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益城的街道比往日似乎更加喧嚣了几分。杨逍宇一行人穿行在熙攘的人流中,并未直接返回城中的临时居所“杨府”,而是径直朝着“食为天”饭庄的方向行去。
隔着还有一条街的距离,那鼎沸的人声、诱人的食物香气以及门口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排队等候的盛况便已扑面而来。杨逍宇驻足望去,只见三层楼的饭庄几乎每个窗口都透出明亮的光晕和晃动的人影,门口负责迎客引座的小厮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自豪与热情。
“好!好!好!”杨逍宇心中连赞三声,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喜悦涌上心头。这汹涌的人潮,在他眼中仿佛化作了源源不断流淌的金银溪流,正欢快地汇入他的口袋。开设“食为天”的初衷远不止赚钱,但这实实在在的财富回报,无疑是支撑他所有宏大计划的最坚实基础。
更让他欣喜的是,“食为天”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它的可复制性。这种融合异世界美食、精准市场分层(平价火锅、精品炒菜、奢华会员)以及潜在情报收集功能的商业模式,一旦在霖益站稳脚跟,便极有可能推广到其他城市。届时,一家家“食为天”开遍天下,不仅能汇聚惊人的财富,更能在推杯换盏、迎来送往之间,悄然编织成一张庞大、通畅且极其隐蔽的情报网络,成为他洞察天下、布局未来的耳目。
然而,这美好的蓝图随之也带来了现实的烦恼——人手,极度短缺的人手!
“十燕”那些孩子虽然进步神速,但毕竟年幼,需要时间成长。而他自己麾下真正可靠、且有能力独当一面的经营者和情报人才,屈指可数。经营这样一家生意火爆、且暗藏机枢的饭庄,需要的是胆大心细、八面玲珑、又能绝对信任的核心人物。去哪里寻找并培养足够多的这样的人,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紧迫难题。
各种关于扩张、人才、管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飞快奔腾,使得他前行的脚步并不快。周遭人声嘈杂,摩肩接踵,他一边思考,一边下意识地留意着四周环境。
就在他距离“食为天”正门还有一段距离时,一个身影如同融入水中的墨滴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侧,低声道:“少爷,您怎么来了?”
杨逍宇心中微微一凛,侧头看去,竟是柳燕随(黑皮)。他竟完全没有察觉到对方是何时、以何种方式靠近的!自己虽非以感知见长,但经过系统锤炼和雷劈淬体,灵觉已远超常人。柳燕随能做到这一步,可见这段时间他们的潜行、追踪之术精进了何等地步!
杨逍宇压下心中的惊讶,脸上露出随和的笑容:“是燕随啊。我来看看生意如何,顺便采购些物资回去。最主要的是,馋虫犯了,想来犒劳一下五脏庙。”他语气轻松,丝毫不提工坊之事,也不显露方才关于人手不足的焦虑。
柳燕随闻言,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笑容,低声开始汇报:“少爷放心,‘食为天’一切顺利。每日客流如织,三层皆常满,营收远超预期。贫民窟那边的粥铺也按计划运行,收集到不少市井消息,正在整理。柳燕风她们最近重点留意了几家频繁接触蛮族货商的本地商户,有些发现……”
他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一边说着,一边自然而然地在前方引路,避开最拥挤的正门人流,走向一个相对僻静的侧巷——那里有一个专供内部人员和贵宾使用的通道,直通三楼。
听着柳燕随的汇报,杨逍宇心中更是满意。
更让他惊喜的,是柳燕随在食为天的生意刚刚开始稳步上升的时候,就和另外“八燕”商讨,扩大辐射的范围。
他们直接将一些小吃的做法教给了城中那些生活并不是太富裕的百姓,还主动给他们弄了一些摊位和推车,让他们就在食为先这条街上经营。
现在“食为天”、以及这条街如此热闹,就是因为这里的美食已经形成了规模。相互带动的情况下,这里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
而且,他们这样做,不光能够让那些百姓的生活稍微好一些,而且还能够扩大“食为天”和“杨府”的影响。
这多多少少和当初杨逍宇在从通化县去往樊城路上所做之事,有些本质上的相似。
听完之后,杨逍宇除了惊讶之外,对这意外得来的“十燕”是越发的欣赏了!
两人说着话,便已来到侧巷入口。巷内稍显安静,一旁的空地上停放着几辆装载着货物的马车,车辕上烙印着陌生的标记,似乎是某家商队的。
杨逍宇随意瞥了一眼,觉得那标记有些眼熟,略一回想,记起这似乎是从樊城来霖益的路上,曾遇到过的一支小型商队所用的标识。他当时并未在意,没想到对方竟然真的去了樊城,而且还采购了这满满几大车的“土特产”运回来。
“哦?是从樊城来的商队?”杨逍宇嘴角笑意更深了几分,“看来咱们樊城的东西,也开始有人识货了。好事,这是大好事!”商业的关键在于流通,有商队愿意往返樊城与霖益之间,说明樊城的产出开始有了外部需求,这对于吸引更多商人、盘活樊城经济、促进建设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其积极的信号。这比他预想中要快上许多,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