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嬷嬷那句“账实不符,差额不小”,像一根针,轻轻扎破了林凡因仓库整顿初见成效而鼓起的信心气球。喜悦瞬间漏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果然如此”的沉重感。
高档食材的损耗,在任何一个餐饮机构都难以完全避免,但“差额不小”且“领用记录模糊”,这就绝不是简单的损耗可以解释的了。这背后,很可能涉及到有组织的贪墨。而仓库,只是这个链条的末端环节。
林凡没有立刻声张。他深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贸然指证,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容嬷嬷的发现,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方向,就像在黑暗的森林里看到了一点微光,但光源是什么,周围有没有陷阱,一概不知。
他现在急需的,不是大刀阔斧地去砍树,而是需要一双甚至很多双眼睛,帮他看清这片森林的真相。他需要信息,准确、及时、多维度的信息。光靠他一个人,加上一个临时组建的“仓库优化小组”,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信息网络,一支真正可靠、只听命于自己的“班底”。
这个想法,与他脑海中“企业文化系统”偶尔闪烁的提示不谋而合。系统虽然没直接发布任务,但那句“构建信息网络”的建议,一直在他心头盘旋。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表面上继续专注于仓库的收尾工作,督促着新领用单据的规范使用,并对所有清查后的物资建立了清晰的分类台账。这一切都做得光明正大,无可指摘。但暗地里,他像一只潜伏的蜘蛛,开始小心翼翼地编织自己的情报网。
他的人选,必须满足几个条件:背景相对简单,与现有利益集团瓜葛不深;有一定能力,或至少具备培养潜力;最重要的是,要足够忠诚,或者至少有值得信任的理由。
第一个进入他视野的,是那个曾被他派去反向监视尚衣监“扫地”太监的小火者,名叫小柱子。这孩子机灵,胆子不大但执行指令不打折扣,而且经过几次秘密任务,已经证明了他的可靠。林凡找了个由头,将他正式调到了自己身边,名义上是负责廨舍的打扫和跑腿,实则是他的第一个贴身耳目。
第二个,是容嬷嬷推荐的一个远房侄孙,也在尚膳监当差,是个在厨房负责烧火的小火者,名叫石墩儿。人如其名,憨厚老实,力气大,嘴巴严,因为家境贫寒且有些口吃,常被人欺负,但容嬷嬷说他心地纯善,知恩图报。林凡将他调来看守优化后的仓库重地,算是给了个体面的岗位,石墩儿感激涕零,忠诚度毋庸置疑。
第三个,则有些出乎意料,是原来“特别勤务组”里一个存在感不强、但做事极其细致认真的小火者,名叫细仔。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忆力超群,几乎过目不忘,尤其对数字敏感。林凡之前优化流程时,就发现他记录的数据总是最准确。林凡将他安排去协助刘太监管理新的仓库台账,实则是让他暗中留意所有物资的流入流出数据,特别是与账目有出入的地方。
这三人,构成了林凡信息网络的雏形:小柱子负责对外动态的探听和跑腿传信;石墩儿负责仓库这个关键节点的物理安全和异常情况报告;细仔则负责内部数据的监控和分析。
林凡没有给他们任何明确的“间谍”指令,只是通过日常布置工作、关心生活(比如偶尔赏些点心、帮石墩儿家里捎点钱),潜移默化地培养归属感和忠诚度。他告诉他们:“咱们把分内事做好,眼睛亮一点,耳朵灵一点,遇到觉得不对劲儿的事,多留个心,随时告诉我。咱们不害人,但也不能让人坑了。”
这种模糊的授权,反而让这几个底层小火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责任。他们开始自觉地留意周围的闲言碎语、不同管事太监之间的走动、以及任何偏离常规的现象。
信息开始零零星星地汇聚到林凡这里:
小柱子报告,董太监手下的一个亲信,最近常往银作局跑,似乎交情匪浅。
石墩儿在一次夜里值班时,隐约听到两个喝醉的杂役太监抱怨,说董太监克扣他们的赏钱,却有钱在外面放债。
细仔则在核对旧账时,又发现了几处较小的账实不符,都涉及一些中档食材,而且时间点集中在某些特定月份,比如节庆前后。
这些信息碎片本身说明不了什么,但拼凑起来,却隐隐勾勒出董太监及其小圈子的一些模糊轮廓:与外监勾结、可能的经济问题、以及有规律的贪墨迹象。
林凡将这些信息默默记在心里,并不急于行动。他知道,这点东西还远远不够扳倒一个经营多年的地头蛇。他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比如真实的出入库凭证、经手人的口供、或者赃物的去向。
这天傍晚,林凡正准备离开仓库,细仔悄悄凑过来,递给他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低声道:“林管事,这是小的今天清理废弃文书时,在一个破箱子底下发现的,夹在一本烂账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