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75章 历史十大帝王(21)

曹操:“朱元璋这小子,和我一样懂‘乱世之中,实力说话’。他投奔郭子兴后,不满足于做个将领,主动回乡招兵买马,打造自己的班底;我在董卓之乱后,不依附袁绍、袁术,自己招兵讨贼,都是‘不甘人下’的主。

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和我‘奉天子以令不臣’,都是‘藏拙待机’的好法子——不早早称帝,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这点咱俩想到一块去了。但他比我‘狠’:我杀吕布、诛孔融,却还留着荀彧、郭嘉这些谋士;他倒好,功臣、贪官、甚至无辜之人,只要威胁到他的皇权,一律杀掉,连‘狡兔死,走狗烹’都做得这么彻底,我都得佩服他的‘决绝’。

不过他也有不如我的地方:我能容张绣那样的降将,也能重用张辽那样的异姓将领,懂得‘为我所用’;他却对降将、功臣一概猜忌,杀来杀去,最后身边只剩一群唯唯诺诺的人,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还有,我虽没称帝,却为曹丕奠定了基础;他称帝后,却没解决好‘继承人’和‘藩王’的问题,让儿子夺了孙子的皇位,这就是‘顾前不顾后’,比我差远了。”

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知民间疾苦,登基后轻徭薄赋、整顿户籍,让百姓休养生息,此乃明君之识;他废除丞相,强化皇权,也见其治国魄力,这点与朕‘精简机构、理顺权责’有相通之处。

但他最大的错,在‘君臣关系’上走了极端。朕当年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甚至能容魏征直言进谏,靠的是‘信任与制衡’;他却因猜忌,设锦衣卫监视百官,动辄株连,把‘君臣相得’变成‘君臣相防’。蓝玉本是难得的将才,若能像朕用李靖、李积那样‘用其长、制其短’,何至于杀之而后快?

还有立储,朕当年虽有‘玄武门之变’,但终究是在皇子间权衡;他因太子朱标早逝,直接跳过儿子立皇太孙,又为保皇太孙杀尽武将,却没削藩王兵权,这是‘顾头不顾尾’——朕早就看透,‘江山稳固’靠的是制度,不是杀戮,他用‘杀’解决问题,不过是饮鸩止渴。”

宋太祖赵匡胤:“咱哥俩都靠军队起家,他从义军小卒做到统帅,我从后周将领黄袍加身,都懂‘兵权在手,天下我有’的道理。但在‘收兵权’上,咱比他体面多了——我‘杯酒释兵权’,给石守信等人厚禄良田,让他们安享晚年,既收了权,又保了君臣情分;他倒好,用‘谋反’罪名把功臣一锅端,手段太狠,吃相难看。

治国上,他重农抑商、打击豪强,和我‘奖励农桑、抑制兼并’思路一致;但他‘重武轻文’(前期依赖武将打天下,后期虽兴科举却严刑治吏),我‘重文抑武’,路子不同,各有得失。不过他设锦衣卫搞特务政治,这比我用‘文官治国’风险大多了——特务只对皇帝负责,没了约束,迟早会乱政,而文官集团虽有党争,却能互相牵制,更稳当。

最可惜的是,他明明知道‘藩王分权’是隐患(当年他自己就是靠乱世起兵),却还分封儿子当藩王,给他们兵权,这和唐朝‘安史之乱’的根源有啥区别?我当年把兵权收归中央,让将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虽然后来军队战斗力弱了,但至少没出藩王叛乱,他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元世祖忽必烈:“朱元璋能推翻我大元,并非我朝军力不济,而是元末吏治**、天灾不断,失了民心。他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靠的是‘民族大义’收拢汉人,这点确实比我朝后期那些皇帝懂‘攻心’——我当年入主中原,虽推行‘汉法’,却没彻底弥合民族隔阂,给了他可乘之机。

论治国,他‘丈量土地、编制黄册’,和我朝‘括户定税’思路一样,都是为了理清赋税、稳定统治;但他对蒙古人、色目人的打压,太过偏激——我朝虽有‘四等人制’,却也重用汉人官员(如刘秉忠、郭守敬),他却一味‘排胡’,少了‘兼容并包’的格局,难成真正的‘大一统’。

再说军事,他创立‘卫所制’,让士兵屯田自给,和我朝‘军户制’类似,都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但他晚年杀尽武将,导致明朝初期军事人才断层,面对北元残余势力只能被动防御,这比我当年派伯颜、阿术横扫江南的魄力差远了。说到底,他是‘打天下’的好手,却不是‘守天下’的全才。”

明成祖朱棣:“父皇打天下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鄱阳湖之战’以少胜多的谋略,都是真本事,为大明打下了根基,这点我服。他整顿吏治、打击贪腐,让百姓能安稳过日子,也是真真切切的功绩。

但他晚年的猜忌与杀戮,实在是大明的隐患。胡惟庸案杀了那么多文官,蓝玉案杀了那么多武将,到我起兵‘靖难’时,建文帝身边竟没一个能打仗的将领,只能用李景隆那样的草包,这都是父皇‘一刀切’的错!

还有他的制度设计:废除丞相,让皇帝直接管六部,虽强化了皇权,却也让皇帝累死——我后来设‘内阁’帮着处理政务,就是补他的缺;分封藩王,却没定好‘藩王权力边界’,既让藩王有兵权,又怕藩王造反,这才给了我‘清君侧’的借口。他若当年能像汉武帝‘推恩令’那样削藩,或像唐太宗那样让藩王‘只享禄、不掌兵’,何至于有后来的‘靖难之役’?

不过说到底,父皇的‘铁腕’给了我启示:皇权必须牢牢抓在手里,无论是文官还是藩王,都不能让他们威胁皇位。我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既是为了完成他未竟的‘稳固边疆’之志,也是为了证明,我比他更懂‘刚柔并济’——既要用铁腕保皇权,也要用功业服天下。”

清圣祖玄烨:“朱元璋以布衣起家,却能统一全国、建立制度,这份坚韧与魄力,古今少有。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让明末战乱后的百姓得以恢复,和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思路一致,都是懂‘民心是根本’。

论集权,他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和朕‘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加强南书房作用’异曲同工,都是为了把权力收归皇帝;但他‘严刑峻法’‘株连过广’,不如朕‘宽严相济’——朕也杀鳌拜、平三藩,但只诛首恶、不牵连无辜,这样既能震慑反对者,又能保住人心。

他最大的失误,在‘藩王政策’和‘继承人安排’上。分封藩王却不限制兵权,导致儿子夺权;立皇太孙却没做好铺垫,杀尽功臣反而让皇太孙孤立无援。朕当年擒鳌拜、平三藩,后来又立太子、废太子,深知‘江山传承’不能只靠杀戮,得靠制度和人心——朕设‘秘密立储’,就是吸取他的教训,避免皇子争位、朝局动荡。

还有他对边疆的治理,只盯着中原,对蒙古、西藏的控制不够彻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