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金瓶梅那些事 > 第2章 俏潘娘帘下勾情,老王婆茶坊说技

词曰

芙蓉般的面容,冰雪似的肌肤,生来娇美婷婷,如今已到成年。袅袅娜娜倚在门边,惹人怜爱。像半含蕊的梅花,似开未开,带着娇羞。初见时在帘边,还藏着几分羞涩;再在楼头相见,便热情款接,满是欢喜。行走时体态宜人,站立时身姿端庄,静坐时温婉动人,依偎在旁时,更显情意绵绵。

话说当天武松回到县城前的客店,收拾好行李铺盖,让士兵挑着,带到了哥哥武大郎家。潘金莲见武松来住,比捡到金银珠宝还高兴,立刻打扫出一间屋子,给武松安顿妥当。武松吩咐士兵先回去,当晚就在哥哥家歇了。

第二天一早,潘金莲也赶紧起身,给武松烧水洗漱。武松梳洗完毕,戴好头巾,准备去县衙 “画卯”(签到点卯)。潘金莲叮嘱道:“叔叔签完到,早点回家吃早饭,别去别处吃了。” 武松答应着去了。

到县衙签完到,武松又在那儿忙了一上午,回到家时,潘金莲早已把饭菜摆得整整齐齐。一家三口一起吃饭,饭后潘金莲双手端着一杯茶,递到武松面前。武松连忙说:“又让嫂嫂费心了,我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明天我派个士兵来帮忙吧。”

潘金莲连忙摆手,声音娇软:“叔叔怎么这么见外!咱们是自家骨肉,哪用得着麻烦外人?虽说家里有迎儿这小丫头,可她拿东拿西总是毛手毛脚,我也指望不上。就算派来士兵,那些人做饭干活粗手粗脚,我看着也不顺眼。”

武松只好说:“那真是辛苦嫂嫂了。”

有诗为证:

武松相貌本不风流,怎奈金莲淫心难收。

哄骗他来家中同住,日夜相思盯着他的被褥床头。

闲话少提。自从武松搬来哥哥家,他拿出些银子给武大郎,让他买些点心茶水,请左右邻居吃饭。邻居们也凑了份子,给武松送了人情。武大郎又摆了回请的酒席,这些就不细说了。

过了几天,武松买了一匹彩色绸缎,送给潘金莲做衣服。潘金莲立刻堆起笑容:“叔叔这怎么使得!既然是叔叔赏我的,我就不推辞了。” 说着接过绸缎,福了一礼。

从那以后,武松就住在哥哥家。武大郎还是每天挑着担子上街卖炊饼,武松则每天去县衙当差。不管武松回来早还是晚,潘金莲总是热饭热菜伺候着,满脸欢喜。武松反倒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可潘金莲总时不时说些撩拨的话,武松是个心性刚直的汉子,从不上钩。

日子过得快,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到了十一月。连日来北风呼啸,天空中彤云密布,很快就飘起了漫天大雪。这雪下得真大!只见:

万里天空布满白雪,空中祥瑞飘落在帘前。琼花般的雪片在屋檐下飞舞,这般天气,连王子猷都要被雪困住(典故:王子猷雪夜访戴,因雪大受阻)。转眼间,楼台都被大雪压得低垂,江山连成一片银色。雪下得像撒盐、泼粉,漫天遍野。就像当年吕蒙正穷居破窑时,感叹寒冬无钱取暖的景象。

当天雪下到一更天,整个世界银装素裹,仿佛用白玉雕琢而成。第二天武松去县衙画卯,直到中午还没回来。潘金莲一早就让武大郎出门卖炊饼,又请隔壁王婆买了些酒肉,在武松房里生了一盆炭火。她心里盘算着:“今天我好好撩拨他一番,就不信他不动心。”

潘金莲独自冷冷清清地站在帘子下,看见武松踏着积雪回来,雪粒子沾在身上,像碎玉一样。她连忙推开帘子,笑着迎上去:“叔叔冷坏了吧?”

武松说:“多谢嫂嫂挂心。” 进门后,就摘下头上的毡笠。潘金莲伸手想接,武松连忙说:“不劳嫂嫂动手。” 自己拂去雪,把毡笠挂在墙上,又解下腰带,脱下身上那件鹦哥绿的丝绸棉袄,走进房里。

潘金莲跟进来说:“我等了一上午,叔叔怎么不回来吃早饭?”

武松答道:“早上有个朋友请我吃饭,后来又有人拉着喝酒,我不耐烦应酬,就直接回来了。”

潘金莲说:“既然回来了,叔叔快烤烤火吧。”

武松应了声 “好”,脱下油靴,换了双袜子,穿上暖鞋,搬了张凳子,在火盆边坐下。潘金莲悄悄让迎儿把前门锁上,后门也关紧,然后端了些煮熟的菜进房,摆在桌子上。

武松问:“哥哥去哪儿了?”

潘金莲说:“你哥哥出去做买卖还没回来,我陪叔叔先喝几杯吧。”

武松道:“等哥哥回来一起吃也不迟。”

潘金莲却说:“哪等得及他!” 话音刚落,迎儿就暖了一壶酒进来。

武松说:“又让嫂嫂费心了。”

潘金莲也搬了张凳子,在火盆边坐下。桌上摆着杯盘,她端起一杯酒,看着武松说:“叔叔满饮这杯。” 武松接过,一口喝干。潘金莲又筛了一杯,笑着说:“天气冷,叔叔喝个成双的吉利杯。” 武松说:“嫂嫂也喝。” 接过酒又喝了。之后武松也筛了一杯,递给潘金莲,潘金莲接过抿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到武松面前,眼神娇媚:“你要是有心,就喝了我这半杯残酒。”

武松一把夺过酒杯,泼在地上,厉声说:“嫂嫂休要这般不知羞耻!” 伸手一推,差点把潘金莲推倒。他瞪着眼喝道:“我武二是顶天立地、有骨气的男子汉,不是那种败坏伦理、伤风败俗的猪狗!嫂嫂再敢做这种勾当,别怪我不客气 —— 我眼里认你是嫂嫂,拳头可不认你是嫂嫂!”

潘金莲被骂得满脸通红,赶紧叫迎儿收拾杯盘,嘴里嘟囔:“我不过是开玩笑,你倒当真了,真是不识抬举!” 收拾完东西,就赌气去厨房了。

正是:

落花有意想随流水,流水无情却恋落花。

潘金莲没勾搭上武松,反倒被抢白一顿,心里又气又恼。武松在房里也憋着气,暗自琢磨。这时已是申时(下午三四点),武大郎挑着担子,冒着大雪回来了。推门进来,放下担子,走进里屋,见潘金莲眼睛哭红了,就问:“你跟谁吵架了?”

潘金莲哭道:“还不是因为你没出息,让外人欺负我!”

武大郎忙问:“谁敢欺负你?”

潘金莲说:“还能有谁?就是武二那厮!我见他大雪天回来,好心备了酒饭给他吃,他见屋里没别人,就用话调戏我。迎儿都看见了,我可没冤枉他!”

武大郎连忙说:“我兄弟不是那种人,他一向老实。你别大声嚷嚷,让邻居听见笑话。” 说完就去武松房里,叫道:“二哥,你没吃点心吧?我陪你吃点。”

武松没说话,寻思了半天,起身就往外走。武大郎追出来喊:“二哥,你去哪儿?” 武松也不答应,径直走了。武大郎回到房里,问潘金莲:“我叫他他也不应,朝着县衙方向走了,这是怎么了?”

潘金莲骂道:“你这蠢货!还不明白吗?他自己羞得没脸见你,躲出去了!我猜他肯定是叫人来搬行李,不想在这儿住了。当初还不是你非要留他?”

武大郎说:“他要是搬走了,别人该笑话咱们了。”

潘金莲骂得更凶:“笑话?他调戏我,才该被人笑话!你要是想跟他过,就给我写休书,你自己留他好了!” 武大郎哪敢接话,被潘金莲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夫妻俩正吵闹着,只见武松带了个士兵,拿着扁担,来房里收拾行李,然后就出门了。武大郎追出来喊:“二哥,怎么突然要搬走?”

武松说:“哥哥别问了,说出来丢你的脸,我自己走就是了。” 武大郎不敢再追问,眼睁睁看着武松搬走了。

潘金莲在屋里骂:“走了才好!我还以为亲兄弟多可靠,谁知道他当了个都头,连哥嫂都不放在眼里,反倒来欺负人!真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木瓜!他搬走了,我倒清静了,总算离这冤家远点了。” 武大郎听老婆这么说,心里很不是滋味,却也没辙。

自从武松搬到县衙前的客店,武大郎还是每天上街卖炊饼。他本想去县衙找兄弟说话,可潘金莲千叮万嘱,不让他去招惹武松,武大郎只好作罢。

再说武松搬离哥哥家后,转眼雪停了,十几天很快过去。清河县知县到任已经两年多,攒了不少金银,想派个心腹送到东京的亲戚家存放,等三年任满进京述职时,好用来打点上司。他怕路上不安全,需要个有本事的人护送,突然想到了都头武松,觉得只有他能胜任。

当天知县就叫武松到衙门里商量:“我有个亲戚在东京做官,姓朱名勔,现任殿前太尉。我要送一担礼物,再捎封信去问安,只怕路上不太平,你去最合适。别嫌辛苦,等你回来,我一定重赏你。”

武松连忙答应:“小人蒙大人提拔,怎敢推辞?既然大人吩咐,我这就准备动身。” 知县大喜,赏了武松三杯酒和十两路费,这事就定了。

武松领了知县的吩咐,出了县衙,回到住处,叫上一个士兵,去街上买了一瓶酒和些菜,径直去了武大郎家。武大郎正好从街上回来,见武松在门前坐着,就叫士兵去厨房帮忙收拾。

潘金莲心里还惦记着武松,见他带了酒食来,暗自琢磨:“难道他回心转意了?不然怎么会特意来?以后我再慢慢问他。” 她赶紧上楼重新化妆,梳理头发,换了身漂亮衣服,下楼迎接武松,笑着说:“叔叔,前些日子不知哪里得罪了你,好几日不上门,我心里还纳闷呢。今天能来,真是太好了。还带这么多东西,多破费呀!”

武松说:“我有件事,特意来跟哥哥说。”

潘金莲道:“既然如此,咱们上楼坐。” 三人来到楼上,武松让哥嫂坐上位,自己搬了个小凳子坐在旁边。士兵把酒菜摆好,武松劝哥嫂吃。潘金莲不住地用眼神瞟武松,武松却只顾喝酒。

喝了几杯,武松让迎儿拿个酒杯,叫士兵筛了杯酒,双手递给武大郎,说:“大哥在上,我今天蒙知县大人派去东京办事,明天就动身,多则两三个月,少则一个月就回来。有句话我得跟你说:你性子一向软弱,我不在家,怕有人欺负你。以后你每天别卖十笼炊饼了,就卖五笼,早出早归,别跟人喝酒。回家就把帘子放下来,早点关门,省得惹是非。要是有人欺负你,别跟他争,等我回来帮你出头。大哥要是听我的,就满饮这杯!”

武大郎接过酒一饮而尽:“兄弟说得对,我都听你的。”

武松又筛了杯酒,对潘金莲说:“嫂嫂是个精明人,我也不多说。我哥哥老实,家里全靠嫂嫂打理。常言说‘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家管好,我哥哥就没烦恼了。古人不是说‘篱笆扎得牢,野狗钻不进’吗?”

潘金莲听了这话,耳朵根子一下子红了,转眼满脸涨得发紫,指着武大郎骂:“你这蠢货!有话不会在外头说,非要来欺负我!我可不是好欺负的,是个有骨气的女人!拳头上站得住人,胳膊上跑得马,不是那种懦弱无能的软蛋!自从嫁给你,家里连蚂蚁都不敢进来,哪来的‘野狗钻篱笆’?你别胡说八道,说出来的话都要算数!扔块瓦片都得落地,你这话要是没凭据,我跟你没完!”

武松笑道:“要是嫂嫂能当家做主,那最好不过,只要心口一致就行。既然嫂嫂这么说,我记住了,你也喝了这杯吧。”

潘金莲一把推开酒杯,转身跑下楼,在楼梯上骂道:“你倒聪明!还知道‘长嫂如母’?我刚嫁过来时,从没听说有你这个小叔子,哪来的亲戚!真是‘是亲不是亲,乱充长辈’!我真是倒霉,遇上这么多糟心事!” 一边哭一边下楼了。

正是:

苦口良言劝了半天,金莲怀恨挑起风波。

自己心虚坐不住,气坏英雄武二哥。

潘金莲故意闹了这么一场,武大郎和武松也坐不住了,都下了楼。兄弟俩洒泪告别,武大郎说:“兄弟路上小心,早点回来,咱们再见面。”

武松道:“哥哥,要是实在不行,你就别卖炊饼了,在家歇着。钱的事,我会派人送过来。” 临走前又叮嘱:“哥哥,我的话千万别忘,在家看好门户。”

武大郎说:“我记住了。” 武松辞别哥哥,回到县衙前的住处收拾行李和防身武器。第二天带上知县的礼物和金银,雇了脚夫,动身去东京了,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武大郎自从听了兄弟的话,被潘金莲足足骂了三四天。武大郎忍气吞声,任由她骂,却照着兄弟的吩咐做:每天只卖五笼炊饼,天没黑就回家,放下担子先放帘子,关大门,然后在屋里坐着。

潘金莲看他这样,心里更烦躁,骂道:“你这不知好歹的东西!我从没见过太阳还没下山就关门的,邻居看见了还以为咱家藏了鬼!就听你兄弟的话,长着张嘴只会听人摆布,不怕别人笑话!”

武大郎说:“别人笑就笑吧,我兄弟说的是好话,能少惹很多麻烦。”

潘金莲啐了他一脸:“呸!你这窝囊废!是个男人就自己做主,听别人调遣算什么本事!”

武大郎摆摆手:“算了,我兄弟说的是正经话。”

原来武松走后,武大郎每天早出早归,按时关门。潘金莲又气又急,跟他吵了好几回。后来吵习惯了,潘金莲也懒得再闹,等武大郎快回来时,就自己先放下帘子,关上门。武大郎见了,心里倒也踏实,寻思:“这样倒好,省得惹事。”

有诗为证:

谨慎关门早回家,眼前的恩爱却隔着鸿沟。

春心一旦乱如丝,就算关上门,也锁不住她的心思。

时光飞逝,转眼寒冬过去,春天来临。一日三月,阳光明媚,潘金莲打扮得漂漂亮亮,等武大郎出门后,就站在门前帘子下张望。快到武大郎回来的时间,她才放下帘子,回房坐着。

这天偏偏出事了:她正拿着叉竿(挂帘子的长杆)放帘子,突然一阵风吹来,叉竿没拿稳,不偏不倚打在一个路过的人头上。潘金莲连忙赔笑,抬头一看,只见那人二十五六岁,长得一副浪荡子弟的模样:头上戴着缀缨子的帽子,插着金铃簪子,戴着金手镯;身材修长,穿绿色丝绸袍子;脚下是精致的陈桥布鞋,白色布袜;手里摇着一把洒金扇子,长得像张生、潘安一样英俊,还朝她抛了个媚眼。

那人被叉竿打了头,本想发火,回头一看是个美貌妇人,怒气一下子没了,反倒堆起笑容。潘金莲知道自己不对,双手交叉行礼:“奴家刚才被风吹得没拿稳叉竿,不小心打到官人,千万别见怪!”

那人一边整理头巾,一边弯腰回礼:“不妨事,娘子别客气。”

这一幕正好被隔壁卖茶的王婆看见,王婆笑着喊:“这是哪家的大官人从这儿过呀?这叉竿打得可真巧!”

那人笑道:“是我自己不小心冲撞了娘子,别见怪。”

潘金莲道:“官人千万别怪罪。”

那人又笑着深深作了个揖:“小人不敢。” 他那双常年勾搭女人的眼睛,一直盯着潘金莲,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七八次,才摇摇晃晃地摇着扇子离开。

有诗为证:

风和日丽出门游,偶然在帘下遇见娇羞美人。

只因临走时那一眼秋波,惹得他春心荡漾难自控。

潘金莲见这男人长得风流,说话又温柔,心里多了几分留恋:“不知道他姓什么,住在哪儿。要是对我没意思,走的时候也不会回头这么多次了。” 她在帘子下眼巴巴地望着,直到看不见那人的身影,才放下帘子关上门,回房去了。

看官要问,这人是谁?原来正是那风月场中的老手,寻花问柳的行家 —— 开生药铺的西门庆。他第三房小妾卓二姐刚死,送葬后心里烦闷,出来想找应伯爵散心,路过武大郎家门口,没想到被叉竿打了头。

西门庆自从在帘下见了潘金莲,回家后满脑子都是她:“这么美的女人,怎么才能弄到手?” 突然想到隔壁卖茶的王婆,心里有了主意:“要是能让王婆帮忙成了这事,我花几两银子谢她也值。” 于是饭也不吃,出门在街上闲逛,径直走进王婆的茶坊,在里面的帘子下坐下。

王婆笑着打趣:“大官人刚才那揖作得可真标准!”

西门庆道:“干娘,我问你,隔壁那女人是谁的老婆?”

王婆故意逗他:“她是阎罗王的妹妹,五道将军的女儿,你问她干嘛?”

西门庆道:“我跟你说正经的,别开玩笑。”

王婆道:“大官人连她都不认识?她丈夫是街上卖熟食的。”

西门庆道:“难道是卖枣糕的徐三的老婆?”

王婆摇头:“不是,要是徐三的老婆,倒也算般配。再猜。”

西门庆道:“是卖馄饨的李三的娘子?”

王婆又摇头:“不是,李三的娘子也配不上她。”

西门庆道:“难道是花胳膊刘小二的老婆?”

王婆哈哈大笑:“也不是,刘小二的老婆跟她差远了。大官人猜不着了吧?”

西门庆道:“干娘就别卖关子了。”

王婆笑道:“我告诉你吧,她丈夫就是街上卖炊饼的武大郎。”

西门庆一听,拍着大腿笑道:“莫不是别人叫‘三寸丁谷树皮’的那个武大郎?”

王婆道:“正是他。”

西门庆叹道:“好一块羊肉,怎么落到狗嘴里了!”

王婆道:“可不是嘛!自古骏马常驮笨汉走,美女总嫁拙夫眠,月老就是这么安排的。”

西门庆道:“干娘,我还欠你多少茶钱?”

王婆道:“没多少,以后一起算就行。”

西门庆又问:“你儿子王潮跟谁出去了?”

王婆道:“别提了,跟了个淮安来的商人,至今没回来,不知道是死是活。”

西门庆道:“早知道让他跟我了,那孩子挺机灵的。”

王婆道:“要是大官人能提拔他,那真是太好了。”

西门庆道:“等他回来再说吧。” 说完道谢起身走了。

没过两个时辰,西门庆又转到王婆门口,在帘边坐下,朝着武大郎家望了半天。王婆出来问:“大官人,喝碗酸梅汤不?”

西门庆道:“好,多放些酸的。” 王婆做好酸梅汤递给他,西门庆喝完放下碗问:“干娘,你家酸梅汤做得好,屋里还有多少?”

王婆笑道:“我做了一辈子媒人,哪能没这点‘存货’!”

西门庆笑道:“我问的是酸梅汤,你怎么扯到做媒上了!”

王婆道:“我还以为大官人问的是‘媒’做得好呢。”

西门庆道:“干娘既然会做媒,也帮我找个好媳妇吧,我一定重谢你。”

王婆道:“大官人别拿我开玩笑!你家大娘子要是知道了,还不打我耳光?”

西门庆道:“我家大娘子脾气好,再说我身边虽有几个人,可没一个合心意的。你要是有合适的,尽管跟我说,就算是寡妇也没关系,只要我喜欢。”

王婆道:“前几天倒有个合适的,就怕大官人看不上。”

西门庆道:“只要好,说成了我重谢你。”

王婆道:“那娘子长得十二分标致,就是年纪大了点。”

西门庆道:“自古半老徐娘也动人,大一两岁没事。她多大年纪?”

王婆道:“那娘子是丁亥年生的,属猪,明年就九十三了。”

西门庆笑道:“你这老东西,又跟我开玩笑!” 说完笑着走了。

天色渐晚,王婆刚点上灯准备关门,西门庆又过来了,在帘下凳子上坐下,还是朝着武大郎家望。王婆问:“大官人,喝碗和合汤不?”

西门庆道:“好,多放些糖。” 王婆端来汤,西门庆喝完坐到天黑,起身道:“干娘,帐先记着,明天一起给。”

王婆道:“不碍事,您慢走,明天再来。”

西门庆笑着走了。回家后他茶饭不思,满脑子都是潘金莲。他老婆吴月娘见他魂不守舍,还以为是因为卓二姐死了,也没多想。当晚无话。

第二天一早,王婆刚开门,就看见西门庆在街上来回走。王婆心里想:“这小子上钩了!我得好好拿捏他,让他出点血。他平时总占县里人的便宜,今天也让他给我送点钱花。”

这王婆可不是省油的灯,常年帮人牵线搭桥,做媒婆、卖货郎、牙婆(中介),还会接生、放高利贷,手段多着呢。只见她:

开口能骗倒陆贾,说话能胜过隋何(都是古代能言善辩的人)。凭着一张嘴能说动六国,靠三寸舌能搅乱三齐。能让孤男寡女瞬间配对,能让寡妇光棍立刻成双。哪怕是深闺淑女,也能被她说得害相思;就算是仙女嫦娥,也能被她调弄得偷汉子。略施小计,就能让和尚动凡心;稍用手段,就能让神仙犯戒。甜言蜜语能让正人君子动心,软语温存能让贞洁女子失节。

王婆在茶坊里整理茶具,冷眼瞅着西门庆在武大郎门前走过来走过去,走了七八遍,最后走进茶坊。王婆道:“大官人,真是稀客,好些日子没见了。”

西门庆笑着从怀里摸出一两银子递给王婆:“干娘,这点钱先当茶钱。”

王婆假意推辞:“哪用这么多!”

西门庆道:“多的您先拿着。”

王婆暗自高兴:“来了!这小子活该破财。先把银子收了,明天当房租。” 嘴上却说:“看大官人这模样,好像有心事?”

西门庆道:“干娘怎么看出来的?”

王婆道:“这有什么难的!自古‘进门不用问好坏,看脸色就知道’,我猜过的怪事多了去了。”

西门庆道:“我这心事,要是干娘能猜中,我再输给你五两银子。”

王婆笑道:“我不用猜三次,一次就能猜中。大官人附耳过来:你这两天跑得勤,肯定是惦记着隔壁那个人,对不对?”

西门庆大笑:“干娘真是比隋何还聪明,比陆贾还机灵!不瞒您说,那天见她放帘子时看了一眼,我魂都被勾走了,日夜都想着她,茶饭不思,做事也没心思。您有办法让我跟她见一面吗?要是成了,我送您十两银子当养老钱。”

王婆哈哈笑道:“我跟您开玩笑呢,您倒当真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有诗为证:

西门庆这浪荡子狂妄不羁,费尽心思调戏妇人。

多亏卖茶的王老太婆,硬让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