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210章 出头之日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第210章 出头之日

作者:小小明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13:56:29

莫清文看完名单,眉头微蹙,沉吟几秒后提笔签下自己的名字。

他将文件合上,递给身旁的助理,语气低沉却严肃,“这份名单先送机要室备案,走保密渠道。人事那边只做内部通报,名单不对外公布。”

助理点头。

很快,人事部通过加密渠道向相关部门下发了一份《关于抽调参与重点项目人员的内部通知》:

——内部通知,严禁外传——

鉴于“新一代国产光电设备专项工程”已进入关键攻关阶段, 经研究所领导批准,现对部分具备专业能力及项目经验的技术骨干进行内部抽调。

抽调名单已上报上级主管单位,相关人员将于本周内由项目协调小组通知,安排考核与岗前培训。

请各原单位做好人员工作交接,确保原有任务不受影响。考核优秀者,将纳入项目核心团队,享受专项绩效奖励。

各部门务必严格保密,严禁泄露信息,违者严肃追责。

—— 华国光电设备研究所人事保密组

各相关部门的领导表面上笑嘻嘻,心里却忍不住暗骂。

说得好听,是“抽调”;说难听点,就是一茬接一茬的割韭菜——好苗子被层层割走,底下的只能继续苦撑。

三天后,夜色沉沉,研究所加密通讯终端上,所有名单的人员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一封发自「K-7机密管理科」的内部邮件。

邮件很短,只有三行字:

【通知:光电设备专项任务预选人员】

请于明日8:30前携带有效证件,到b楼西侧A-5218实验区,严禁对外透露此次接触内容。

接收此信即默认签署保密义务。如有疑问,可现场提出。

周启源看到这封邮件时,整个人都兴奋了。

虽然根据上级通知,他来到基地。

他已经在基地待了两天,这段时间里既忐忑又充满期待,心里反复揣摩着接下来的安排。

原本他以为,这种进入“核心组”的机会,就算再熬个几年也未必能轮到自己,没想到这次竟然真的被抽中了。

他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

这种通知——无论是措辞还是签发单位——都显示出项目的重要级别,远远超出日常工作,甚至很可能已经达到了部级立项的高度。只要通过考核,一切都将迎来新的转机。

第二天清晨,b楼A-5218门口气氛格外肃静。

被通知到场的科研人员陆续赶到,没有任何寒暄、没有讨论,只有沉默。他们都知道,今天开始,他们将进入一场不同寻常的考验。

姜蕴宁站在实验区入口,身穿剪裁利落的中性风外套,神情沉着冷冽,眼神一如既往的冷静淡漠。

她今日亲自主持这场考核。

她实在太安静、太冷淡了——以至于当众人陆续抵达时,看到这个比大多数人还年轻的女人,无不默认她也是被选中的参与者之一。

没人想到,她才是主考官。

姜蕴宁垂眸看了眼腕表,08:25。还有五分钟,实验区大门将准时关闭。

迟到者,将被直接淘汰,不做任何解释,也无申诉通道。

她抬起头,目光清冷地扫过众人:“人齐了。欢迎来到第一阶段。”

“我是你们的主考官,姜蕴宁。”她语气平稳却带着压迫感,“从现在开始,所有人按门口贴纸编号入场。你们将不再使用姓名,不区分职务、职级,也不参考过往履历——今天,只看一件事:谁,能通过考核。”

她说完,视线再次扫过在场的八人。

每个人神情专注、仪表整洁,站姿端正,精神饱满——显然,他们已经通过了第一道无形的门槛:时间观念与纪律意识。

周启源目光锁定站在最前方的姜蕴宁,脑海中记忆瞬间与眼前重叠——居然,是她!

他,见过姜蕴宁。

当时他在读研究生,周末和同在京市读大学的高中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电影结束后,其中几位同学发表了些关于电影和烈士们的不当言论,被当场犀利回击。

而回击的人,是姜蕴宁和她的朋友。

虽然那时周启源没有插话,但他始终记得那一幕,也记住了她——站在灯影之下、眼神坚定的姜蕴宁。

她当时身穿一袭改良旗袍,典雅而自信,气质脱俗,至今仍清晰如昨。

与如今干练的中性外套形象判若两人。

从那以后,他便渐渐疏远了那些高中同学,对他们的邀约也一概拒绝。

没想到,此时此刻,竟又在这样的场合与姜蕴宁重逢。

刚才她眼神随意地扫过自己,显然没有认出他。

这让周启源心中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既庆幸她忘了自己,不会因此为难自己;还是遗憾她忘记他,自己如此平凡。

他收回思绪,跟着众人一起走进实验区。

A-5218实验区的大门缓缓闭合,沉重的合金门在身后“砰”地一声合上,仿佛隔断了外界所有的声音与干扰。

偌大的场地被划分为三个考核区域,分别对应“系统设计”“材料适配”“故障推演”三大模块。

光刻机不是靠几篇论文就能撑起来的项目。它牵涉系统统筹、材料基础和工程实战三方面能力,每一项都缺不得。能在这三方面都具备高度协同力的人,凤毛麟角。

为了找到这样的人,姜蕴宁从研究所数据库里筛选出过去五年在系统建模、材料工艺、电路优化方向上绩效排名前5%的科研人员,再结合项目经历、突发应对记录、团队协作评价,初步锁定62人。

她进一步压缩名单至14人,最后与莫清文一道敲定八人,进入预选名单。

今天的考核,就是对他们进行预判性组合测试,验证他们能否真正进入项目的第一梯队。

所谓预判性组合测试,就是在正式组建核心团队前,通过模拟任务和高压环境,考察候选人员之间的协同能力、冲突处理能力以及技术互补度等关键因素,为决策层提前筛选出最合适、最可控的团队组合。简单来说,这是一场组织层面的“沙盘推演”,不是单纯寻找最强个人,而是找那些能一起打赢仗的人。

因此,今天的每一项考核都不是单人完成,而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组员通过当场抽签随机分组,完全不给任何准备时间,确保考核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姜蕴宁站在中央,身形笔挺,目光冷静如冰。她只是简单地吐出两个字:

“开始。”

几乎在同一时刻,正前方的主控屏亮起。数十条技术指令、关键参数、模拟故障条件迅速滚动,信息密集如暴雨倾盆,每一帧都考验反应速度与专业深度,仿佛空气都被压缩得无法流动。

周启源深吸了一口气,迅速进入状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