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76章 历史十大帝王(22)

朕则通过‘多伦会盟’安抚蒙古、‘册封**’管控西藏,把边疆牢牢纳入版图,这比他‘被动防御’要高明。说到底,他是‘汉家天子’,眼界局限于‘中原正统’;朕是‘天下共主’,要的是‘满汉蒙藏一家’,格局上终究差了一层。”

清乾隆帝弘历:“我大清在圣祖、世宗的基业上,到朕之时,开创康乾盛世,幅员辽阔,百姓富足。朱元璋以布衣之身,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其志可嘉;所定制度,如地方三司、科举八股等,虽有可取之处,被我朝部分沿袭,但也有诸多弊端。

他分封藩王,本意是拱卫皇室,却引发靖难之役,祸起萧墙;废除丞相,导致皇权过度集中,皇帝政务繁重,难以全面顾及国家事务;推行严刑峻法,虽能惩治贪官污吏,但也让官员人人自危,不利于朝廷的长治久安。朕承祖宗之业,深知治国需宽严相济,他却一味用强,失了平衡。不过,他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份功绩,朕也不会忽视 。 ”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十大帝王第三位: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的汉武时代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承“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以“大一统”为核心目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变革,将西汉推向鼎盛,也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格局。

一、早年继位:从“胶东王”到“汉天子”的权力奠基

1. 出身与储位之争:刘彻为汉景帝中子,母为王娡。早年被封为胶东王,因景帝原太子刘荣被废,加之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的助力(刘彻娶刘嫖之女陈阿娇,即“金屋藏娇”典故由来),于公元前150年被立为太子。

2. 初登帝位与权力巩固: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16岁的刘彻继位。初期受制于祖母窦太后(尊崇黄老之学),朝政由窦太后主导,刘彻暂未推行激进政策;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后,刘彻彻底掌握皇权,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

二、政治革新:强化中央集权,构建“大一统”体制

1. 削弱诸侯,解决“王国问题”

- 推恩令:采纳主父偃建议,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可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此举将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的诸侯割据隐患(如吴楚七国之乱遗留的王国威胁)。

- 附益之法:严禁诸侯与大臣、宾客勾结,限制诸侯的政治活动,进一步孤立诸侯国势力。

2. 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 设立“中朝”(内朝):选拔亲信近臣(如侍中、尚书等)组成决策机构,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三公九卿)分权。外朝沦为执行机构,皇权得以集中(此前丞相权力极大,如汉初萧何、曹参等丞相几乎总揽朝政)。

- 完善监察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郡守等高官,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用人制度革新:打破汉初“军功爵制”和贵族世袭的选官传统,推行“察举制”(令郡国推举“孝廉”“秀才”等人才),并亲自策问(“策试”),选拔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寒门出身的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也让官员任免更受制于中央。

三、军事扩张: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奠定汉地基本版图

1. 终结“和亲”,对匈奴转入战略进攻

- 背景:汉初因国力衰弱,对北方匈奴长期采取“和亲”政策(嫁宗室女、赠财物),但匈奴仍频繁南下劫掠(如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朝被迫妥协)。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充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刘彻决心扭转被动局面。

- 关键战役与名将:

-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诱敌伏击匈奴,虽未成功,但标志汉朝对匈政策从“妥协”转向“进攻”)。

-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军夺回河南地(今河套地区),设朔方郡、五原郡,筑城屯兵,成为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西征,击败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浑邪王、休屠王),收复河西走廊,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河西四郡”),打通汉朝与西域的通道,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

-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骑兵分两路北伐,“漠北之战”大败匈奴主力(卫青击溃匈奴单于,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被迫北迁,“漠南无王庭”,汉朝对匈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边境威胁大幅缓解。

2. 开拓边疆,扩大汉朝疆域

- 东拓:征服朝鲜半岛北部,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汉四郡”),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原王朝管辖。

- 南扩:平定南方百越(今两广、福建一带),设南海、苍梧、郁林等九郡,巩固对华南地区的统治;征服西南夷(今云南、贵州一带),设犍为、牂牁等郡,打通西南与中原的联系。

- 通西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虽最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最终开辟“丝绸之路”,建立汉朝与西域诸国(如大宛、乌孙、龟兹等)的联系,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为后世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奠定基础。

四、经济改革: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支撑帝国扩张

1. 抑制富商大贾,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 盐铁官营:采纳桑弘羊建议,将利润极高的食盐、铁器生产和销售收归国家垄断,由官府直接经营,严禁民间私铸私卖。此举既打击了垄断盐铁的富商豪强,又为朝廷带来巨额财政收入(支撑对匈战争和边疆开拓的军费)。

- 均输平准:在全国设“均输官”,统一收购地方特产,运往各地售卖;设“平准官”,在长安等大城市调控物价(物价低时收购,物价高时抛售),防止商人囤积居奇,稳定市场,同时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2. 货币改革,统一货币体系

- 汉初允许民间铸币,导致货币混乱(如吴王刘濞铸“吴钱”,富可敌国)。刘彻先后推行“三铢钱”“五铢钱”,最终确立“五铢钱”为法定货币,由中央官署“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严禁民间铸币。五铢钱形制规整、重量稳定,此后沿用七百余年(直至唐初“开元通宝”出现),稳定了汉朝的货币体系。

3. 其他经济政策

- 算缗告缗: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算缗”),若隐瞒财产,鼓励民众告发(“告缗”),告发者可获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严厉打击了富商阶层,充实了国库,但也一定程度抑制了民间工商业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