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62章 历史名相(27)

秦始皇坐在那高大威严的龙椅上,起初,他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疑惑,心中想着这从未听闻之人究竟有何能耐。

当听到萧何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在后勤保障、制定律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时,秦始皇猛地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与不甘。“如此大才,竟未为我大秦所用!”他一拳砸在扶手上,发出闷响。

随后,他陷入沉思,喃喃自语道:“若能让此人为我效力,大秦或许更能千秋万代。”他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也反思自己在用人方面或许存在不足。

片刻后,秦始皇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对身旁的臣子说道:“传我旨意,广纳天下贤才,莫让大才旁落。”

臣子们听闻秦始皇的旨意,纷纷跪地领命,高呼“陛下圣明”。其中一位老臣上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如今我大秦虽国力强盛,但周边诸国仍有暗怀不轨之心。广纳贤才之时,也需提防他国奸细混入。”秦始皇微微点头,“卿所言极是,此事交由你负责,定要严格审查。”老臣领命退下。此时,又有臣子进言:“陛下,可在各郡县张贴招贤榜文,以优厚待遇吸引天下贤才。”秦始皇眼睛一亮,“此计甚好,即刻去办。”于是,一道道诏令从咸阳城传出,传遍大秦的每一寸土地。一时间,天下贤才听闻秦始皇广纳贤才,纷纷收拾行囊,奔赴咸阳。咸阳城热闹非凡,街头巷尾皆是怀揣着梦想与才华的人。秦始皇期待着这些贤才能够为大秦注入新的活力,让大秦的霸业更加稳固。

汉高祖刘邦(汉)

“朕能得天下,萧何功居第一,这话朕说过,到死都认!当年朕在沛县起兵,他是第一个把身家性命赌进来的——帮朕招兵买马,替朕打理后方,连家里的钱都拿出来充军饷,这份情义,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后来进咸阳,别人都抢金银美女,就他跑去搬秦朝的律令文书,当时朕还骂他‘迂腐’,结果到了汉中,要征兵、要筹粮、要知道哪个郡县易守难攻,全靠他那堆‘破烂纸’!楚汉争霸那四年,朕在前线跟项羽死磕,多少次粮尽兵绝,都是他从关中送粮送兵来救急——彭城大败后,朕只剩几十个人,是他连夜征调关中老弱,凑了三万兵给朕,不然朕早成了项羽的阶下囚!

再说韩信,若不是他月下追回韩信,朕哪来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后来他帮吕后除韩信,朕知道他是怕朕疑心,怕汉朝出乱子。还有他自污名节占百姓田地,朕心里门儿清——他是故意让朕放心,让天下人知道他萧何只想当宰相,不想当皇帝!

朕封他酂侯,食邑万户,还允许他带剑上殿、入朝不趋,不是赏他的功,是敬他的忠、服他的智。这天下,打下来靠韩信、张良,守得住全靠萧何。朕这辈子,最庆幸的就是在沛县认识了他——有萧何这样的臣子,是朕的福气,也是汉朝的福气!”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

“萧何之于西汉,如邓禹之于朕——都是‘定根基、安后方’的社稷之臣。朕重建汉朝时,最佩服萧何两件事:一是‘收存秦典’的远见,二是‘萧规曹随’的格局。

当年王莽乱政,把汉朝的典籍烧的烧、丢的丢,朕登基后想查郡县户口、赋税旧制,连本完整的文书都找不到,只能派人去民间寻访老吏,一点点拼凑。这时候才明白,萧何当年在咸阳抢着搬秦典,是为汉朝抢下了‘治国说明书’——没有那些文书,西汉哪能快速稳定政局?朕后来让邓禹主持整理东汉典籍,就是学萧何的样子,怕后世再遭‘无典可依’的难。

还有‘萧规曹随’,萧何跟曹参有私怨,却在临终前力荐曹参为相,还让曹参沿用自己的制度。朕当年平定天下后,也面临‘改制度’还是‘守旧制’的选择——有人劝朕‘革除西汉旧弊,另立新法’,朕却想起萧何的例子:制度好不好,要看百姓安不安。西汉的‘休养生息’之策本就没错,错在后期的外戚、宦官乱政,朕何必为了‘改弦更张’的虚名,让百姓再遭折腾?所以朕沿用了西汉的郡县制、赋税制,只在吏治上稍作调整,果然没几年,天下就安定下来了。

萧何最难得的,是他‘知进退’——功高盖主却不骄,权倾朝野却不贪。朕手下的邓禹、冯异,虽也有大功,却偶尔会因封赏争几句,可萧何呢?刘邦给他加五千户食邑,他反而推辞,还把家里的钱捐给军队。这种‘不贪权、不贪财’的臣子,才是帝王最该信任的。朕常跟大臣说,要学萧何的‘稳’——治国如建房,萧何就是那个把地基打牢的人,没有牢地基,再华丽的房子也会塌。”

隋文帝杨坚(隋)

“朕统一南北后,最看重萧何‘制度奠基’的本事。他定郡县制、编《九章律》,让西汉从‘乱世’走向‘治世’;朕废九品中正制、行三省六部制、编《开皇律》,也是想为隋朝打牢‘长治久安’的根基——这都是从萧何身上学的‘治世逻辑’。

萧何当年在咸阳抢搬秦典,让朕明白‘典籍与制度’是王朝的‘根’。南北朝战乱多年,各国制度混乱,朕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整理历代律法、户籍,像萧何那样‘为新朝找依据’。后来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也是受他‘劝农养民’的启发——只有百姓有田种、有饭吃,王朝才能稳。

但朕也警惕萧何‘权太重’的问题。刘邦让他独掌关中大权,虽没出乱子,却也给后世‘权臣干政’埋下隐患。朕设三省六部,让相权分属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就是怕再出一个‘独掌大权的萧何’——江山要稳,既要靠能臣,更要靠制度制衡,这点朕比刘邦想得更细。”

唐太宗李世民(唐)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臣为镜,可明得失。萧何,便是朕最常对照的‘臣子镜’。朕看萧何,最佩服他三个‘不’:不贪功、不恋权、不避嫌。

先说‘不贪功’。楚汉争霸,萧何守关中,韩信打胜仗,张良出计谋,论功劳,萧何看似‘没上战场’,却被刘邦列为‘第一功臣’,他从不辩解‘我没打仗,功劳不该这么大’,也不跟韩信、张良争功——因为他知道,汉朝的根基在后方,他的功是‘隐形的功’,是‘保国之功’。朕手下的房玄龄,也像萧何这般——每次打胜仗,诸将都争着报战功,唯有房玄龄默默整理粮草损耗、兵力调配的文书,朕常说‘房玄龄是朕的萧何’,就是赞他‘不贪眼前功,只谋长远利’。

再说‘不恋权’。萧何当相国时,刘邦多次试探他,他要么自污名节,要么把子弟送往前线当人质,甚至在刘邦想换相时,主动推荐曹参——他从没想过‘把相权攥在自己手里’,更没想过‘培养势力跟皇帝抗衡’。朕登基后,虽设三省六部分相权,却也常提醒房玄龄、杜如晦:‘你们要学萧何,权是用来治国的,不是用来谋私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