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之前们对白芷的崇拜是燎原之火。
那么此刻。
这场火已燃成吞噬一切的恒星耀斑。
视频中那违背物理常识的画面,让白芷的形象从精神偶像彻底升格为人间神话。
一场趋近宗教般虔诚的全球性崇拜,就此拉开帷幕。
东京秋叶原的程序员小哥连夜将白芷的照片设为三重加密的电脑屏保,在社交平台发文:
白芷大人不是偶像,是活着的神明!从今天起我的代码将注入守护的意志!#芷兰永生#
…
华尔街的分析师小姐姐直接将自己的交易系统命名为白芷算法,她在专业论坛写道:
真正的风险控制,是让自己的投资组合像白芷守护家人一样固若金汤。
…
最为极致的,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举动。
他们在官网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挂出电子倒计时牌,上面显示着:
“白芷防护力场原理逆向工程进度:0.0001%。”
“预计破解时间:永远。”
实验室主任在日志中坦言,他们面对的是认知维度的差距,是“神之领域”的奥秘。
…
而硅谷的“白芷算法研究会”则试图以科学解构神性。
他们投入巨资分析白芷的微表情,发布了一份看似荒诞却异常严肃的报告:
白芷女士嘴角0.1像素的上扬,与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率下降3.7%存在相关性。
……
这些看似分散的、发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崇拜行为,起初只是个体的情感宣泄。
但很快,人们发现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共通的、强大的精神内核。
这种内核开始自我凝结、升华,逐渐形成了一套可以被效仿和践行的行为准则与价值体系——
“芷兰主义” 应运而生,并如文化浪潮般席卷全球。
在旧金山。
初创公司CEO马克的办公室出现了一块醒目的挂牌。
上面刻着被视为企业信条的“芷兰三诫”:
专业极致、
休戚与共、
静水深流。
他将其解构为可执行的标准:工程师的代码提交前必须经过三道交叉评审,视为“专业极致”;
公司利润的5%自动注入员工互助基金,视为“休戚与共”;
而管理层遭遇项目挫折时,需在24小时内提交“静心复盘报告”而非问责,视为“静水深流”。
甚至公司的“白芷特饮”都能监测心率、提示休息。
…
在瑞士
一家顶级医疗研究中心。
脑外科专家莱娜博士将“芷兰精神”融入手术室。
她主导的“白芷精度”手术方案,要求术前模拟演练必须达到100%的精准路径规划。
并将手术中的实时监测数据与远程专家库即时校验,将可控风险降至无限趋近于零。
“我们无法拥有白芷署长的超级大脑。”
莱娜在医学期刊上写道:
“但我们可以效仿她那种将精准变为本能的职业操守,这是对生命最高的敬畏。”
…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联合多家科技企业。
共同发起了“希望工程·芷兰班”项目。
该项目不仅为偏远地区学校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更核心的是一套“芷兰精神”激励体系:
学生通过AI学习平台完成“知识闯关”,每解锁一个难度等级,系统会推送一段白芷关于“坚持”、“探索”的演讲音频作为奖励。
项目发起人说:
“我们想传递的是——”
“白芷姐姐守护着世界,而你们,通过学习,终将拥有守护自己未来的力量。”
…
在大学校园。
《白芷外交辞令的博弈论分析》已从选修课升级为跨学科公开课。
哲学系学生研究其“底线思维”中的伦理观。
计算机系则尝试将她在危机中的“非对称应对策略”建模为AI算法。
这不再是简单的偶像崇拜,而是对一种顶级思维模式的拆解学习。
…
在非洲的援建工地,中国工程师与当地工人之间出现了一套独特的“芷兰工作法”。
例如,在检查工程质量时,双方不再用“合格”或“不合格”。
而是使用“达到白芷标准了吗?”这样的问话。
这套源于崇拜的语汇,不经意间成为跨越文化的质量共识和信任纽带。
……
然而,这股已演变为文化浪潮的崇拜,其最汹涌的支流,也最直接地涌向了白芷本人。
她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瞬间变成了一个奇特的数字许愿池。
每天涌入数以万计的留言。
内容从庄重到荒诞。
无不折射出她在公众心中复杂而神圣的形象。
【尊敬的白芷女士,下周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考试,请您赐予我冷静与智慧。】
【白芷大人,我喜欢一个人三年了,求您给我表白的勇气。】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封印有王室徽章的精美邀请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