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82章 历史十大帝王(28)

七、历史定位:为何被尊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的核心贡献,在于打破了“帝王=独裁者”的固有形象:他以“玄武门之变”的争议开局,却用“贞观之治”的实际成效证明了“民为邦本”“君臣共治”的可行性;其军事能力奠定了唐朝的疆域基础,而包容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外交格局,让唐朝成为当时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后世帝王(如康熙)多以“贞观之治”为治国模板,而“唐太宗”也成为中国古代“贤君”的代名词。”的基调,其治国理念(尤其是纳谏、任贤、民本)也成为后世帝王的“治世范本”,被历代推崇为“帝王标杆”。

总体而言,李世民的一生,是“马上得天下”的军事英雄,也是“治世安天下”的政治圣君。虽晚年有瑕疵,但以“功远大于过”的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帝王中“近乎完美”的标杆人物,其治国智慧与开放胸襟,至今仍被视为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遗产。】

评论区

「心心: 李二大唐永远的白月光,死后几百年秦王破阵乐还能给大唐强行续命」

「游客: 唐太宗李世民的综合能力,在皇帝当中绝对排第一」

「Icecalla: 李世民和其他皇帝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胸襟,魏征没死就是最大的证明」

「九歌 。: 政哥奠定统一基础,武帝给民族注入灵魂,老朱再造华夏。只有二凤是完全凭个人能力上榜的,文治武功是真的强」

「不粘锅: 打了一辈子仗的李二最后是文皇帝[捂脸]」

「卓小卓~: 记住,世界各国都有唐人街,就是李世民的功劳!」

「独玩: 唐朝的乞丐都不愿意接受外国人给的,哪怕像现在还有亚洲马桶自己贴上去的」

「逍遥法外: 附属国古人不是不想灭,而是灭了不好管,隔的太远,一个政策要几个月才能到怎么管」

秦始皇嬴政:“朕自亲政以来,用李斯、王翦之辈,历时十年灭韩、赵、魏、楚、燕、齐,从‘诸侯割据’到‘海内为一’,靠的是‘雷霆手段’——凡抵抗者,破城后尽诛其贵族,迁其百姓,绝其复辟之念;李世民这小子,随李渊在太原起兵,面对薛举、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亲率玄甲军冲锋陷阵,虎牢关一战以少胜多,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半年间平定中原,这份‘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魄力,倒有几分朕当年的影子。

但朕与他‘定天下’的根基不同:朕接手的秦国,经六世之余烈,有‘奋六世之余烈’的积累,灭六国是‘顺势而为’;他起兵时,李渊不过太原留守,兵力不足万余,隋末天下大乱,各路反王割据一方,他能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靠的是‘临机决断’——劝父起兵时的果决,对战局判断的精准,比李渊那优柔寡断的性子强太多,这点朕得认:他在‘无根基可依’的情况下定天下,比朕更难,也更见真本事。

不过,他平定天下后,对割据势力的残余‘过于宽容’: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起兵,他竟还想‘招抚’,结果养虎为患,打了一年多才平定;朕灭六国后,直接‘迁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将贵族势力连根拔起,再无复辟之祸。帝王定天下,‘威’与‘抚’需并用,但‘威’必须在前,他倒好,先‘抚’后‘威’,白费了不少兵力,这点不如朕‘斩草除根’来得彻底。”

论“立制度”:皆为集权谋,深浅不同,取舍各异:“朕废分封、设郡县,让天下官吏皆由朕任命,地方权力尽归中央,从此‘海内一统,无诸侯割据之患’;李世民搞‘三省六部制’,让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看似分权,实则把丞相的权力拆解得七零八落,让大臣互相牵制,最终权力还是归他一人,这点与朕‘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思路一致,算是懂帝王集权的门道。

但他的制度‘藏着妥协’:表面上废了世袭贵族,却又搞‘世袭罔替’的勋官制,尉迟敬德、秦叔宝等武将后代可袭爵,虽无封地,却有特权,这与朕‘非有功者不得封爵’的规矩相悖——朕当年封爵,只看军功,哪怕是宗室,无战功者亦不得封,他倒好,为了笼络功臣,留了‘贵族特权’的尾巴,难怪唐朝后期会有权臣专权、藩镇割据之祸。

再看选官:他完善科举制,让寒门子弟靠考试入仕,这比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强,至少能让真正有本事的人上来,不像那些制度被世家大族垄断;但朕当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吏皆从基层小吏提拔,懂律法、知民情,比科举选出的‘只会读书写文章’的儒生更实用。他用儒生,是想靠‘儒学’拢人心,却忘了儒生最会‘空谈误国’;朕用法吏,是让天下人‘知法、守法’,凡事有章可循,这才是治国的根本。

还有‘统一度量衡、文字’:朕当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让天下政令畅通、商贸无阻,这是‘大一统’的根基;李世民倒好,只沿用隋朝的制度,没在‘统一’上再进一步,甚至允许西域诸国用自己的货币、文字,美其名曰‘包容’,实则是忘了‘制度一统才能人心一统’。他当‘天可汗’,想让四夷臣服,却连最基本的制度统一都做不到,比朕差远了。”

论“治天下”:民本与集权的平衡,宽严皆有得失:“朕统一天下后,修长城、筑直道、开灵渠,虽耗民力,却是为了‘万世安稳’——长城抵御匈奴,直道便于调兵,灵渠沟通南北,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大事;李世民搞‘轻徭薄赋’‘释放奴婢’,让百姓休养生息,开创贞观之治,看似比朕‘仁厚’,但他忘了‘帝王治世,不能只图一时安稳’。他在位时,突厥虽被击败,却未彻底根除,晚年还得征伐高句丽;朕当年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修长城更是为后世挡住了边患,虽落了个‘暴君’的名声,却为秦朝留下了安稳的边疆,这点他不如朕‘有远见’。

再说律法:朕制定《秦律》,严刑峻法,让天下人‘不敢犯法’,虽严苛,却换来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秩序;李世民修订《唐律疏议》,废除酷法,搞‘德主刑辅’,看似宽仁,却让官吏有了‘徇私枉法’的空间。他手下的魏征天天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却忘了‘法不严,则民不敬’——朕治下,官吏不敢贪、百姓不敢乱,秩序井然;他治下,虽有‘贞观之治’的繁华,却也埋下了‘吏治**’的种子,唐朝后期官吏贪腐成风,就是从他这‘宽纵’开始的。

不过,他‘纳谏’的定力,朕得承认不如他。朕当年下‘逐客令’,被李斯一篇《谏逐客书》说服,就觉得自己够听劝了;他倒好,魏征天天当着满朝文武挑他毛病,甚至敢反驳他的圣旨,他不仅不杀,还称魏征为‘人镜’,这份胸襟,朕确实没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