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206章 时间,已所剩无几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第206章 时间,已所剩无几

作者:小小明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13:56:29

秦昊阳指向前方一台设备,“你看,这里的对准误差控制已经压到工艺极限,稍微偏个0.02微米,良率就跳水。每天设备维护和重复校准几乎占了工程师一半精力。”

良率是芯片制造中的一个关键指标,指的是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合格产品”占总产品数量的比例。良率越高,说明制造工艺越稳定,单颗芯片成本越低。

核心设备精度不稳,工程师被迫将大量时间耗在维护和重复校准上,原本应投入工艺改进的空间被严重压缩。而工艺迟滞又加剧了设备老化,使整个系统陷入恶性循环。

姜蕴宁俯身看了看控制面板,目光落在关键参数上,随口问:“你们用的是193nm的浸没式ArF光刻机吧?”

秦昊阳点头道:“是的,193nm浸没式ArF光刻机理论上支持14纳米及以上工艺,我们利用多重曝光技术,勉强实现了7纳米节点的小规模试产,但良率低,远不能满足大规模量产需求。至于更先进的5纳米制程,目前完全无法实现。”

对“苍穹x1”来说,它还能勉强应付。

但到了“苍穹x2”,这台设备的能力,已经完全无法支撑。

更不用说之后的核心芯片制程——它根本迈不过那道制程门槛。

姜蕴宁没应声,视线继续下移,在掩膜台控制界面上停了一秒,若有所思地开口:“掩膜台系统还是老一代的多层驱动结构?”

掩膜台是光刻机中负责精确移动光掩膜的位置系统,要求极高的定位精度和响应速度,以确保图案准确投射到硅片上。当前,国内采用的掩膜台驱动技术相对老旧,难以满足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响应需求,已成为限制芯片制造精度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

还以为姜蕴宁只是来走个过场,没想到她问题一个接一个。

秦昊阳苦笑道:“没错,设备老旧,升级空间有限。姜工,您这是来‘查账’的吧?”

姜蕴宁轻笑一声,目光却依旧盯着那台缓慢运转的设备:“193nm光源本身就接近极限了,要做到7纳米以下,掩膜畸变和热漂移这些问题根本绕不过去。光源功率有限,对准系统又落后,光靠调整工艺根本救不了。”

她转头问秦昊阳:“这台设备还能撑多久?”

“如果‘苍穹x1’继续上量……最多半年,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原本订购的新设备因为灯塔国突然收紧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被全面叫停,先进材料和高端设备的供应被切断。之前大家都没料到灯塔国会突然加码封锁,导致所有新设备的订单瞬间陷入停滞。我们原以为现有设备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准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却没想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缓慢运转的光刻机上:

“而对‘苍穹x2’这类更高规格芯片的需求来说,现在这批光刻机根本跟不上,分辨率和系统稳定性都已经压到了极限。说得直白点,现在的设备已经无法‘看清楚’掩膜版上的关键细节,越复杂的线路,误差越大。”

姜蕴宁点了点头,目光更加坚定:“也就是说,想要真正突破,就得从设备本身动刀,靠工艺参数的小修小补,已经远远不够了。”

时间,已所剩无几。

“苍穹x2”的出现,显然让他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威胁。

走访结束后,姜蕴宁独自坐在控制室,翻阅技术日志,一页页调阅良率波动曲线与关键设备误差记录。数据清晰得近乎残酷:光刻系统的极限,早已不是某个参数的问题,而是整套系统架构落后、性能瓶颈日益加重的系统性崩溃。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EUV光源”、“多重对准系统”、“热场控制”、“平台稳定性”。

那一刻,她心中已有明确方向。

光刻机,必须有人来攻克。

如果没有,那她来。

姜蕴宁离开芯片制造车间后,直奔上级主管部门的办公室。

一个星期后,姜蕴宁现身于华国光电设备研究所。

这所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涉足光刻设备研发的单位之一,长期扎根于193nm ArF系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经验,在机械控制、光学调校等关键环节具备坚实基础。然而在更高阶的EUV领域,却始终难以迈出关键一步。

她随行简约,仅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里面载有“苍穹x2”后期架构模拟器、压缩算法模型及若干关键工艺分析图表,以及一本亲手撰写的技术笔记。两名安保人员默默陪同,这场闭门对接没有对外披露。

她来此,并非寻求配合,而是带着方案而来。

研究所所长莫清文刚收到来自最高层的指示——全力支持姜蕴宁工程师的工作,集中调配所内资源,攻克光刻机技术瓶颈。鉴于当前技术受限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快投入、优先保障、强化攻关,推动国产光刻设备实现关键突破与加速产业化。

他还未完全回过神,助理便敲门进来:“姜工程师到了。”

他眉头微挑,低声道:“姜蕴宁?她亲自来了?”

最近这位年轻工程师在芯片领域声名鹊起,影响力越来越大。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眉头微微皱起。

接着迅速起身,走向会议室,同时低声交代助手:“马上安排接待,调集相关技术团队准备汇报。”

心里却隐隐感到,这场风暴,恐怕才刚刚开始。

会议室里,气氛一度凝滞。

莫清文坐在主位,眉头微皱:“姜工,我们当然理解你带来的项目重要性。但你也清楚,EUV不是简单升级光源或者加几组透镜能解决的事情。产业链不完整、材料不成熟、环境控制还差一个代际。”

“尤其是极紫外反射镜和掩膜污染问题,我们连能做预研的样机平台都没有。”另一位资深工程师补充道,语气中透出一丝无奈。

姜蕴宁没有立刻反驳,她缓缓打开笔记本,投影出一组“苍穹x2”后端封装与投影层布局的数据图。

“各位,我不是来给你们布置任务的。”她语调平静却有压迫力,“我只是来告诉大家,苍穹x3已经跑通测试,x4已立项,x5架构进入预审阶段。而我们现有的光刻平台,连x2都支撑不住。”

屏幕上,一组良率下滑趋势图浮现,其后是一张工艺匹配性热力图,红区几乎覆盖了核心制程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