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82章 历史名相(47)

李斯(秦朝丞相):“其能可倚,其‘越权’必惩”

“狄仁杰理狱一年结万七千案,治边能退契丹,这份实务本事,比我手下只会引经据典的博士强。他焚江南淫祠、禁巫祝陋习,是‘破乱象、立秩序’,跟我帮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的思路一致,算个懂‘集权’的明白人。

但他最大的错,是‘干预君权’——武则天立储本是君主家事,他却用‘解梦’‘情理’游说,这是臣子越界!始皇帝治天下,讲究‘君权独断’,臣子只需‘令行禁止’,哪容得这般‘揣度君心、左右决策’?若他在秦朝,早按《秦律》定个‘惑乱君心’之罪;就算用他管司法,也得派御史紧盯,敢有半分越权,立刻废黜——能臣需用,但绝不能让他动摇皇权根基。”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其‘智’可传,其‘仁’可颂”

“我写《史记》,最看重‘人物本心’——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时,‘先认罪再翻案’,不是贪生,是留着命继续救百姓、安天下,这份‘以大局为重’的智慧,比那些‘宁死不屈却无实效’的死士更有价值。他救豫州六百囚、劝停浮屠修建,处处念着民生,这份‘仁心’,够得上《循吏列传》的典范。

但他也有‘圆融’之嫌:劝武则天立太子,不用硬谏用‘解梦’,虽保了自身、成了事,却少了些‘犯颜直谏’的风骨。我若写他,会把他的‘智’与‘仁’都记下来——让后人知道,忠臣不仅要‘敢为’,更要‘能为’;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办成实事,比‘一死报君’更难,也更可贵。”

包拯(北宋名臣):“其‘断案’我师,其‘圆融’我慎”

“我一生以‘铁面无私、断案如神’为信条,狄仁杰一年结万七千案无申诉,这份‘精准理狱’的本事,是我的榜样。他守律法却不苛责,救无辜却不越权,比那些‘只认法条不认人情’的酷吏强百倍——断案的根本是‘护民’,不是‘显威’,这点他比我做得更细腻。

但他面对酷吏时‘先认罪再翻案’,虽懂自保,却让我有些顾虑:我断案从不妥协,哪怕面对权贵也敢硬刚,狄仁杰却懂‘迂回’。或许是时代不同——武周酷吏横行,他不得不圆融;但在我朝,若为自保而妥协,恐难守司法公正。我佩服他的‘智’,却更愿守我的‘刚’——刚直或许会得罪人,却能让百姓信律法、敬朝廷。”

王安石(北宋改革家):“其‘治世’可学,其‘守旧’可弃”

“我推行变法,靠的是‘敢破陈规、务实为民’,狄仁杰焚江南淫祠、整肃民风,敢动民间积弊,这份魄力,跟我改青苗法、募役法的思路一致。他治宁州安胡汉、守魏州退契丹,用‘柔治’解难题,比那些‘只会用强、不懂变通’的官员更懂治世。

但他太执着于‘李唐正统’,劝武则天立李显,本质是‘守旧’——天下安稳靠的是‘治理得法’,不是‘血统正统’。我搞变法,就是要打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旧念,狄仁杰若在我朝,或许会支持变法的‘为民’之心,却难接受变法的‘破旧’之举。他是‘治世能臣’,却成不了‘变革之臣’——守成易,破旧难,这点他不如我手下的吕惠卿(变法派核心)。”

海瑞(明代清官):“其‘为民’之心与我同,其‘避祸’之智我不及”

“我一生敢骂嘉靖、敢怼权贵,只为‘护民生、守公正’,狄仁杰救豫州囚、劝停浮屠,跟我心思一般无二——臣子的本分,就是替百姓说话,哪怕得罪君主也不怕。他断案不徇私、治民不折腾,这份‘清正’,比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强千倍。

但他在酷吏手下‘先认罪再翻案’,这份‘避祸智慧’,我不及也。我当年上《治安疏》,明知会触怒嘉靖,却仍硬刚,差点送命;狄仁杰却能在保命的同时办成事,比我更懂‘隐忍成事’。或许是我太‘刚’——刚直能显气节,却难成实事;狄仁杰的‘刚柔并济’,才是乱世中护民的真本事。我佩服他的‘智’,也愿学他的‘圆融’,只为能多替百姓办些事。”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其‘顺势’之智,乱世能臣的典范”

“读武周史事,知狄仁杰之幸,在于‘懂顺势、不逆势’——酷吏横行时,他不硬扛;武则天犹豫立储时,他不硬争,用‘解梦’‘情理’顺势劝说,既保全自身,又办成大事,这份智慧,是乱世能臣的核心。他的‘忠’,不是忠于武则天,也不是忠于李唐,而是忠于‘天下民生’——只要能安百姓、稳天下,无论是武周还是李唐,他都愿效力,这份‘以民为本’的格局,比那些‘只认正统、不顾民生’的酸儒高得多。

但他也有‘局限’:始终在‘皇权框架内’做事,从未想过‘突破皇权救天下’。明末乱世,若只学他的‘顺势’,却无‘破局’的魄力,终究救不了天下。他是‘治世的能臣’,却不是‘救世的志士’——时势不同,所需的臣子也不同,这点后世当明辨。”

荀彧(东汉末·曹魏谋臣):“其‘能’可嘉,其‘节’有亏”

“我一生守‘奉主匡扶汉室’之节,哪怕曹操权倾朝野,也未敢背离初心。狄仁杰先事李建成,再事武则天,虽称‘为天下安’,终究是‘择主而事’的变通——他若真有‘守节’之心,李建成死后,大可归隐山林,而非转身效力杀主之人。

他断案安民、治边有功,这份‘能’确实难得,可‘臣道’的根本是‘从一而终’。当年我劝曹操‘勿称魏公’,是守君臣之礼;狄仁杰却在‘旧主已亡’后另事新君,纵有再多治绩,也难掩‘节亏’之过。若在我朝,这样的人可用其才,却不可付以心腹之任——怕他哪天见势不对,再改投他人。”

范仲淹(北宋名臣):“其‘忧民’之切,与我同频;其‘成事’之智,我当学之”

“我写‘先天下之忧而忧’,所求不过‘为君分忧、为民请命’,这与狄仁杰的初心不谋而合。他救豫州六百无辜、劝武则天停建浮屠,每一件事都围着‘百姓疾苦’转,这份‘不顾个人安危’的忧民心,比我当年戍守西北、推行庆历新政时的劲头,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刚柔并济’的智慧:面对酷吏不硬扛,留着命再做事;劝君主不硬争,用‘解梦’说透道理——我当年推行新政,若能学他这般‘变通成事’,或许能少遭些反对,让政策多帮些百姓。他是‘能臣’,更是‘智臣’,这份‘既守初心,又懂变通’的本事,值得所有为官者学。”

方孝孺(明代儒臣):“其‘易主’之过,终难洗白;其‘安民’之功,不可否认”

“我秉持‘君为臣纲’,建文帝待我恩重如山,就算朱棣以灭十族相逼,也绝不改‘忠臣不事二主’的节。狄仁杰倒好,先事李密、再事建成、后事武则天,三次易主,还以‘为天下’为借口——若‘为天下’便可背弃旧主,那君臣之义、伦理纲常,岂不成了空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