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23章 最喜欢的朝代(完)

他叹了口气:“不过话又说回来,明朝能让后人这么喜欢,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股劲儿,朕欣赏!”

汉武帝刘彻身着红色龙袍,眼神锐利,带着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他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屑,仿佛听到了什么可笑的言论:“朕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将我大汉的旗帜插在了漠北草原!朕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让华夏文明远播四方!”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洪亮:“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华夏文化的正统思想!朕的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那个明朝?除了守着国门,还做了些什么?他们的皇帝,有的几十年不上朝,有的沉迷木工,比起朕的雄才大略,差远了!”

他冷笑一声:“后世喜欢明朝,不过是因为他们离得近,能看到些残篇断简罢了。若论真正的盛世气象和开拓精神,我大汉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隋文帝杨坚穿着朴素的龙袍,神情沉稳,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他缓缓开口,目光深邃:“后世有此选择,朕并不意外。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天下分裂三百余年,是朕,结束了这乱世,重新统一了中国。朕创立三省六部制,改革科举,轻徭薄赋,开创了‘开皇之治’,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根基。

明太祖能推翻元朝,恢复汉人江山,这份功绩,与朕当年结束乱世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后世是从他身上,看到了终结分裂、重归一统的希望吧。”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要说制度的开创性,我大隋的贡献,恐怕还要更胜一筹。”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椅子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玉扳指,脸上带着一丝复杂的表情,似笑非笑。

他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明朝的确有其可取之处,比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要说最喜欢……”

他摇了摇头:“或许,是因为明朝离他们更近,留下的故事和传奇更多吧。毕竟,比起史书上的铅字,人们总是更容易记住那些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

武则天一身凤袍,气场全开,眼神锐利,语气带着一丝不屑和霸气

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朕,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朕在位期间,打击门阀,发展科举,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让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你们一个个争来斗去,不就是为了那把龙椅?朕一个女子,照样坐得稳,照样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明朝?除了几个有骨气的皇帝,后期是什么样子?宦官专权,党同伐异,民不聊生。就这,也配让后人最喜欢?真是可笑。”

唐玄宗李隆基

“唉……”

他先发出一声长叹,眼神中闪过一丝追忆:“想当年,朕开创‘开元盛世’,大唐国力达到顶峰,万邦来朝,何等辉煌!那时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文化、经济、科技,无一不是天下第一。”

他的语气转为落寞:“可惜,一场安史之乱,毁了这一切。或许,后世觉得唐朝太过辉煌而短暂,就像一场盛大的烟花,虽然绚烂,却转瞬即逝。

而明朝,虽然也有起伏,但它毕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延续了近三百年,给了后人更多的情感寄托和想象空间。他们喜欢的,可能不是明朝有多完美,而是那份‘最后的汉人江山’的情怀吧。”

宋太祖赵匡胤一身戎装,气质沉稳,语气中带着军人的干脆和政治家的考量:“哈哈,看来后世的朋友们,对‘骨气’这两个字看得很重啊。”

他爽朗一笑,接着说道:“我大宋,虽然在军事上不如汉唐那般开疆拓土,但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交子的出现,宋词的魅力,哪个不是我大宋的骄傲?”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无奈:“我们重文轻武,是为了避免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重演,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可惜,后世只记住了我们的‘积贫积弱’,却忘了我们创造的辉煌文明。

明朝能得此偏爱,或许正是因为它弥补了我大宋在军事上的遗憾,用‘天子守国门’的方式,满足了后人对王朝‘硬气’的期待吧。”

元世祖忽必烈端着一碗马奶酒,表情有些复杂,语气带着一丝草原君主的豁达:“汉人喜欢汉人建立的王朝,这很正常嘛。”

他喝了一口酒,继续说道:“我大元虽然是蒙古人建立的,但我在位时,可是极力推行汉法,任用汉臣,建立了行省制度,这才有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辽阔疆域。”

他指了指脚下,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这北京城,也是我定都并大规模营建的,没有我打下的基础,朱棣那个小子哪有北京城可迁?后世喜欢明朝,不过是因为他们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罢了,这其中的情感,朕懂。”

明太祖朱元璋一拍龙椅扶手,眼睛瞪得像铜铃,语气里全是难以置信的狂喜

“什么?!后世最喜欢的是我大明?!”

他猛地站起来,来回踱步,粗糙的手用力搓着:“好!好一个后世!总算有眼不识泰山……啊不,是有眼识泰山!”

他指着殿外,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朕,起于淮右布衣,手提三尺剑,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亲手把蒙古人赶回漠北,让汉人重掌乾坤!朕废丞相,设三司,严惩贪官,剥皮实草,就是要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突然压低声音,凑近了些,像是分享什么天大的秘密:“他们是不是也觉得,朕的锦衣卫和东西厂,特别有威慑力?能让那些贪官污吏、乱臣贼子闻风丧胆?朕就知道,朕的苦心,后人终会明白!”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抚着下巴上的短须,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微笑,眼神锐利

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后世有此眼光,并不奇怪。父皇打下了江山,而朕,是真正将大明的国威推向了顶峰。”

他伸出手指,一一列举:“朕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这是何等气魄!朕派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那船队的规模,那赏赐的丰厚,哪个朝代能比?”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文人的得意:“还有《永乐大典》,朕倾全国之力编纂,古今图书,包罗万象,这才是盛世的文化气度!他们喜欢明朝,是喜欢这份骨子里的硬气和这份海纳百川的自信!”

清圣祖康熙穿着一身常服,显得十分随和,但眼神深邃,语气平静却有力:“朕倒是觉得,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明太祖驱逐元虏,恢复汉人江山,这份功绩,值得后人敬仰。明成祖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也展现了大国气象。”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自信:“不过,要说综合国力和长治久安,我大清的‘康乾盛世’,怕是不输于任何朝代。朕在位六十一年,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奠定了大清的疆域。朕也编纂《康熙字典》,弘扬文化。”

他微微一笑:“后世喜欢明朝,或许是因为它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让他们多了一份亲切感和认同感吧。但历史自有公论,我大清的功绩,也终将被铭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