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81章 历史名相(46)

唐太宗李世民:“忠智两全,真乃社稷之臣”

“朕阅人无数,狄仁杰这样‘忠而不愚、智而不奸’的臣子,实属难得。他断案守律法,谏君顾民生,跟魏徵的直谏不同,他更懂‘刚柔并济’——魏徵是‘硬顶’,他是‘巧劝’,武则天能听进去,可见其智慧。

最难得的是他护立李显,不是为私怨,是为天下安稳。朕当年立李治,也怕后世出乱,狄仁杰能在武周乱世里稳住储君之事,比朕手下的长孙无忌更懂‘顺势而为’。若他在贞观朝,与房玄龄、杜如晦互补,定能帮朕再添几分治绩。这样的臣子,‘忠’在社稷,‘智’在全身,是真能托孤的栋梁。”

武则天(自评视角):“国老一去,朕失左右手矣”

“当年朕用狄仁杰,本是看中他‘不结党、能办事’。他断案没人敢不服,治地方百姓都念他好,比那些只会喊‘陛下圣明’的北门学士靠谱百倍。来俊臣诬陷他谋反,朕虽贬了他,却知道他是忠臣——乱世里,能办实事的忠臣比啥都金贵。

立储之事,朕犹豫了数年,多亏他‘解梦劝诫’,点醒朕‘姑侄不如母子亲’。他从不说‘陛下该立李家子’,只说‘陛下该为天下计’,既给了朕颜面,又帮朕定了大局。他活着时,朕凡事都能问他,他一死,朝堂上再没人敢跟朕说真心话、办实在事了。称他‘国老’,不是尊他,是朕真的离不了他啊。”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其‘治世’之才,可助盛世;其‘守正’之心,可防奢靡”

“开元初年,我靠姚崇、宋璟整肃朝政,正需要狄仁杰这样的臣。他焚江南淫祠、劝武则天停建浮屠,敢怼‘劳民伤财’的事,跟宋璟劝我‘勿贪边功、不兴土木’的劲头一样——盛世最忌‘奢靡误国’,得有这样的人盯着。

他断案精准、治边有方,本事比我手下的宇文融(擅长理财)更全面。要是他在我朝,我让他任宰相,既管民生吏治,又帮我盯着朝堂风气,免得官员们学起享乐来。就是得提醒他,别总提‘前朝旧事’,朕的盛世,要靠当下的实干,不是靠怀念过去。”

宋太祖赵匡胤:“能治世,懂分寸,当为群臣表率”

“朕当年杯酒释兵权,就想找‘能做事、不越权’的臣子,狄仁杰正好是这号人。他两次拜相,却从不结党,被贬彭泽也不怨怼,复任后仍尽心办事,比那些拉帮结派的武将靠谱多了。他焚淫祠、正民风,跟朕重文轻武、兴修儒学的思路合得来,能帮朕稳住天下民心。

他劝武则天立太子的法子也妙——不硬争,用解梦、情理劝说,既给了君主台阶,又办成了大事。朕手下的赵普虽能谋,却不如他通透。要是狄仁杰在我朝,朕让他任宰相,管吏治民生,准保朝堂清明。就是得教他少提‘前朝血脉’,朕的天下,得靠法度、人心守,不是靠血统。”

宋太宗赵光义:“其‘智’可学,其‘志’可叹”

“我哥(宋太祖)靠谋略得天下,我征辽国、治朝政,最缺‘能办事、懂变通’的臣。狄仁杰被诬陷时‘以退为进’,不硬扛送命,留着命再做事,这份智慧比我手下的赵普更灵活——赵普虽能谋,却总认死理,狄仁杰却懂‘顺势而为’。

他护立李唐太子,不是为自己谋利,是为天下安稳,这份‘以社稷为重’的志向,我很佩服。要是他在我朝,我让他任枢密副使,帮我定军事谋略、管地方吏治,准能补我朝‘重文轻武’的短板。就是得提醒他,别总念着‘前朝血脉’,朕的天下,靠的是当下的治理,不是过去的正统。”

明太祖朱元璋:“其能可嘉,其‘媚上’需防”

“狄仁杰断案、治民的本事,朕服。他在彭泽当县令时,能安抚灾民、恢复农事,比朕手下那些只会盘剥百姓的贪官强百倍。对付酷吏时‘以退为进’,不是贪生怕死,是留着命办实事,这份务实劲,合朕的心意。

但他太会‘揣摩武则天心思’,解梦劝立太子,虽说是为了李唐,却也透着‘顺着君主来’的圆滑。朕治国,恨的是‘媚上欺下’的臣子,哪怕你本事再大,若只会顺着朕说话,早晚要出乱子。要是他在我朝,朕让他管司法,却得派锦衣卫盯着——本事越大,越得防着他耍小聪明,免得他用‘巧劝’哄骗朕,坏了律法规矩。”

明成祖朱棣:“其‘忠’需辨,其‘能’可用”

“我当年靖难,靠的是‘敢破敢立’,也懂‘忠臣’的可贵。狄仁杰先事李建成、后事武则天,却始终守着‘安天下’的本分,不是‘见风使舵’的贰臣——他的‘忠’,是忠于天下,不是忠于某个人,这点比那些只认‘旧主’的死忠更实用。

他断案、治民、安边,样样能干,比我手下的解缙(明代名臣,编《永乐大典》)更懂实务。要是他在我朝,我让他任礼部尚书,既帮我整顿民风、安抚边疆,又能参与编修典籍,定能帮我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得让他明白,朕的天下,需‘忠君’与‘实干’并行,光有本事没忠心,早晚要出乱子。”

清圣祖康熙:“智、忠、能三者兼备,古今罕见”

“朕看狄仁杰,最难得的是‘在乱世中守初心’。武周酷吏横行,多少大臣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冤死狱中,他却能既保全自己,又护佑百姓、稳住储位,这份智计,比朕手下的张廷玉更具魄力,比索额图更守本分。

他劝武则天立李显,不是‘复唐’,是‘安天下’——百姓念李唐恩德,立李氏子孙能稳民心,这是大格局。朕当年平三藩、收台湾,也讲究‘顺势而为’,狄仁杰这点跟朕想到一块去了。要是他在我朝,朕让他任大学士,管军国大事,既能帮朕出谋划策,又能镇住朝堂各方势力。这样的臣子,不用防着,只需放心托付。”

清世宗雍正:“其‘务实’之劲,合我心意;其‘巧谏’之法,可避纷争”

“我治国最恨‘空谈误国’,狄仁杰断案、治民、安边,每一件都是实在事,比那些只会写奏折唱赞歌的臣子强百倍。他劝武则天立太子,不硬顶、不吵架,用‘解梦’‘情理’说透道理,这份‘巧谏’的法子,比我手下的李卫(敢硬怼)更懂‘顾全大局’——朝堂纷争多,太刚容易激化矛盾,得用巧劲。

要是他在我朝,我让他任直隶总督,管京城周边的吏治民生,再让他参与新政(如摊丁入亩),他肯定能把政策落实好,还能帮我化解民间的不满。就是得让他少搞‘迂回’,有话可以私下跟朕说,别总靠‘解梦’这种虚的,朕要的是‘直截了当的实效’。”

清高宗乾隆:“此乃‘权变之臣’,非‘纯臣’也”

“狄公的一生,充满了权变之术。他在武后朝的作为,看似忠诚于李唐,实则是在‘识时务’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曲线救国’的智慧,虽成就了他的美名,却也暴露了其‘非纯臣’的本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