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68章 明镜照世皆欢颜,商路通达利万民

镇北城的格致工坊里,陈默正对着一面打磨光滑的铜镜发愁。镜面虽能照出人影,却模糊泛黄,像蒙着一层薄雾。“苏相,这铜镜磨得再亮,也赶不上西域传来的‘琉璃镜’清楚,可那琉璃镜太贵,寻常百姓根本买不起。”

苏砚秋拿起那面铜镜,又看了看桌上一块从西域商队换来的琉璃镜——后者映出的发丝都根根分明,只是巴掌大的一块,竟要一两银子。“为何不自己造?”他忽然道,“格致课里讲过‘玻璃’的制法,用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熔炼,冷却后打磨,未必不如琉璃镜。”

陈默眼睛一亮:“您是说,用咱们自己的法子造‘玻璃镜’?”

“不仅要造,还要造得又好又便宜。”苏砚秋指着工坊里的水力研磨机,“让工匠们试试,先用熔炉炼玻璃,再用水力机打磨,批量生产,成本定能降下来。”

消息传开,格致工坊的工匠们来了劲。他们按苏砚秋给的配方,将石英砂与纯碱按比例混合,投入改良后的煤炉——这煤炉是军工厂淘汰的旧设备,改造后温度更高,能将原料熔成清澈的玻璃液。冷却后的玻璃块被送到水力研磨机上,砂纸从粗到细反复打磨,最后涂上一层锡汞合金,镜面顿时变得光亮如新。

半个月后,第一面“大明玻璃镜”诞生了。一尺见方的镜面,照人清晰无比,连眼角的细纹都看得真切。陈默捧着镜子,激动得手都在抖:“苏相您看!比西域的琉璃镜还亮!”

苏砚秋让人核算成本,不算人工,每面镜子仅需三十文钱。“定价五十文,先在镇北城试卖。”他对秦风说,“让商队带些去洛阳,看看京城的反应。”

镜子摆在镇北城的商铺里,立刻引起轰动。匈奴妇女摸着镜面,第一次看清自己的模样,忍不住惊呼;汉人姑娘们围着镜子比量新做的衣裳,叽叽喳喳笑个不停;连最吝啬的粮商也买了一面,说要挂在账房里,算账时照照自己有没有走神。

“这镜子真神!”李老汉的儿媳妇捧着镜子,给婆婆梳发,“娘您看,您的白头发都梳顺了!”老太太眯着眼笑,皱纹里都透着欢喜。

三天时间,镇北城的试卖镜子就被抢购一空。乔家粮栈的少东家乔松见了,当即找到苏砚秋:“苏相,这镜子是好东西!我愿出银子,在洛阳开‘明镜坊’,包销全国!”

苏砚秋与他定下协议:格致工坊负责生产,乔家负责销售,在各州郡设分店,售价统一为五十文,利润双方均分。“但有一条,”苏砚秋叮嘱道,“每年要拿出三成利润,补贴给经世大学的格致课,让他们研发更好的镜子。”

乔松满口答应,带着第一批镜子赶回洛阳。“明镜坊”在洛阳开业那天,门都被挤破了。仕女们争相购买,说要用来描眉画鬓;商铺掌柜们 bulk 购入,挂在店里当“招牌镜”,引得路人驻足;甚至连皇宫里的嫔妃都派人来买,说比宫里的铜镜清楚百倍。

镜子的热销,带动了格致工坊的扩张。陈默又研发出“穿衣镜”“梳妆镜”“便携镜”等款式,最大的穿衣镜有一人高,要四五个工匠抬着卖;最小的便携镜能揣在袖袋里,成了书生、商贩的新宠。

工坊里的匈奴工匠也学会了制镜手艺,他们打磨的镜面格外光滑,陈默便让他们专门负责“细磨”工序,工钱比放牧时高了三倍。“苏相,”一个匈奴工匠捧着自己打磨的镜子,用汉话道,“这比放羊好,手上不磨茧子,还能给孩子买糖吃。”

镜子顺着商路流向全国。南疆的土司夫人用穿衣镜照看新做的丝绸袍,笑得合不拢嘴;西域的商队见了大明镜子,再也不运琉璃镜了,转而采购镜子销往中亚,赚得盆满钵满;海东的渔民在船上挂一面镜子,说能“照妖避邪”,其实是想在出海前看看自己的气色。

苏砚秋巡查郡县时,见各地的“明镜坊”前都排着长队。在云中郡,林文轩正用镜子给牧民讲“卫生”:“照照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勤洗脸不得病。”牧民们听得认真,捧着镜子互相擦拭,成了郡里的新风景。

半年后,格致工坊的镜子产量达到每月一万面,不仅供应国内,还通过西域商路、海东舰队销往海外,换回了大量的白银、香料和良马。兵部尚书拿着镜子的外销账册,对苏砚秋笑道:“这镜子比大炮还厉害!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外邦知道我大明的厉害!”

苏砚秋却更看重镜子带来的细微变化。他在一户寻常百姓家看到,女主人对着镜子教女儿梳头,镜子里映出母女俩的笑脸;在军营里,士兵们用镜子检查军容,铠甲擦得锃亮;在学堂里,先生让学生们用镜子反射阳光,讲解“光学”原理——镜子不再只是照人的工具,更成了传播文明的媒介。

年终岁末,格致工坊总结账目,仅镜子一项就盈利白银十万两,按协议补贴给经世大学的格致课,让学堂添置了新的熔炉和研磨机。学生们用这些设备,又研发出能放大字迹的“放大镜”,帮老秀才们看小字书,成了新的稀罕物。

苏砚秋站在工坊的窗前,看着工匠们将新出炉的镜子装箱,准备发往各地。月光透过窗户,照在镜面上,反射出一片清冷的光,映得整个工坊都亮堂堂的。他忽然觉得,这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人的模样,更是一个时代的面貌——百姓脸上的笑容多了,日子过得更精细了,连空气里都透着一股蒸蒸日上的劲头。

而这,或许就是格致之学的意义——不只是造出新奇的物件,更是通过这些物件,让生活变得更好,让文明得以传播。当一面面镜子挂在千家万户的墙上,照出一张张安稳的笑脸时,这比任何战功、任何政绩,都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富足与安宁。

夜色渐深,工坊的炉火依旧旺盛,映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手中打磨的不仅是镜子,更是一个属于大明的、明亮而清晰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