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85集:传习所教材,编撰成书

《医官必读》编撰记:一纸书卷载仁心

晨光透过传习所的木窗,洒在摊开的竹简上,李伯握着毛笔的手悬在半空,笔尖的墨汁在竹简上晕开一小团深色。他抬头看向素问,声音带着几分斟酌:“药理卷中‘药材性味归经’部分,是否要补充去年从燕国传来的‘防风’用法?毕竟去年冬季伤寒,这味药救了不少人。”

素问正俯身整理治疗卷的草图,闻言直起身,指尖划过桌上堆叠的医案:“应当加。不仅要写用法,还要标注产地差异——燕地防风根粗,药性偏烈,赵地防风须细,更适合孩童服用。”她转头看向围在桌旁的学徒,“你们也说说,过往诊治中,哪些经验该写进书里?”

跛脚少年阿禾立刻上前一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他记录的病例:“去年漳水疫后,有村民得了‘后遗症’,总咳血,后来用姑娘教的‘百合固金汤’才好。这方子该放进治疗卷的‘肺痨篇’,还要写明‘忌生冷’,不然药效会减。”

另一名学徒周墨点头附和,同时铺开自己绘制的药材图:“我画了‘穿心莲’的图谱,叶片脉络、根茎形状都标清了,还加了采收时间——必须在花开前采,不然清热解毒的药效会散。之前有乡医误在花后采,治不好病还以为是药材没用,这细节得写进药理卷。”

素问接过图谱,仔细翻看后笑了:“周墨的图比上次精准多了,就按这个样式,把《赵地药材全谱》里的常用药都画进药理卷。李伯,诊断卷的‘四诊法’部分,你再补充些‘辨伪’的技巧,比如‘望诊’时,如何通过舌苔颜色判断是真热证还是假热证,免得学徒们日后误诊。”

李伯应声记下,又指着诊断卷的初稿问:“‘脉诊’部分,要不要把‘妇人孕脉’和‘小儿脉’单独列出来?孩童脉搏快,妇人孕期脉滑,初学者容易混淆。”

“要分!”素问加重语气,“上次有个学徒把孕妇的滑脉当成了‘痰饮证’,差点开了逐水的药,还好被你及时拦下。这事要写成案例,放在诊断卷的‘误治警示’里,让所有人都记住——行医半点马虎不得。”

接下来的三个月,传习所成了最忙碌的地方。白日里,李伯带着学徒整理医案,将“外伤先止血再清创”“骨疽用骨碎补配黄酒”等实操经验逐条梳理;素问则忙着审核各卷内容,常常挑灯夜读,在竹简边缘批注修改意见。有次她发现防疫卷里“隔离棚搭建”的描述不够详细,连夜画出图纸,标注“棚高需三尺,间距两尺,通风口朝东避风寒”,还特意注明“每日用艾草熏两次,熏后开窗透气半个时辰”。

夜间的传习所,总能看到学徒们伏案抄写的身影。阿禾的腿不方便,便坐在靠近灯盏的位置,一笔一划地抄录治疗卷的药方,遇到复杂的药材名称,就用小刀在竹简侧面刻下记号,方便日后核对;周墨则专注于绘图,为了画准针灸铜人的穴位,他特意借来魏地医官送的铜人,对照着在纸上反复描摹,连“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这样的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这天午后,素问正在核对防疫卷的边境案例,突然听到院外传来争执声。她出门一看,只见两名学徒正为“消毒时该用沸水还是艾草”争得面红耳赤。穿蓝布衫的学徒说:“边境关卡查出来的可疑人员,衣物必须用沸水煮,艾草熏根本杀不死病毒!”穿灰布衫的学徒却反驳:“去年寒冬,边境水结冰,总不能让士兵用冰水煮衣服吧?艾草熏虽然慢,但方便携带,适合野外使用。”

素问走上前,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从桌上拿起防疫卷的初稿:“你们看,这里写了‘因地制宜’——平原关卡有水源,就用沸水消毒;山地关卡缺水,就用艾草加烈酒熏。行医不是死记硬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她顿了顿,又道,“把你们刚才的争论整理成案例,加进防疫卷的‘实操问答’里,让其他学徒也明白这个道理。”

随着编撰工作推进,书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药理卷不仅收录了百余种药材的性味、用法,还加入了“药材储存技巧”,比如“当归需用柏树叶包裹防潮,黄连要放在通风干燥处防霉变”;诊断卷详细讲解了望、闻、问、切四诊的要点,附带了“常见病症鉴别表”,比如“高热伴皮疹可能是疫症,高热伴头痛可能是伤寒”;治疗卷除了药方,还新增了“药材深加工图谱”,从药膏熬制到药丸制作,每一步都有图文说明;防疫卷则补充了边境关卡、军营、乡野等不同场景的防疫方案,甚至包括“秋雨连绵时如何防止营房发霉”“夏季中暑如何快速急救”等细节。

书成之日,传习所的院子里摆满了装订好的《医官必读》。竹简用红绳捆扎,每卷的封面都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卷名,药理卷配着药材图,防疫卷画着隔离棚,显得格外精致。赠书仪式上,素问亲手将书卷递到每个学徒手中,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语气郑重:“这不是普通的书卷,是我们用无数次诊治、无数个日夜换来的经验,更是对百姓的承诺。行医先修德,用药先明理,往后你们带着这本书去乡县、去军营,要记得——每一个药方,都连着一条人命;每一次诊断,都容不得半点疏忽。”

阿禾捧着书卷,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眼眶泛红:“去年我刚来时,连‘风寒’和‘风热’都分不清,是姑娘和李伯一点点教我。现在有了这本书,我去武安分署坐诊,再也不怕遇到疑难病症了。”

之前质疑“外伤先清创”的学徒赵岩,此刻正翻到治疗卷的“外伤篇”,那里不仅详细写了“先用电灼止血,再用烈酒清创”的步骤,还附了他当初论战的案例,旁边批注着“清创不及时,伤口易化脓,拖延救治时间”。他抬头看向素问,声音带着愧疚:“当初我总觉得止血最要紧,忽略了清创的重要性。若早有此书,我也不会走那般多弯路,更不会差点耽误患者的治疗。”

素问笑着摇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进步。不过你们要记住,书中所载皆是过往的经验,真正的学问,仍在诊台与乡野间。往后你们遇到新的病症、新的药材,要记得补充进来,让这本书一直‘活’下去,帮到更多人。”

仪式结束后,学徒们捧着书卷各自散去。李伯走到素问身边,看着院子里散落的红纸,感慨道:“还记得传习所刚成立时,只有十几个人,连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如今有了《医官必读》,往后培养医官,就有了根基。”

素问望向远处的药田,春风吹过,成片的薄荷泛起绿浪。她轻声道:“这本书记载的,不只是医术,更是我们对‘医者仁心’的坚守。希望多年后,当这些学徒成为各地的医官,能带着这本书,把防疫的方法、治病的药方,传到每一个村落,让天下百姓都能有病可医,有药可治。”

夕阳西下,传习所的木窗上,映着学徒们认真研读《医官必读》的身影。竹简上的字迹,在余晖中仿佛有了温度,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也承载着一份跨越时空的医者初心,即将随着学徒们的脚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