出来,比晒场里的阳光还暖。

接下来的三天,天公作美,都是大晴天。农人们每天清晨去采摘,上午把新采的花苞倒进竹匾,下午就拿着长柄的木耙,轻轻翻动竹匾里的花,让每一面都能晒到太阳。阿仲跟着学翻花,木耙的力度得轻,不然容易把花苞弄碎,他练了两次才找到窍门,翻完一匾花,额头上全是汗,却不觉得累——他总想着,多学一点,回去就能多帮乡亲们一点。

到了第四天,晒好的金银花干终于可以收了。老周让人把竹匾里的花倒进大竹筐,然后搬来一杆旧秤,秤杆上的铜星已经有些磨损,却是药田里用了十几年的老物件,准得很。“先称这筐!”老周说着,把竹筐挂在秤钩上,慢慢移动秤砣,直到秤杆平了,他眯着眼看了看秤星,突然提高了声音:“三十五斤!”

周围的人都惊呼起来。狗蛋挠了挠头,笑着说:“去年这时候,一筐最多也就二十斤,今年这新法是真管用!”阿仲赶紧凑过去看,秤杆上的秤砣停在“三十五”的星位上,一点都不差。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又想起自家那三亩地,要是按这个产量,明年就能收一百多斤,卖的钱足够给娃买新衣裳,还能再添一头牛。

接下来的几筐,重量也都在三十斤上下。最后算下来,这一亩地的金银花,晒干后竟收了两百一十斤——比往年的一百斤整整翻了一倍还多!阿仲站在旁边,看着老周在竹片上刻下“亩产二百一十斤”,手都有点抖,他赶紧也拿出自己的竹片,一笔一划地刻下这个数字,刻得格外用力,竹片的边缘都被刻出了小毛刺。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车的声音。众人抬头一看,是邯郸城里最大的药铺“仁心堂”的掌柜王老头,他穿着件青布长衫,手里拿着个小布袋,身后跟着两个伙计,推着辆小推车。“周老哥,听说你家的金银花收了,我特意来看看!”王老头老远就喊,脸上带着笑。

老周赶紧迎上去:“王掌柜,快过来看看,今年这品相,保管你满意。”他说着,从竹筐里抓了一把金银花干递给王老头。王老头接过,先凑到鼻子前闻了闻,然后用手指捏起一朵,轻轻捻碎,淡黄色的粉末落在手心,香气更浓了。

“好!好!”王老头连说了两个“好”,“你看这颜色,青白透亮,没有黑尖;再看这粉末,细腻得很,说明晒得透。往年你这金银花,我最多给八十文一斤,今年这品相,我给一百六十文!”

这话一出,周围的农人们都炸开了锅。狗蛋的娘手一拍大腿:“一百六十文!那我家两亩地,今年就能多赚二十多两银子!”阿仲更是愣在原地,他去年在齐地卖金银花,才四十文一斤,还没人愿意多要,今年赵地的能卖到一百六十文,竟是齐地的四倍!

王老头看着众人的反应,笑着说:“不是我给得高,是这花确实好。我昨天去别的药田看了,没一家能比得上你这的,我收回去,不管是入药还是做花茶,都能卖个好价钱。”他转头对身后的伙计说:“把车上的银子搬下来,今天先收五十斤,剩下的我明天再让人来拉。”

伙计们赶紧搬银子,白花花的银子倒进老周手里的布袋子里,沉甸甸的。老周掂了掂袋子,对王老头说:“谢了王掌柜,明年我这药田再扩两亩,到时候还卖给你。”

王老头刚走,阿仲就拉住了老周的胳膊,声音都有点颤:“周伯,这……这新法真能让金银花长得这么好?我回去要是按你教的种,也能有这产量吗?”

老周拍了拍他的手,笑着说:“咋不能?你记着我教你的那些:播种时行距要够,施肥要用发酵的有机肥,枝桠要及时修剪,浇水别浇太多。你们齐地海边多,土壤有点盐碱,你回去可以先在地里撒点草木灰,中和一下,保准能行。”他说着,从屋里拿出一小袋金银花种子,递给阿仲,“这是今年新收的种子,比你去年带的那些好,你回去先试种半亩,有啥问题,就遣人来赵地问我。”

阿仲接过种子袋,袋子是粗布做的,上面还绣着朵小小的金银花,他紧紧攥在手里,像是攥着个宝贝。旁边的齐人阿福凑过来说:“阿仲,回去咱也按这法子种,到时候咱胶东的金银花,也能卖到一百六十文一斤!”

阿仲点了点头,眼睛却看着满田的金银花,突然想起临行前,村里的老张头拉着他的手说:“阿仲,你要是能学到真法子,咱村的药农就有救了。”那时候老张头的眼里满是期盼,就像现在药田里的农人们一样。

傍晚的时候,老周杀了只自己养的鸡,还炖了锅杂粮粥,邀请齐人们一起吃饭。饭桌上,阿仲端着粗瓷碗,突然站起来说:“周伯,各位兄弟,我回去后,一定把在这里学到的都教给乡亲们,让咱齐地的金银花,也长得像赵地的一样好!”

老周笑着举起碗:“好!我等着你们齐地的好消息,到时候咱再互相学学,让两地的药田都能丰收!”

众人都举起碗,粗瓷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夕阳正落在晒场的竹筐上,把金银花干染成了金黄色,像撒了层碎金。阿仲看着窗外的景色,心里突然有了个念头:等明年齐地的金银花丰收了,他一定要请老周和赵地的农人们去胶东看看,看看那里的药田,也开满青白相间的金银花。

吃完饭,阿仲拿出自己的竹片,在最后面刻下了一行字:“赵地学法,归乡传艺,愿金英满田,两地共富。”刻完后,他把竹片贴身放好,仿佛这样,就能把赵地的阳光和药田的香气,都带回齐国去。

夜里,阿仲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脑子里全是药田的景象——清晨的露水,晒场的竹匾,还有老周教他的那些种植法子。他想着,明年这个时候,齐地的药田里,也会有很多人在采摘金银花,也会有孩子围着晒场跑,喊着“今年的花长得真好”。

他摸了摸贴身的竹片,又摸了摸那袋种子,嘴角忍不住往上扬。月光从窗户缝里照进来,落在他的手上,像极了药田上的露水,温柔又明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