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6章 笔墨间的征途

槐下田舍 第6章 笔墨间的征途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秋收后的棉田裸露出黑褐的土地,苏砚秋却在堂屋铺开了宣纸。张氏坐在炕头纳鞋底,看着儿子握着毛笔的样子,恍惚间像是看到了多年前的丈夫——那时他爹也总在灯下读书,说要考个功名,让妻儿不受委屈。

“大哥,你真要去赶考?”苏砚兰端着刚沏好的热茶进来,看着宣纸上“乡试”两个字,眼里满是诧异。自秋收后,大哥成了村里的“田秀才”,谁家的庄稼有问题都来请教,她还以为大哥要一心务农呢。

苏砚秋放下笔,指尖沾着墨香:“去。”他看着窗外晾晒的稻谷,“种地能养家,却护不住家。你忘了李老栓当初怎么逼债的?若有个功名在身,至少没人敢轻易欺辱咱们。”

这话是真心的。这段日子他虽靠增产赢了尊重,却也看清了现实——农户日子过得再好,在乡绅官吏面前依旧是蝼蚁。他要的不只是吃饱穿暖,更是能挺直腰杆说话的底气。

张氏停下针线,叹了口气:“赶考要花不少银子吧?家里刚缓过来……”

“娘放心,银子够。”苏砚秋笑着拿出个钱袋,里面是卖粮剩下的银子,“我算了算,往返路费、住店钱,再备些笔墨纸砚,这些足够了。再说我还能在路上给人看看庄稼,换些盘缠。”

他早有打算。前世虽主攻农业,却也跟着导师学过古籍整理,四书五经不算精通,应付乡试总够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个时代的科举不只考经义,还考策论——而关于农桑、水利的策论,正是他的强项。

接下来的日子,苏砚秋一边教村民选种备肥,一边挤时间读书。白天他在田里示范如何沤制绿肥,傍晚就着油灯啃《农政全书》,夜里还要背《论语》。苏砚兰心疼他,总把晚饭留得热乎些,看着他读书时,眼神里满是崇拜。

李老栓听说他要赶考,特意让人送了两刀好宣纸:“苏小子,好好考。若是中了,别忘了咱们苏家屯。”他打的主意精明——若是苏砚秋真能当官,自家的田地也能多些照应。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苏砚兰帮他把书箱捆在背上,里面除了书本笔墨,还塞着她连夜烙的干粮和一小袋炒花生。“大哥,路上小心,遇到难处就找驿站的官差帮忙。”她红着眼圈,把攒下的几十文铜钱塞进他手里。

张氏拉着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别舍不得花钱,住店要住干净的,别喝生水……”

“娘,兰儿,我走了。”苏砚秋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踏上村口的路。晨雾里,他的背影不算高大,却走得异常坚定。

去省城的路有三百多里,苏砚秋舍不得雇车,就靠双脚丈量。白天赶路,晚上找个破庙或农户家借宿。他带的干粮吃完了,就帮农户看庄稼换饭吃——有户人家的麦子生了蚜虫,他教他们用烟草水喷洒,立竿见影;还有户人家的菜地总缺水,他帮着设计了简易的引水渠,比以前省了一半力气。

这些农户感念他的好,有的塞给他几个铜板,有的给些干粮,倒让他省下不少盘缠。

进了省城,苏砚秋找了家最便宜的客栈住下。客栈里满是赶考的举子,个个穿着长衫,谈论着诗词歌赋,见他一身布衣,带着股泥土气,都懒得搭理。

苏砚秋不在意,他白天去贡院附近熟悉环境,晚上就在房间里温书。别人埋头写八股时,他却在琢磨策论——他写的《论北方旱田改良策》,详细列出了如何选耐旱作物、如何保墒、如何用草木灰改良盐碱地,字字都带着田间地头的实感。

乡试开考那天,苏砚秋揣着苏砚兰给的平安符走进贡院。考房狭小逼仄,他却沉得住气,先将经义题仔细读了三遍,再提笔作答。写到策论时,他更是文思泉涌,把农业知识与治国理念结合起来,说“农为邦本,无农则无民,无民则无国”,建议官府推广新的耕作法,设立农桑学堂。

三场考下来,他瘦了好几斤,却觉得浑身轻快。出贡院时,恰逢大雨,他没带伞,就脱了外衣裹住书箱,在雨里疾走——那些策论草稿比他的衣衫金贵。

等放榜的日子里,苏砚秋没闲着。他听说省城附近的农户种的棉花总落蕾,就主动找上门去看。只见棉田密不透风,棉叶上爬满了红蜘蛛,他当下教农户疏枝、用草木灰水杀虫,还留下了选种的法子。农户感激不尽,非要留他住几天,他婉拒了,只借了些盘缠钱。

放榜那天,苏砚秋挤在人群里,仰头看着红榜。密密麻麻的名字晃得他眼晕,他从榜首往下找,找了半天也没看到“苏砚秋”三个字。

心一点点沉下去。难道真的不行?

他揉了揉眼睛,再仔细找,忽然在中间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中了!我中了!”他忍不住喊出声,周围的人投来惊讶的目光,有羡慕,有嫉妒,也有不屑。他不管不顾,转身就往客栈跑,要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里。

中了举人,虽不算大官,却也有了功名,见了县官不用下跪,还能领些俸禄。更重要的是,他有资格参加明年的会试,去京城搏一个更好的前程。

返程时,苏砚秋的腰杆挺得更直了。路过苏家屯地界,就见王里正带着村民在村口等他,手里举着“文曲星”的牌子,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秋小子,不对,该叫苏举人了!”王里正笑得合不拢嘴,“你可是咱们村第一个举人!”

苏砚兰扑过来,抱着他的胳膊又哭又笑:“大哥,你太厉害了!”

张氏看着儿子胸前的红花,眼泪直流:“好,好啊……你爹在天有灵,该瞑目了。”

李老栓也来了,手里捧着个红布包,里面是五十两银子:“苏举人,这点心意你收下,明年去京城赶考,用得上。”

苏砚秋谢过众人,把银子收下了——他知道,去京城的路更远,开销更大,这些银子能派上大用场。

接下来的日子,苏家成了村里的焦点,不断有人来道贺。苏砚秋却没闲着,他一边准备会试,一边教村民们种冬小麦,还写了本《农家杂记》,把选种、施肥、防虫的法子都记在上面,让识字的村民抄了传看。

转眼到了开春,苏砚秋要去京城参加会试了。这次送行的人更多,连县里的主簿都来了。苏砚兰给他收拾行李时,特意把那本《农家杂记》放进去:“大哥,不管考得怎么样,都要平安回来。”

“一定。”苏砚秋点头,他知道,自己的征途不只是科举,更是要让更多像苏家屯这样的地方,能靠着好收成过上好日子。

马车驶出县城时,苏砚秋掀开窗帘回望。绿油油的麦田在春风里起伏,像一片无边的绿海。他忽然想起刚穿越时那个寒冷的清晨,自己蹲在田埂上看那株瘦弱的稻苗,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短短一年,竟能走到今天。

笔墨间的征途才刚刚开始,而他的脚下,始终连着那片养育他的土地。京城的繁华在前方招手,但他心里最清楚,能让他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功名,而是那些藏在泥土里的智慧,那些从田埂上长出来的希望。

马车轱辘轱辘向前,载着一个举人的梦想,也载着一方水土的期盼,往更广阔的天地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