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263章 豪赌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第263章 豪赌

作者:小小明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13:56:29

飞行器的轨道修正从来不是单一答案,而是多种策略之间的博弈。不同的修正方式,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推力大小与方向来实现目标。

比如,可以提前修正,用较小的推力逐步拉回轨道;也可以延后修正,用更强的推力一次完成。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能让飞行器回到既定轨道,只是背后的燃料消耗与风险系数截然不同。

由于存在推力器响应延迟和传感器误差,姜蕴宁必须在多种假设下,预先准备多套修正方案——

方案一:精准度最高,但执行条件极为苛刻;

方案二:稳妥可靠,却需要消耗更多燃料;

方案三:风险更大,却具备较强的容错性。

此外,她和顾远舟还必须设计备用方案,以确保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能够立即切换,避免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控制室内,屏幕上不断刷新着运算结果。

当“偏差控制——米级以内”的字样定格在大屏幕上时,整个控制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偌大的控制室只剩下仪器的嗡鸣和数据刷新时的“滴答”声响。

所有科研人员都看懂了这意味着什么。

但没人敢出声,生怕打扰到顾远舟和姜蕴宁。

其实,姜蕴宁刚出现时,不少人对她能否救场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可短短几个小时后,她敏锐的判断力与冷静的推演过程,早已让所有质疑声归于沉寂。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圈。

在场的都是行家里手,一眼就能看出她的能力。

对于模拟结果,两人都沉默了。

片刻后,姜蕴宁盯着屏幕,缓缓开口:“方案一的精度最高——如果执行成功,轨道偏差能被压缩到米级以内。”

飞行器在蓝星轨道上运行时,它们的速度通常在 7.8 km\/s 左右,也就是一秒钟飞行接近 8 公里。在这样巨大的速度下,如果轨道修正后的位置误差能压缩到米级以内,那几乎等于实现了“极其精确”的修正。

而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从卫星部署到空间站对接,从深空探测到战略任务,华国将拥有更可靠、更精准的掌控力。因为能够把误差控制在米级,说明华国的推演模型、算法修正、控制指令以及飞行器硬件的综合实力已经跻身世界最前列。

这也正是顾远舟请求姜蕴宁支援的原因。

回顾天舟五号当年的模拟轨迹,推力切换点和系统状态变量——比如加速度、速度、推力方向——会在某些时刻突然剧烈变化,属于典型的非线性跃迁区。

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姜蕴宁采用滤波机制提前“修整”,平滑计算过程,使整体轨道修正更加稳定可靠。每一次误差的控制,都经过她精密的算法加持。

即使预感姜蕴宁会给他惊喜,但是直到这一刻,最终的模拟结果出来,还是超出了顾远舟的想象。

顾远舟看了姜蕴宁一眼,她反而十分淡定,似乎……见怪不怪。

他再抬头盯向屏幕上的参数,眉头紧锁:“可是,这套方案要求推力器延迟控制在 0.1 秒以内,几乎等于零延迟。”

他的表情充满了不可能。

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如同横亘的鸿沟般宽广。

顾远舟手指轻敲桌面,缓缓开口:“而且燃料喷射量必须精确到毫克级,稍有偏差,就可能让飞行器偏离轨道。”

而轨道偏离最严重的后果是:飞行器完全失控或报废,任务失败,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国际舆论冲击。

他顿了顿,又补充:“姿态调整误差不得超过 0.01°,而窗口期不到一分钟。”

姿态调整指的是控制飞行器在空间中的方向和朝向,而每一个微小角度偏差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姜蕴宁点点头,语气平静:“是的,执行难度极高。”

风浪越大,收获越丰,但风险也同样惊人。

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这套方案的风险几乎等同于豪赌。

在这种关乎成败的局面里,没有人愿意轻易把飞行器押在概率上。

“我们还有时间窗口。”姜蕴宁低声开口,语气沉稳,“建议把所有备选方案都模拟一遍,哪怕概率再低,也要保留数据。最后的选择,交由指挥部定夺。”

她没有把话说尽。真正让她有底气的,是自己在算法和模型优化上的掌控力——她的误差控制精准,往往能比常规预估再收紧一层。只是这种话不必说出来,结果会替她证明一切。

顾远舟目光依旧紧盯着屏幕,心底却略微松了一寸。尽管刚才那套方案风险极高,但至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

听到姜蕴宁的建议,他微微颔首,算是达成了默契。

屏幕上,第二套修正方案的模拟结果随之跳出。曲线线条比刚才平稳得多,燃料消耗、推力矢量和轨道修正区间都一一标注。

姜蕴宁的目光落在燃料消耗上,微微皱眉。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又重新计算了一遍。

数据没有问题。

顾远舟见她停下来,沉声开口:“方案二看起来更稳妥,容错率也比前一个方案高。但问题是——代价是燃料消耗几乎翻倍,一旦执行,我们后续调整的余量会非常有限。”

飞行器上携带的燃料通常非常有限,这是航天任务设计时最严苛的约束之一。

轨道修正时为什么要计算得极其精确?

因为燃料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旦用多了,就少一次修正机会;用错了,整个任务甚至可能提前终止。

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多带点燃料?

火箭要将飞行器送入太空时,燃料本身也是重量。携带太多燃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火箭、更昂贵的发射成本。因此,大多数飞行器只携带“恰好够用”的燃料,保证完成任务,同时避免浪费。

顾远舟盯着曲线停顿了一下,手指在参数上点了点:“所以,这个方案的主要风险在于燃料不足时只能执行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