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205章 专业对口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第205章 专业对口

作者:小小明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13:56:29

隔天上午,会议室。

确定姜蕴宁即将调走时,整个“苍穹”团队都震惊了。

在一个好的脑袋下,“苍穹”终于成长成为了巨人,结果,现在却要把这个巨人的脑袋拿走?

一时间,会议室的空气像是凝固了。

有人不解,有人愤怒,也有人沉默不语。

姜蕴宁一直是那个鼓励“脑洞”的人。她从不轻易否定任何人的思路。哪怕是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她也会认真听完,然后给出那两句永远令人安心的回答——

“这个想法好,我们可以试试能不能研究一下……”

“这个想法也不错,不过我们现在条件不够,先记下来,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

她从不泼冷水,只会点燃新的火花。

久而久之,连那些早已习惯保守和逻辑的老牌科研人员,也在她的影响下变得“不安分”起来,开始主动推翻自己的模型、挑战旧有的假设,仿佛思维又年轻了一轮,甚至更胜从前。

在姜蕴宁的带领下,“苍穹”不仅是一个团队,更像是一座孵化思想的温室——没有禁区,只有方向。

也正因为有她,“苍穹”团队的思维才总是走在技术的边缘甚至前沿。从一纸方案起步,到如今足以撼动行业格局的智能核心系统,“苍穹”的每一步都踩在技术创新的刀锋之上。而姜蕴宁,就是那个不断拓展边界的人。

如今,她却要离开。

以前也有从芯片设计部门调人去芯片制造那边的,尤其是某个模块完成阶段,技术人员支援流片流程,是业内常态。

流片是指将芯片的设计数据提交给晶圆厂,开始真正的物理制造过程。这是芯片研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是从“理论设计”走向“现实产品”的第一步。

但这次不一样。

姜蕴宁不仅仅是某个环节的工程师,她是整个“苍穹”项目的核心人物。眼下,“苍穹x4”方案刚刚通过,团队正紧锣密鼓地迈入模块开发的关键阶段。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核心人物却被调走了……

“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开疆拓土而已。这些年能和大家一起奋斗,我真的很开心。”姜蕴宁站在会议室最前方,目光真诚而温柔。

她明明还很年轻,却总让人忘了她的年纪。

“我们今天的会议,首先是宣布我要调走的事情。其次,是关于接下来工作的交接——由刘致来负责。”

姜蕴宁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语气沉稳而有力,“我相信刘致有能力带领大家继续前进,大家也要多多支持他。”

会议室内响起轻微的回应声。

“我会尽全力做好交接工作,确保所有信息和资源无缝传递。任何问题,大家随时找我。”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相信‘苍穹’团队,未来一定更加辉煌。”

终于,有人小声打破了寂静:“走就走,说不定过几天就回来了……”

语气带着几分不安犹豫,像是在试图说服自己。

这短短一句话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沉积已久的情绪波澜。

毕竟,姜蕴宁可是创造了基地最快进入核心的纪录保持者,她怎么可能没完成任务就灰溜溜地回来呢?

一个星期后,姜蕴宁交接完毕,奔赴下一个战场。

这段时间,她除了安排工作,就是夜里加班加点地研读陈柏然递来的那一沓厚厚资料,努力熟悉新的工作内容。

资料里详细记录了芯片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从高精度工艺要求,到微米级的误差容忍,再到材料性能的极限指标。

这些数据和规范看似冰冷,却无声地揭示着制造过程背后潜藏的无数挑战和变数。

姜蕴宁渐渐意识到,设计蓝图虽已成型,但真正落地成品,需要克服的困难远比她想象得多。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进制程所需的极紫外(EUV)光刻机,目前全球高度依赖少数几家厂商,且存在进口限制。

芯片制造的最大难题往往不在设计,而在制造设备的瓶颈,尤其是被誉为‘芯片制造之眼’的光刻机,它掌控着制程的关键精度。

团队现有设备仍显不足,国产光刻机虽在加速攻关,但距离主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姜蕴宁看着手中的资料,眼神逐渐沉稳而明亮——她知道,自己真正的战场回来了。

表面上,姜蕴宁是团队中公认的芯片设计专家,专注于电路架构与系统优化。然而鲜有人知,她真正的专业优势,并不在设计本身,而在更为基础的设备制造领域。

在德国留学期间,她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系统学习了工程力学与热动力系统等核心课程,训练扎实、理论严谨。她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还深入研究了工程理论在复杂系统集成与优化中的实际应用。这些积累,让她在面对高端设备时,比谁都更有底气。

这是一场更为艰巨的攻坚战,也是“苍穹”项目必须跨越的关键障碍。

姜蕴宁到芯片制造技术中心报到。

虽然她在这里算是新人,但没人敢把她当新人使唤。除了她在圈内“名声在外”,更因为上头早已下达命令,要全力支持她的工作。

在全面了解问题之前,姜蕴宁决定亲自走一趟芯片制造车间。

厚重的防尘服、恒温无尘环境、一刻不停运转的产线——姜蕴宁站在观察区外,隔着玻璃,看着那台早已落后的光刻机缓慢移动。每一次曝光、对准、重复校准,都仿佛在用尽设备的最后一点精度。

姜蕴宁看得出来,产线上的工程师们已经尽力优化流程,很多技术卡点甚至被反复“打补丁”式地解决。但核心设备的能力,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花板。

工作人员秦昊阳领着姜蕴宁沿着洁净走廊缓缓前行,脚步声在空旷的无尘通道中格外清晰。

他边走边介绍,“这台光刻机已经服役多年,核心技术参数几乎锁死,升级空间非常有限。我们尝试过调整曝光时间、光源强度、还有部分光路系统,但效果都很有限,关键还是硬件瓶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