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的清晨,马老板的吊车准时停在农贸市场西侧,车斗里的预制板按序号叠放,玻璃瓦装在纸箱里,外面裹着稻草,防止运输时磕碰。陆衍带着队员们在吊装区铺了木方,防止吊车压坏地面,林薇则拿着图纸,在每个承重柱旁放了序号牌,对应预制板的序号。
“吊装前先检查吊绳,每个绳扣都要系紧,别松了,”陆衍跟吊车司机确认,又让队员们站在吊装区两侧,拉起警示线,“非工作人员别进警示线,预制板下来的时候,别伸手去扶,防止砸伤。”张大爷也在旁盯着,手里拿着靠尺,准备等预制板落下后测平整度。
八点整,吊装开始。第一块预制板被吊起来,慢慢移向西侧的承重柱,陆衍大声喊:“再往左挪3厘米,慢一点!”吊车司机精准调整,预制板稳稳落在两根承重柱之间,林薇赶紧用水平仪贴在板面上,红液线纹丝不动:“平整度没问题!李二哥,赶紧填防水砂浆,把缝填实!”
李二哥带着队员,用抹子把防水砂浆填进预制板的缝里,反复压实,再用湿布擦干净表面的砂浆痕迹:“每道缝都要填满,别留空心,不然下雨会漏水,渗到柱体里就麻烦了。”小陈跟着学,填完一道缝就让李二哥检查,李二哥摸了摸缝里的砂浆:“不错,够实,以后每填一道都自己检查一遍。”
上午十一点,西侧的20块预制板全部吊装完成,张大爷用靠尺测了一遍,所有板体的平整度误差都不到1毫米:“合格!下午吊装东侧的,中间带透光孔的,等玻璃瓦到了再装,别着急。”
正歇着,马老板的另一辆卡车来了,玻璃瓦被卸下来,纸箱打开后,30×30厘米的玻璃瓦透着清亮,马老板递过一块样品:“林同志,你看这玻璃瓦,厚度5毫米,抗摔,透光好,俺特意让工人测试过,下雨不会漏,太阳晒也不会裂。”林薇接过玻璃瓦,对着阳光看了看,透光均匀,没有杂质,又用手敲了敲,声音清脆:“质量没问题,赵文山,记下来,玻璃瓦38片,质量合格,放在东侧材料区,用帆布盖好,别沾灰。”
下午,东侧的预制板也顺利吊装完成,队员们刚要收拾工具,就见管理处的老张赶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林同志,赵卫东去建委反映,说你们的透光玻璃瓦是次品,怕下雨漏水,建委让你们明天带样品去一趟,解释一下。”
林薇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正好,俺们本来就想让建委看看玻璃瓦的质量,明天俺带样品,再带上马老板的质量证明,让建委放心,也让赵卫东无话可说。”陆衍点头:“俺跟你一起去,再带上之前玻璃瓦的测试记录,更有说服力。”
傍晚,赵文山把玻璃瓦的质量证明、测试记录整理好,放进资料袋,又在施工日志上记下:“5月15日,完成防雨棚两侧40块预制板吊装,玻璃瓦38片进场合格;接建委通知,明日需带玻璃瓦样品及证明材料对接,应对赵卫东质疑。”
林薇看着整齐的预制板,心里清楚,明天去建委,不仅是解释玻璃瓦的质量,更是让建委看到红星队的规范——从材料到施工,每一步都有依据,赵卫东的质疑,只会让红星队的口碑更扎实。
……???……???……
5月16日的清晨,林薇和陆衍拎着资料袋、拿着玻璃瓦样品,去县建委找王干事——资料袋里装着马老板的玻璃瓦质量证明、测试记录,还有之前玻璃瓦的采购合同,每一份都清晰明了,林薇甚至还带了一小块浇了水的玻璃瓦样品,证明其防水性。
“王干事,这是赵卫东质疑的玻璃瓦样品,您看,厚度5毫米,透光均匀,没有杂质,”林薇把玻璃瓦递过去,又把浇了水的样品放在桌上,“您摸,水不会渗进去,马老板那边做过测试,连续淋雨24小时,玻璃瓦下方没有渗水痕迹,这是测试记录,马老板签了字。”
王干事接过玻璃瓦,对着阳光看了看,又摸了摸浇了水的样品,果然干燥无渗水,再翻质量证明和测试记录,越看越满意:“你们考虑得真周全,连测试记录都带了,赵卫东就是没中标的气话,他自己的方案里连透光都没考虑,现在倒质疑你们的玻璃瓦质量,真是无理取闹。”
陆衍补充道:“王干事,俺们不仅玻璃瓦质量有保证,施工也规范,预制板吊装的平整度误差不到1毫米,承重柱的垂直度也合格,您要是有空,随时可以去现场看看。”王干事点头:“等忙完这两天,我去现场看看,你们放心施工,赵卫东那边我会说他,不让他再随便质疑你们的材料。”
从建委出来,林薇松了口气,陆衍笑着说:“这下赵卫东没话说了,咱可以专心搞施工了,今天下午把东侧棚顶的砂浆补完,明天就能装中间的透光预制板和玻璃瓦。”林薇点头,摸了摸手腕上的手表,指针指向九点,“咱赶紧回市场,别耽误了施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